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基础知识 | 推销员之死


上期回顾
艺术学基础知识 | 毛猿


阿瑟.米勒,美国当代著名的戏剧家。他出生在纽约市的曼哈顿,父亲是个时装商人。米勒中学毕业后工作两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开始戏剧创作,写了四部剧作,并两次获奖。大学毕业后曾在工厂、船坞工作,曾当过卡车司机和侍者。1944年,《鸿运高照的人》问世,这是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他的成名作是1947年上演的《全是我的儿子》,获纽约剧评 家奖。1949 年上演的《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在纽约连演742场,被列为百老汇上演记录最高的剧目之-一,获纽约剧评家奖和普利策奖等,并使他获得世界声誉。这部剧作曾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很多国家出版、上演。好莱坞曾把它改编成电影。除此之外,他的剧作还有《炼狱》(又名《严峻的考验》1952)、《两个星期一的回忆》(1955)、《桥头眺望》(1957)、《堕落以后》(1964)、《维希事件》(1964)和《代价》(1968)等。他的剧作是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博采各派之长熔铸而成,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为此,他被人们公认为最杰出、最值得重视的美国当代剧作家之一。


内容梗概
年老力衰的威利·洛曼是个落魄推销员。这天,他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妻子林达贤惠体贴。她多方安慰威利,并告诉他,在西部干了几年的大儿子比夫回来了,小儿子哈比也在,希望他们爷几个好好谈谈。两个儿子自怨自艾,并不理解父亲的心境,于是父子间发生了一场冲突。
林达出于无奈,不得已把威利想以死了此余生的实情和盘托出。比夫和哈比心生愧疚,决心振作起来,大干一场。比夫决定次日去找旧老板借一笔钱,和弟弟开体育用品商店。威利听后喜形于色。他也同意了妻子的建议,准备次日求老板在纽约给他一个不用跑远途的差使。一家人带着对明天的美好憧憬进入了梦乡。
为了预祝未来理想的实现,父子们约定在餐馆中聚会。而就在他们见面时,双方带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没有借到钱,威利也被公司开除了。这使得父子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然而,他们谁也没搞清楚,生活不下去的社会原因。最终,威利还是自杀了,为了死后的保险赔偿给家人带来福利。
剧作欣赏
《推销员之死》 是阿瑟.米勒的杰作,也是20世纪中期美国悲剧的代表作。剧作以二战后美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截取了一个普通推销员一生中最后一天多的生活断面他自杀前的苦闷、挣扎和绝望的内心历程,对普通人的生命实现了一次真实而深刻的观照。1949 年该剧一上演就轰动了美国。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融会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深入探讨和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是该剧获得时代活力的关键。
幕启时,主人公威利拽着两个沉重的物品箱,像一匹负着重荷的牲口回到了家中,面对迎接自己的妻子,喃喃地诉说着痛苦和困惑。这是一个“精疲力竭的老人。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现实生活中挣扎得很苦。沉重的生活压力使他处于一种失重的精神状态中。他神志恍惚,已经无法把握自己的思想,眼前常常出现幻觉,常常不自觉地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中。作品正是在威利的现实动作和回忆、幻境两个层面上,带领把我们走进威利的“现在"和“过去”。
威利临死前的一天多的生活是剧本的“ 现在”。“现在”的威利年老力衰,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双重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推销员和一个失败的父亲。剧中,威利的中心动作是自杀。通过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架设,作者真实地制露了成利自杀前隐秘的心理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对其死因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探讨。
威利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可分为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包括他和推销公司老板霍华德、和朋友查理一家的关系家庭关系中,包括了威利和妻子林达、两个儿子比夫和哈比的关系。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作者重点突出了威利死前一天多的三次主要的戏剧冲突。第一次是威利和霍华德的冲突,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威利和儿子比夫之间的冲突,第二次发生在饭馆,第三次是从饭馆回到家中后发生的。正是这三次冲突,逼着威利一步步走向死亡。作者善于从人物内心深处提取种种矛盾,构成尖锐复杂的内心冲突,充分展示了威利在 迈向死亡每一步的心灵的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