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地域志 · 皖南

2021-12-15 02:06 作者:吴楚方音Official  | 我要投稿

安徽南北差异巨大:皖北朴实豪爽、武德充沛、辈出英雄豪杰;皖南婉约灵秀、文风昌盛、多产文人骚客。长江与淮河,将这片14.01万平方千米、6102.72万人口(2020年)的土地横截为三部分,分属黄淮、皖江、徽州三大人文板块。

自宋初至清末长达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中,皖南总体保持着稳定的五大建制:徽州、宣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明清时期,皖南的五个府、直隶州中:

徽州府治歙县,领县六: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

宁国府治宣城,领县六:宣城、南陵、泾县、宁国、旌德、太平;

池州府治贵池,领县六:贵池、铜陵、东流、建德、石埭、青阳;

太平府治当涂,领县三:当涂、芜湖、繁昌;

广德直隶州领建平一县。

清中后期安徽省地图,来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我们将其与现代皖南地区行政区划对比一下:

芜湖市,辖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湾沚区、繁昌区、无为市、南陵县,共计1个县、1个县级市、5个市辖区;

马鞍山市,辖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当涂县、和县、含山县,共计3个县、3个市辖区;

铜陵市,辖铜官区、义安区、郊区、枞阳县,共计1个县、3个市辖区;

宣城市,辖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市、郎溪县、泾县、旌德县、绩溪县,共计4个县、2个县级市、1个市辖区;

池州市,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共计3个县、1个市辖区;

黄山市,辖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共计4个县、3个市辖区。

现代安徽省地图,来自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可见今日皖南的行政区划与历史上徽宁池太广的“五州府格局”差别迥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太平府演变为现在的芜湖市和马鞍山市,其中芜湖在近几十年不断扩张,先后吃下了和县裕溪口、沈巷两镇、当涂县大桥公社、无为、南陵、繁昌和原属宣城县的湾沚、红杨等地,和马鞍山在2011年三分巢湖后辖境都跨过了长江。在池州一带,铜陵从中分家后又在近年吸收了原安庆府桐城县析出的枞阳县,也成为横跨长江两岸的城市;东流、至德两县合并为东至县(建德县此前更名为至德县);石埭县在1959年曾一度撤销,时隔6年后分太平、贵池县地以石台县之名复置。黄山相对徽州,失去绩溪、婺源两县,划入池州府、宁国府部分乡镇(柯村、美溪、宏潭等),拿到黄山风景区这块旅游金字招牌,也算相对不错。宣城作为宁国府的衣钵继承者,行政中心没变,并入了广德州全境和徽州的绩溪,同时失去了太平县(大致相当于今黄山区除汤口镇以外辖境)和南陵县。原属于广德州的建平县因与辽宁建平县重名,在1914年改为郎溪县。

下文的皖南仍取其传统意义,指历史上的徽宁池太广五州府。它以黄山为界、根据民系与方言又可以细分成两部分,即黄山以南至皖赣边界的徽文化区和黄山以北至沿江平原的宣州文化区。除徽州府属前者以外,其他四州府均属后者。

宣州本地方言属于吴语,而吴语区在江南。究竟什么是江南?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争议很大、甚至在当今的互联网平台上颇有引战之嫌的问题。提到江南,人们首先会想到自古繁华的“人间天堂”苏州,亦或是近代崛起的“十里洋场”上海;相应地,提到吴语,人们也会首先想到有着“吴侬软语”别称的苏州话和上海话。其实,在历史上,溯长江而上,从江宁府的溧水、高淳一路向西,直至池州府城贵池,沿岸皖南城镇的百姓操着西部吴语,也属于江南民系。天下太平之时,宣州人沿青弋或秋浦入长江而下、徽商走横江、率水,均可沟通繁华富庶的江南核心区。彼时的吴语区,东临大海、西至秋浦、南到闽北一隅的山地、北达苏皖长江沿岸的平原,与“江南”这个概念一道,形成了一片完整的连贯地带。

可是,在晚清,皖南百姓安稳的太平日子戛然而止。太平军与清军在这里展开了持续多年的拉锯战,加之兵燹带来的瘟疫等各种次生灾害的轮番蹂躏,一时间人口凋零、民不聊生。

图源见水印,仅供参考,侵删。

一门语言(方言)最重要的载体是人;而在农业社会,土地总要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利用。清末皖南人口锐减,连带着成片的吴语区被从地图上抹去,留下大片的空白;而与之相伴的是江淮、河南、湖北、江西等四方移民的涌入,连带着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赣语等各式方言岛填充进这些空白地带。

现代安徽的方言分布,仅供参考,侵删。来源:@地道风物

皖南的方言分布变得支离破碎。西吴的版图从城镇退缩至乡村和圩区,并且至今仍在萎缩中。西部吴语正面临着灭绝的风险,在同样面临传承难题的各地吴语中危机尤甚,亟待加强保护。

不过,使用人数比西吴更少的徽语,却在更南边的群山中保存得相对完好。

然而徽州并不比宣州幸运太多。在清末的乱世中,徽商走向了没落。曾涌现出朱熹、程大位、汪士慎、胡雪岩、詹天佑、胡适、陶行知等历代名士大家的徽州府不复昔日繁盛。在今天,黄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在省内常年倒数;即使考虑到人口较少的因素,它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省内也只是处于中游水平。单从经济表现来看,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它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古徽州。

然而相对于垫底的经济总量,徽州的文化输出却异常地强势。

一般人——至少我作为一个外省人——在深入了解安徽前对于安徽的印象,就是黄山与徽文化。而安徽官方对外的文化宣传,也扛起“徽风皖韵”的大旗,“徽”字当头。一般来讲,文化输出能力都是和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的,比如绝大多数外地人都会认为广东人都讲粤语。可徽州(黄山)是个特例:一座人口、经济体量都在全省倒数的小城,竟让徽文化的光芒几近掩盖省内所有其他的地级市,以致不少外地人——甚至部分安徽人自己——都以为安徽等同于徽州。

也是,对于安徽这样一个拿三片不同文化的地域强行拼凑出来的省份而言,想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就必须努力寻找并展现出自己文化底蕴中独特的一面。皖北,左转河南、右转山东,都是一起大口喝酒吃肉的中原好汉;皖中,与苏中、豫南、鄂东同属江淮大地,大都讲下江官话;宣州,已经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元气大伤,本土文化式微;只有黄山脚下的那一座座古村落,保留着独特的徽文化。这里走出了明清以降一大票不同领域的名家才子,而颇具匠心的歙砚、徽墨也是这里的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对徽文化的研究甚至发展成了一门独立学科——徽学,它与敦煌学、藏学并立为国内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

1987年11月,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至此传承了800余年的徽州在我国二级行政区划的行列中被除名。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徽州复名与婺源回皖的呼声近年在网上一直都很高。事实上,在人口素质尚不甚高、多数游客只知黄山不知徽州的的年代,黄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可以实打实带来当地百姓收入增长,进而改善民生的。福建省的旧崇安县,在更名武夷山市后的这些年也吃到了类似的红利。当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今国人的艺术审美境界也随之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攀登黄山的同时,也会选择下山去探访一下宁静如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沉醉在徽文化的无穷韵味之中。虽然徽商的荣光早已褪去,但在风景优美的黄山脚下,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徽州人民在将来过上小富即安的好日子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与此同时,整个皖南也在悄然复苏。芜湖崛起成为安徽第二城,近年更是凭借“芜湖起飞”的热梗火遍全网,存在感拉满;马鞍山、铜陵作为建国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现在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稳居安徽前列;宣城的广德、宁国两县级市,经济已经超越了主城宣州区;池州,地少、人寡,但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坐拥九华山这一优质旅游资源,走的是跟黄山一样的路子。

制表:@冲之星云,侵删。皖北的弟兄们要继续加油呀!

历史洪流向前翻滚。皖南滥觞于先秦、发展于秦汉、兴起于六朝、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近代,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又有逐渐恢复昔日盛景之势。

(完)

地域志 · 皖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