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仓式"分红,机构减持超1亿股,2300亿中公教育高估了?

2020-12-07 14:43 作者:侃见财经  | 我要投稿

资本+教育,绝对是未来最好的赛道之一。

在资本的加持下,教育早已经脱离的原来的范畴,教育行业到底有多赚钱?答案是一年大赚18亿!

根据A股上市公司中公教育的年报数据显示,在2019年,中公教育的净利润达到惊人的18亿,且业绩仍在不断增长之中。


作为A股的"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的盈利能力确实非常出色。

而也是因为其连年增长的业绩,中公教育自借壳上市以来,其股价表现就十分出色。从复牌后的2元左右,到如今的最高的43元,仅仅3年多的时间,中公教育的股价就涨超20倍。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只大牛股,最近却陷入了舆论风波之中:先是年初在短期借款接近29亿的情况下,却分红14亿,有钱不还先分红,大股东被质疑掏空公司;再是最近,账上还有50亿资金,却又募资60亿。

明明不差钱,中公教育为何又疯狂在资本市场上借钱?作为教育行业的大白马,中公教育的背后又有何秘密?

中公教育,低调的赚钱机器

说起教育辅导机构,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在美国上市的新东方以及其创始人俞敏洪。

确实,新东方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在A股,却有一家教育企业比其市值还要高上几百亿,而这家企业就是国内知名的辅导机构——中公教育。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截止至12月6日,中公教育的市值为2323亿,而新东方的市值为市值为275.5亿美元,换算人民币为1795亿,市值比中公教育少了528亿。

除了市值以外,中公教育的大股东也可谓是深藏不露。

在2019年11月7日,中公教育的实控人——李永新家族就以643.5亿的身价,位列2019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22位。2019年11月27日,李永新和鲁中芳母子以585亿身价新上榜《2019年胡润百学·教育企业家榜》,成为中国教育领域新首富。而在今年,中公教育的股价又大涨超过一倍,李永新家族的身价可能又再次大幅提升。


除了超2000亿的市值、深藏不露的大股东之外,中公教育还非常的赚钱。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中公教育的毛利率达到58%,2019年净利润达到18亿,2020年3季度单季度净利润达到15.5亿,且业绩仍在不断提升中。


低调、赚钱,这就是中公教育的代名词。

不差钱却又"差钱",资金充裕却募资60亿

虽然市值超过2000亿,实控人也为教育领域的首富,但不差钱的中公教育却表现得十分"差钱"。

在今年年初,中公教育明明账上资金充足,但是在2019年年末的短期借款余额却较年初增加了12.6亿元,有钱的中公教育向银行借了钱。

身背接近29亿银行负债的中公教育,在年末中却向股东派发了14.8亿的现金股利,其中前三大股东分走了11.15亿,大股东被质疑"掏空上市公司"。

而在不久之前,中公教育又发布公告,将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60亿,其中42亿用于怀柔学习基地建设项目,18亿用作补充流动资金。


但是从其现金流量表来看,其三季报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50亿,资金非常充足。

明明不缺钱却募资60亿,中公教育这一举动不禁让投资者感到疑惑。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多家"暴雷"的企业也有过类似的操作:康美药业在暴雷前账上资金为274亿,却向银行借款114亿;康得新暴雷前账上资金为185亿,却向银行借款65亿。

至于中公教育会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不差钱却又借钱"的行为,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和不解。

机构大幅减持,2300亿市值高估了吗?

作为今年的大牛股,中公教育在二季度机构基金持仓家数高达428家,机构持仓股数超过1.9亿股,可谓是深得机构的欢喜。

然而,在三季报数据披露之后,中公教育的机构持仓家数就锐减至38家,机构持仓股数也减少至8700万股,同比大幅减少超1亿股。


股价上涨,机构撤退,这代表着目前中公教育的股价存在着一定的泡沫。

那么2300亿的市值高估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以新东方为例,虽然市值较中公教育低528亿,但新东方的盈利能力却比中公教育要强得多,其2019年毛利高达19.9亿美元,归母净利润达到4.133亿美元,明显高出中公教育一截。

目前中公教育的市盈率高达131.91倍,作为传统行业的上市企业,这样的市盈率无疑是存在着不少的泡沫。

上市三年股价大涨20倍,超2000亿市值的中公教育证明了其在教育行业中的领导地位,然而公司"不差钱却疯狂借钱"的行为,也让投资者充满疑惑。

业绩成色到底有多少,数据的背后又是否有猫腻,这我们不得而知,但面对中公教育的谜之操作,我们还是尽量离的远一些。


"清仓式"分红,机构减持超1亿股,2300亿中公教育高估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