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归之路”诸问题》(上)
原作者:妮克茜塔
编者:卡西多图斯·利维拉
校对:鲁弗斯·米列亚
编者按:
“南归之路”是北方“诺尔西亚”诸民族的民间传说、民间文学、史诗乃至宗教中的概念。它不止一次地被提及,并在艾利希境内的民间祭司中受到了远多于官方宗教的关注。而我们的法师、神学者以及民俗学者也对此颇感兴趣,并有过较多的研究与假说。我曾经也有志于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最后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更适合做一个记录者,而非研究者或者思辨者。所以,我放弃了咬文嚼字。
但非常有幸地,我从妮克茜塔女士那里获得了她关于“南归之路”的一些思考。据她本人所说,“正因为你资质驽钝,所以我才把这些东西分享给你。太聪明的人,我反而不会给。你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媒介。”因此,我才想着发挥我的长处,试着将原作者对于这个概念的零碎探讨整理成体系。而本书便是我的这种工作的初步成果。
对于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我的目标是尽量吸引到更多人加入这种探讨当中。并且,原作者也对我的这份工作寄予希望。若有人在阅览本书后有更多想法,可直接联系原作者妮克茜塔女士进行交流。
卡西多图斯·利维拉
校对报告(私密):
本书目前只有原稿和试印版。试印版孤本现藏于帝都中央图书馆,属b类书籍,未经馆长允许,禁止任何人翻阅。原稿由我暂行保管,有意阅读者,请持艾瑟留斯·米列亚元老的敕令来我处。
本书原作者为荣誉元老妮克茜塔。此人另一身份为深渊精灵主母,即该族名义上的族长以及在我元老院内的代表。我在仔细阅读本书内容后,认为她一定还有尚未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因为她精通精灵的知识,却在这本书里几乎没提到古代的精灵们对这些内容的记载。这里面可能有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信息。对此,我已请示艾瑟留斯元老等待定夺。
总之,请任何读到本书的人都保持对其内容的怀疑,和对原作者的警惕。她和她的族人们,对我帝国并非毫无保留。我们有理由防范他们可能带来的一切不稳定因素。
鲁弗斯·米列亚
正文:
一、什么是“南归之路”?
“南归之路”这个词,目前已知最早出现的地方是艾利希王国内的贝索林王公领地。就在王公领地与他们更北方的表亲——沃夫林部族隔河相望的岸上,有一块刻满了诺尔西亚卢恩文的石头,它可以追溯到第一纪晚期。也就是说,这些北方人类刚刚踏足我们这片大陆时,就留下了它。
在更北方的鲁斯卡半岛上,瓦什纳人依旧使用着这些卢恩文字的变体进行各种巫术仪式。但帝国更熟悉的艾利希人已经不认识上面写着的字了。帝国与艾利希的学者不得不从沃夫林部族里请来了掌握当代卢恩文字的长老,才勉强破译了石头上的大部分内容。幸亏沃夫林还是个对南方相对友好的部族,不然他们恐怕无从了解这些人类的早期宗教形态。
总的来说,诺尔西亚人虽然在帝国史书中被描述成来自北方的侵略者和迁徙民,但第一纪晚期的诺尔西亚先民似乎斩钉截铁地认为自己是“自北向南的归家游子”。也就是说,在这些移民眼中,忒提西亚大陆本是祖先的居所,他们后来才迁居北方的某块大陆,最后又在帝国历法的第一纪晚期南下“重归故土”。
至于他们在北方定居的大陆,不同的诺尔西亚先民分支有不同的称呼。艾利希人称那片大陆为“诺登海姆”(意为“北方居所”),萨夫森-厄斯林语里又叫“诺德兰”(意为“北方的土地”)或者“范德勒胡斯”(意为“流浪者之家”),瓦什纳人对其叫法则是“孟舍霍尔姆”(在最接近它的艾利希语里有个同源词,意思是“人之居所”),弗雷诸领的语言里却叫它“博雷尔”(这个词来自某种掺杂了人类口音的精灵语,因为残存的北地精灵文献里称这些侵略者来自“希珀利尔”)。另一方面,大部分北方语言对我们这片忒提西亚大陆的叫法是不约而同的“阿尔夫海姆”,只有瓦什纳语里是“艾夫霍尔姆”。但他们的意思都是“精灵居所”。所谓“南归”,就是指从那片北方的大陆跨越寒冷又满是风暴的海域,回到住满了精灵的故土。
“南归之路”的概念来自这些先民对他们心中远古家乡的追思。无论真假如何,他们的宗教和神话都围绕着这一概念产生了许多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当中的某人当着他们的面说这是假的,我想他会受到这些金发人类的热烈欢迎——拳头意义上的。
二、各族的“南归之路”
如果把各类文献,包括垄断文字的宗教家著作和目不识丁的武装农夫们口耳相传的各种故事统统整理一遍,那么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两种类型的“南归之路”来。
第一种是那些龙头船上的船员们的传说。这些传说大都以诗歌、萨迦等形式流传至今,比如艾利希恩的武丹神庙中收藏的《漫漫归途》系列,就讲述了至高王一系的武登菲尔德家族在众神指引下,率领数十艘船的迁徙者们“南下归乡”的故事。这类故事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凡人在模糊的祖先记忆影响下留下的只言片语,其中掺杂了些许贵人们通过祖先而进行的自吹自擂。在对比研究后,我认为它们并无太大参考价值。
第二种则是诺尔西亚神系中,各个宗派各自赋予了意义的“南归之路”。这时候,这个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主题,甚至也不是神棍们自娱自乐或危言耸听的概念。它构成了许多宗派的神学体系的重要部分,甚至于基础。我会着重于“南归之路”的这一方面。
在艾利希神话中,神明创世时经历了一系列失败与内斗,导致创世的成果充满缺陷,令主神武丹失望。他身受重伤、一蹶不振,便向他未来的妻子,慈爱之神弗莉格寻求安慰,产生了“婚姻”“家庭”等一系列概念。他们通过不同于神明诞生的方式生下了神之子,也就是最初的凡人,并在充满缺陷的世界上创造了“诺登海姆”这片大陆作为神子们的临时居所。随着时间流逝,众神纷纷陷入了沉睡或死亡。慈爱之神,同时也是凡人们母亲的弗莉格在沉睡前将“南归”这项使命交给了凡人。从此,踏上众神内讧前所在的“阿尔夫海姆”,继续众神未竟的“完善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的事业,便成了一代又一代艾利希族长和祭司们的夙愿。
在北方特征被显著削弱的弗雷遗民那里,这种北方系神话的视角转移到了众神内讧的另一方——智慧之神尤纳尔。今天奥斯克港东面的山脚下,遗民长老们依然在口口相传着尤纳尔无法忍受互相冲突的创世方案和低效率的创世进度,因而出走的故事。在尤纳尔出走后,失智的众神在主神沃达(可以将他视为艾利希宗教中的武丹)率领下漫无目的地四处流浪,最后找到了尤纳尔独自创造出的庇护所,重新叹服于尤纳尔的聪慧。这个庇护所在弗雷诸领的语言大杂烩中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名字,在今天被称为“博雷尔”。值得注意的是,弗雷遗民们流传的神话中,弗雷部族并不热衷于离开“博雷尔”南下。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被更有攻击性的表亲们裹挟着向南的。
与弗雷在来源上联系较为紧密的萨夫森-厄斯林王国,则更强调“遗忘”与“失落的知识”的相关概念。他们尊崇朱纳,隐秘知识之神。这个神被认为是尤纳尔的一个侧面(如果你不想被他们针对弗雷部族的莫名敌意波及到的话,千万不要在萨夫森人或厄斯林人面前提这茬),在萨夫森-厄斯林神话中是指引凡人找回在创世之后的流浪中忘记的古老知识,洞悉世界秘密,达成圆满的恩师与媒介。萨夫森-厄斯林神话极其强调凡人在这个失败世界上的流浪过程,因此他们把朱纳创造的大陆称为“范德勒胡斯”,认为这是流浪的凡人们在这个寒冷世界上温暖的暂住地。众神最初的居所“阿尔夫海姆”,便是这些流浪者们日思夜想的家。他们无时无刻不想着“南归”。
瓦什纳人是诺尔西亚各分支中最具侵略性,也保留了最多先民风俗的族群。在他们的神话中,最初的神明并非武丹(在瓦什纳神话中被称为“沃丹”),而是其它北方系神话中导致内讧的洛尔卡。洛尔卡在瓦什纳人眼中代表的神性与其它族群的不同,是创世之前、事物未分的混沌,因而瓦什纳人将世间的理性,以及由理性所搭建的各类秩序都视为某种“腐化堕落”。他们拒绝武丹诸神所代表的神性,以及尤纳尔的智慧,保留了几乎原汁原味的部落制度和文化。这使得他们非常滑稽地更像一群食古不化的顽童。这些孩童们所描述的“南归之路”也充满了危险的意味——他们将“南归”视为肃清腐化之物的第一步。更特别的是,在洛尔卡之后诞生的众神,被瓦什纳人视为“最初的腐化表征”。因而瓦什纳祭司们认为,他们将在背叛武丹的女武神瓦尔基莉娅率领下完成这场肃清,达成所谓的“诸神之黄昏”。
总之,“南归之路”在不同的诺尔西亚支系中有着不同的意义。但从中也能找出一些共性。对弗雷遗民之外的各族而言,“南归”是凡人找回某种失落之物、走向完满的必由之路。而弗雷遗民是否一开始就是这样?亦或是在漫长的族群融合中,他们比起表亲,遗忘掉了更多东西,以至于连“南归”的意义也忘掉了?无论如何,这将是未来许多人绞尽脑汁去探寻的秘密。或许这些也是这些北方人口中“失落的知识”也说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