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挂云帆济沧海——记江西省吉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红博
二十年前,刘家“三奇”(即刘家三兄弟),在全国美术作品展同时获奖,曾在江西引起过一时的轰动。而今二十年过去,且看刘家三奇的第二代传承人——刘红博如何在父辈光环的压力下突围!

1968年生的刘红博,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庐陵书画院副院长、吉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锦上添花》获广东省经贸委迎香港回归美术作品展金奖;2004年作品《远山》参加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工艺美术大展;《走进井冈山》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第12届江西省美术作品一等奖;《红色记忆》入选首届江西油画优秀作品展;2008年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作品展,部分作品在《装饰》杂志发表;2012年作品参加“山东潍坊第二届中国画节”,同年参加北京市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2015年国画作品《高路入云端》入选首届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展;国画作品《黄洋界》参加2015华艺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一般人认为红博的美术事业是顺风顺水,因为他的父亲是著名画家刘称奇。可是,事实不是这样的。
在采访中他曾跟笔者分享过他的学艺之路,那个时候的他曾经痴迷于美术,除了白天在上文化课,晚上他放学回去,就在当时的吉安地区工人文化宫学画画,从下午5:30一直画到晚上10:00。本来笔者以为这算是比较正常的,可是没有想到他接着说,然后趁着夜色步行半小时去朋友的画室里继续画画,经常要从10:30画到凌晨十二点半至一点半之间。在诉说这些往事的时候,脸上浮现出青春的光彩,仿佛在那一瞬,他又回到了那个痴迷于美术的时空。借用《陶庵梦忆》中说的那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诚然,他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谁都想不到,受父亲影响而提起画笔,却一腔孤勇想要证明自己,这也为他日后在创作中的突围埋下了伏笔。

和著名画家章仁缘先生一起

这个家学渊源的聪慧少年,按照常人所想那般应是考试顺利,人生顺风顺水,羡煞旁人。可奈何,他也曾经历彷徨与无奈,在求学路上遭遇诸多坎坷。他是1986届吉安一中应届毕业生,可是直到1989年才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这中间的故事,听起来颇有些造化弄人,亦或是上天为了考验他对艺术的决心与执着。第一年应届考试,他以极高的专业分过了专业线,但是文化分数以几分之差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失之交臂。然而他不甘心,第二年又再战一场,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他的专业分、文化分都达到了录取要求,可是当时吉安高考招生办给学校发文化成绩电报的时候未盖公章,导致学校不承认这个成绩,转而录取了分数更低的另一地区的另一考生,他再一次与心仪的院校失之交臂。大多数人或许在第二次就会放弃,转而就读一所层次低一些的院校,可是他并没有觉得这是造化弄人,他在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之后,更加努力更加拼搏。第三次高考,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在北京,中央工艺美院学习四年,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工作,一干就是十年。他在广东省包装进出口公司主要负责设计策划,平时不忘美术本行,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参加当地各种美术大赛。1997年参加广东省对外经贸委举办的“迎香港回归书画摄影大赛”,在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的大赛上,他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金奖。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得知这一喜讯,还专程赶到广州以示庆贺。从父亲的眼中,他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许,也让他感受到了传承父辈的艺术追求的责任。但是,日常的工作毕竟太占用时间,他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到创作当中,而且他身边就有一个高山仰止的绘画大家,不学岂不可惜?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广州令人羡艳的岗位和高薪,回到内地吉安。一来可以陪伴父母,尽孝道。二来可以就近观摩父亲作画,提高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于是,2004年,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赣江边城:吉安!他的美术创作就此开始了一个新飞跃的过程!2004年在“中国首届现代工艺美术大展”上,他的漆画作品“远山”入选。2006年在“十二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大赛”中,漆画“走进井冈山”,获得一等奖。


“不经一番寒刺骨,哪来梅花扑鼻香?”成绩的背后,凝聚了他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每次参加美展,都是几易其稿,几个月的酝酿、创作,是痛苦的煎熬。要反复思考、构思、推敲、选材料,在创作上下功夫,站在工作室的画作前,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为了让画面丰满,制作漆画时,反复打磨五六遍,从而达到预想的最佳效果。2015年,“江西省华艺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他的国画作品“黄洋界”,拍出了不俗的成绩,后来主办方才知刘称奇是他的父亲,一时传为佳话!十余年的默默无闻的拼搏奋斗、学习积累,才实现了今天质的飞跃!

他常常回忆小时候跟父亲去写生的情景——80年代间,吉安大桥还没有建,当时是坐轮渡过江去对岸河东。上岸后再借自行车骑到青原山一带写生,很辛苦,但累并快乐着!他还与父亲到井冈山翻山越岭,寻找最佳写生点,现场创作,井冈山天气奇冷,冻得全身哆嗦,脸发紫唇发青,有时画纸被山风吹跑,就一路追下去……这样的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坚韧性格!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书时,他有一大爱好:踢足球。他自得其乐!在吉安一中初一时,爱上了足球,常常踢得大汗淋漓,也痛快淋漓。在吉安市青年足球赛中,他曾代表市学校踢球,踢到全市第一名。到北京就学,他曾是中央工艺美院校足球队主力队员,参加“在京八大艺术学院足球赛”。队员们夸他:“技艺精湛,有天赋、有灵感!体质好!”这项爱好,不但让他找到了快乐,还锻炼了身体,加强了体能体魄。足球场上,他常常九十分钟不下场,画布前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过硬!

“我艺术上的追求,就是突破,就是创新!”他谈到了自己的事业时,他说,一开始是模仿父亲,周边的画家也多多少少受父亲的影响,模仿他。但模仿的再像,也只能像父亲,而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所以他现在是寻求突破、创新。
兴许是以前受父亲影响较多,接触的大美术家也比常人更多,为他胸中开辟了一番丘壑,再加上庐陵山水灵气的浸染,在他的作品中一直给人呈现出一种“山水清音”的感觉。他还记得少年时期,曾经常与父亲外出,期间接触了陈丹青、傅二石等美术大师,他的作品也间接受他们的影响。“陈丹青老师的作品,对于现实的表达让我觉得非常震撼。尤其是他作品中对于现实的高超的艺术表达,一度令我在梦中都魂牵梦绕。陈丹青老师对“真实”的洞察力;在其对物象形态意味的特殊敏感;在其精确地把握与驾驭技巧的娴熟,可谓慧眼独具。他在纽约的速写,作风更见精当、扼要;手法更为酣畅、洗练。他的动态速写,尤似能捕风捉影,堪称一绝。而傅二石老师的作品则是继承了傅家山水画的精髓,他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作品风格雄浑博大、刚健清新。傅二石老师继承了傅家山水的潇洒气质,大局谨严,用笔汪洋恣肆,画面丰富,富有参差变化之美。傅二石显然是传统山水精神的拥趸者,他继承了中国山水澄怀味象的审美追求,在山水世界中心驰神往,体悟山水的神明灵秀,洗尽笔墨俗气。”说起这些往事的时候,他眼睛里似乎有一种别样的光辉,如夜空中的星辰那般闪烁。但他仍然感觉自己的作品中欠缺了什么,以至于他陷入了自己的瓶颈期。不过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更好学,愿意向身边的名家求学,这也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也向笔者透露,他近期预感到自己即将突破瓶颈,为此他一直在做准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红博沉思着说:“我一直想要摆脱父辈带来的光环与影响,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独立思考,独立创作,想要从刘家三奇的盛名中突围,让世人认可自己,而不是刘家三奇传奇的延续。与自己死磕,这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经常容易钻进去的牛角尖,可我通过这么多年在广东创作东西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从一开始的死磕,再到从创作中自得其乐,最后还是感觉到创作是一件独立的事情,也是自己终身所想要从事的事业与追求。只要我能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不为父辈的光环所累,也就做到了从内心对父辈的突围。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会选择继续沉淀,因为我已经预感到了自己即将突破瓶颈,接下来只需要静下来心争取再创佳作,最终我相信大家能够从我的作品中看到我的突围。正如我内心的那团火焰,十年饮冰,热血难凉!”在笔者的采访录音中,整理出这样一段话,听来令人为之感动。五十岁,本应是知天命之年,可是他不仅不安于现状,更是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再一次对自己发起挑战,只为在创作的这场战役中突围!

“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他一直努力着、拼搏着!“跳出山门天地宽。”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更青春、更现代的特色,注入现代的装饰元素,把现代性融进画面,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增加视觉的冲击力!他酷爱西方毕加索、米罗、达利、塞尚等画家的技法和风格,在用色、点线、布局、构思上加入了西方元素,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寻找突破!

他的全部心思都在美术上,特别是漆画方面,让他如痴如醉。在广东,他的工作接触了许多商家老板,意志不坚定,就很容易转向经商。但他一门心思就是希望画画,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如今,他正奔跑在这条路上,就如同他奔跑、跳跃、呐喊在足球场上一样!
(作者:胡刚毅 、 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