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梳理下从头至34集,韩烨这条线
到34集为止,不管裤和幕后打架的各方,目前的情况对于韩烨来说,他的人物形象意外没有崩。 他是一个心怀天下的君子,聪敏机智,宽和端方,有同理心,痛恨弄权,坚守原则,行正道而非诡道的储君。他对于权力的欲望极低,他看天下看到的不仅是韩家的江山,还有天下苍生。 这个剧,整个王朝的政治基础是完全架空的。这片土地奉行男女平等,没人对女性当官当家主有任何疑惑,这里法度严明,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很高。民风淳朴,道德水准普遍较高,因此,坏人也坏的比较小儿科。 这片土地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这个王朝是两家人共同打的天下。双方威望相当,帝家由于相让皇位反而在名气声望上隐隐占优。虽然当家人没有那个兴趣,但这可能会让一小搓的野心家有机可乘,破坏安定团结。 这个隐患,如果按照开国皇帝的做法,等到了第三代,韩家坐稳了朝堂,两家血脉又和二为一了,危机自然解除。 但第二代忍不了,他和他妈妈时刻活在自己的父亲、丈夫更看重帝家的阴影里。恐惧之下,处理方式行了诡道,给帝家过于迅速的定罪,这让韩家一直难逃悠悠众口,即使事情过去多年,民间还是有所传闻,这事暗藏危机。 韩烨作为被全力教养的第三代,政治敏锐度很高。他在还看不清全局的十二岁之时,面对巨变,就迅速做出决断,坚持娶帝家女,悄悄保住帝家小儿子。之后他一直在查证据,打算亲自翻案,弥补家族的过失,同时怀柔安抚,解决隐患。 但帝家没给他这么多成长的时间,十年的暗流涌动,帝家要靠自己报仇雪恨。帝氏女就是这个复仇的代言人。一旦两方对立,苦的还是百姓。 翻案之时,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揭竿而起逼皇帝就范是必然的plan b。好在皇帝忍下来了,太后一人担起全部责任,韩烨更是做的太好了,好到无可挑剔,给了帝家和当年冤死之人最高的礼遇,换来了两家势力缓和的机会。 但危机并没有过去,帝家不相信皇帝真的无辜,皇帝对帝家的忌惮也因为翻案过程中展现的势力同样更上一层。这是必然不死不休的互相猜忌局面。 如果给韩烨时间,等他未来掌握朝堂应该能解。但现在外敌入侵,大靖无人可用,危机四伏。女主掌兵,皇帝必然忌惮,不让女主参与,帝家旧部皇家同样也无法掌控,随时有内外交困的危险。 而韩烨要保护自己的亲人,要保住韩家对不起的帝家,还要化解两族隔阖,给天下人一个太平盛世,让民众有时间修养生息,而不必被各种势力之间的争斗裹挟。那他必然要想办法让仇恨的人真正放下仇恨,猜忌的人再无必要猜忌。 洛和女主一直没有放下怨恨。他们在帝家拥有超然的地位,他们又都是有能力的人,虽然也有对民众的在意,但暂时做不到不被个人恩怨左右,真正放眼天下。他们一个是谋士而非掌权者,他并不真的懂得,能者拥有多大权力,就有多重的义务。只觉得只有拥有权力才能保护帝家,保护女主。女主虽然曾经耳濡目染过,但被太多仇恨充满的生命,让她矛盾割裂。翻案一事结束,她本身就是人生意义落空需要消化的时刻,在这种不稳定的时间里,又要两族立即合作。 他们需要一个巨大的刺激,才能保证他们彻底放弃仇恨,看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件事不能靠任何人,除了韩烨,没有人希望所有人和好,没人相信这样理想主义的期望能够实现。但他偏偏要试一下。因为只有所有人放下仇恨,齐心协力,这个其实有很多困难的王朝才能按照最好状态发展下去。 韩烨选择的这个巨大的刺激,就是自己的死。 他不告诉女主帝家子被他救下来了,他不告诉女主他没有真的杀洛,解释也让洛自己来,结果洛也没告诉女主是太子救的他,他为什么不在意洛的小心思?他为什么宁愿让女主误会也不解释?他为什么同在军中,却让女主的威名传遍天下而不阻止?他明知道这样他爸肯定不会放过女主。因为他早已经决定用自己来换和平。 当他的死讯传出,天下人都会为他震动。韩家太子和公主为抵御外敌,保卫群众牺牲生命,天下哀痛;北秦主力这一战被灭,元气大伤;帝家想在这时候推翻朝廷也绝不可能;而女主和男二也会为他愧疚一辈子,无法再做任何对不起他遗愿之事。 而他的父亲,虽然对权力过于执着,但对他也是真的爱着的,他自然也会明白儿子宁可自己死也要保护帝家女的心有多么坚决。而儿子对帝家的愧疚和执念,却是因为自己十年前的决定。他自然会后悔,后继无人,算计到头来无人领情,索然无味,因此不会再动帝家。 无论是现实不允许,还是心理层面的巨大愧疚和悲痛不允许,所有人都会在他这一场从各方势力到天下人心都算计在内的棋局里,保证天下太平至少五十年。 他用自己的命,保住了所有,除了他自己,以及唯一的意外安宁。因此,安宁死时,他才会有那么失态的痛哭。因为这是他算漏的,他自然觉得是自己没有早早开导好妹妹才让她无辜牺牲,她的牺牲换不来自己和女主好好活下去。 我很好奇,后续揭开韩烨的目的,到底是不是这样。 这里确实没有太多的情爱,更多的是执念和愧疚,以及天下太平的至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