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北京首届新高考:录取结果平稳,北大强基计划最高可优惠17分

2020年,北京首次实施新高考录取,从录取结果来看比较平稳。这是为什么呢?
北京新高考,在本科志愿中实行的是院校专业组的模式,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每个志愿一般设置1所院校6个专业和一个“是否服从专业组内调剂”选项。同一院校会按照选考科目的要求,把专业进行分组,同一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是一样的,比如:01物理(必须选考)、02物理/化学(选考一门即可)、03不限选考科目等。

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2020年清北及双一流高校在北京的录取数据。
2020清华北大在北京录取数据分析

2020年,清北在北京普通批次录取总数为371人,与近年相比保持稳定;统招人数约占总招生计划数(不含医学部、清华美院、飞行员等)的57%,强基计划作为第二大招生类别,招生人数共计约202人,约占总计划数的31%。保送生10人,均为奥赛国家集训队保送。
此外,共有6人被清北数学英才班录取。


对比往年数据,可以看出,清华北大在京录取人数保持稳定,录取最低排名有所下降。在普通本科批,清华在京录取排名为369名,比去年理科排名下降67名;北京大学为478名,同比去年理科排名下降176名。这与新高考文理不分科统一排队有关,同时,部分高分考生选择了其他高校的热门专业。另外,清华今年把“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放在了提前批次招生。
清华北大的强基计划入围线比统招投档线低15分左右(清华低16分,北大低17分);与统考相比,清北强基计划入围排名扩大了2.9倍。虽然强基计划入围后,还要参加校考,但强基计划无疑给更大范围的考生提供了冲击清北的机会。
双一流高校在北京市录取数据分析
再来看一下36所双一流高校在北京市录取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北京市,双一流高校的录取排名依然是最靠前的,各校的先后“座次”也没有大的变化。
在强基计划中,双一流高校的强基计划入围线一般比普通投档线低10分左右(如人民大学、南开、东南大学、电子科大),也有少部分高校强基线与投档线接近(如大连理工、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等),亦有少部分高校强基入围线反超普通投档线(如北理工、中国农大、山东大学、四川大学)。
由于除清北外的高校强基计划名额较少,且今年为强基计划实施第一年,因此,对于除清北以外的双一流高校而言,强基线与普通投档线相差不大,偶然因素较大。
小结
2020年,北京首次实施新高考录取,从录取结果来看比较平稳,这也是业内的一个共识。究其原因,一是北京院校专业组的填报方式不太激进(与浙江、山东相比较);二是北京的家长普遍对考生的志愿比较重视,对政策和录取规则的学习比较到位;三是北京考生对专业的要求较高,一般不会盲目冲高。
对于统招批次,建议2021年考生和家长,参考今年的录取数据,提前研究学校和专业组,特别是组内各专业的详细情况。同时,30个本科志愿注意拉开适当的梯度,尽量选择服从调剂,则落档的风险不大。需要提醒的是,每年录取情况都会有所波动,预计要等个两三年才会相对稳定。
对于强基计划,由于清华、北大构成了第一梯队,因此对于想考清华、北大的学生而言,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强基计划,并且尽可能从高一开始准备,理由如下:
1.清北强基计划在北京市最高有17分的优惠(北大),对于尖子生而言,这17分相差了近900个位次,意味着机会翻了近3倍;
2.强基计划可以作为高考中的“双保险”,如果考生分数预计超过普通批分数,可以选择走普通批次,对于考生而言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距离普通批分数差一点,强基计划则为“救命稻草”,多一次上岸机会。
另外,随着高考改革的整体推进,强基计划作用的凸显,上述特征在今后的报考中会更加明显。
对于其他非清北的双一流高校而言,如果考生对强基计划的学科感兴趣,强基计划报考方式是一种优惠的、不容错过的好机会;如果对强基计划专业无兴趣,且冲击清北无望,是否选择强基计划,视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