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希腊战记】第一回 伊庇丹努骤起三邦风云,伯拉西达纵论天下大局

2022-07-07 15:08 作者:蓼儿洲  | 我要投稿

神谕:

你现在就走在神的手掌上

那性格乖张的阿瑞斯

暴虐无常的命运

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把我们期盼的夺走

又送来生活的希望     ——调借德尔菲神谕

 

(1)希腊与波斯之战后约四十余年,诸城邦中最强盛者,当为斯巴达与雅典。时人有云:

    “斯巴达以其人口之最稀,而最为强盛,成最负盛名之城邦。”

(2) 雅典国势日兴,与斯巴达势力抵牾。两邦各有追随者,以雅典为范者,行民主政体;以斯巴达为尊者,行贵族政体。一邦之中,便有贵族党与民主党之争。提洛同盟之中,时有叛离;拉刻戴蒙以西,美塞尼亚也曾举事。故数十年间,引得诸邦纷争不断。

(3)前466年,那克索斯叛离同盟【注1】,雅典击之。前464年,伯罗奔尼撒地震,希洛人【注2】暴动,逃入伊汤姆,与斯巴达人相持。次年,麦加拉受科林斯攻打,遂离伯罗奔尼撒同盟而归顺雅典。埃及暴动,雅典遂入埃及略其地,又征厄基那,且败科林斯于麦加拉。前457年,多利斯【注3】受佛西斯人围攻,斯巴达往援,退佛西斯人,又败雅典军于坦那格拉。战后又六十二天,雅典复夺贝奥提亚,毁其城墙,强取人质。前446年,伯利克里率军渡海,入优卑亚,尽收其地。后,雅典又与斯巴达立三十年休战和约【注4】。希腊本土战事因此暂缓。萨摩斯与拜占庭暴动,雅典镇之。大势遂成,雅典纵横海上,领提洛同盟,享海上帝国之名。斯巴达盘踞半岛,领伯罗奔尼撒同盟,久居希腊第一城邦之高位。

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的希腊。本回主要涉及地点已经标记,伯罗奔尼撒方用红标,雅典方用蓝标,黄色为科林斯与科西拉交战地点。

(4)人道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豪浪发于微澜之间。而大祸常自意所不能料及之处肇始也。

(5)时希腊西部,有一沿海小邦,名唤伊庇丹努。科西拉人始建此城,励精图治,也曾人丁兴旺。然城中两党争执,民主党将贵族党逐出城外。以其地近蛮族,贵族党人于是联合蛮人,又来报复。

(6)民主党人窘迫,遣使往科西拉求援,科西拉人不允。使者无功而返,伊庇丹努人惊恐,又求援于科林斯,科林斯允诺援助。你道科林斯为何允诺出兵?原来科西拉以其富有金钱,军力强盛,尤其自负水师强大。那科林斯虽为科西拉母邦,却受科西拉轻视,于是结下仇隙。科林斯人遂遣发军队,且广募志愿者,从陆路至伊庇丹努。

(7)科西拉人闻之大怒,遣军往伊庇丹努,勒令科林斯人回国,无果。于是两方交战,科西拉拨一军,围攻伊庇丹努,又以水师与科林斯战于亚克兴。科林斯军败,而伊庇丹努降矣。军中俘虏,除科林斯人外,尽皆贩卖为奴。科西拉遂立一碑于亚克兴,纪念胜利【注5】。科林斯震怒,广修战舰,招募桨手,声势颇大。科西拉惧之,遣使往雅典,欲与之结盟。科林斯亦遣使往,欲劝说雅典不纳之。

(8)消息传到拉刻戴蒙,引出一个人来。那人异于寻常斯巴达人【注6】,性开朗,善言辞【注7】。素有大志,关心各邦风闻。身长七尺六寸【注8】,一身浅灰大氅,较其他斯巴达人整洁【注9】。风采潇洒,相貌堂堂,名曰伯拉西达,时年二十七岁。年纪尚轻,便已在军中任连长【注10】。

(9)当日,伯拉西达方从城外打猎归来,见共餐堂【注11】中人头攒动,料是有新报到来,便走入堂去。只见堂内土墙边上,众人纷纷拢来,围作一圈,当中几个科林斯人,皆是斥候装束,神色殷切,正在讲演。伯拉西达只听了几句,便晓得这是从雅典回来的使者,正讲与雅典结盟之事。使者说道:

“……非惟雅典,诸邦亦求公义。然科西拉向来之中立,并非中庸,更非贤明。所谓科西拉之地,去亚狄迦也远,独然自立,人多以船入科西拉港,而科西拉之船少有入他邦海港者也。科西拉自恃其地位,将港内所起纷争,皆交由本邦审理,不与他国协商。由此观之,无非其恐己之龌龊恶行为盟国揭发,故不与盟。科西拉虽为科林斯之移民,然不忠于母邦,更以刀兵相向。科林斯对其移民地,一向不曾失了分寸,故诸多移民,皆敬仰科林斯,唯独科西拉报以恶行。我之开战,亦是受其挑衅,实无可忍也。科西拉既已犯下恶行,又至雅典游说。其非以己之国势而入雅典之同盟,实乃诱使雅典共行罪恶也!我等发言既毕,那雅典公民大会,数百人尽皆不语。科西拉人上前,再陈其海军之盛,雅典遂与科西拉结盟。宙斯在上,诸君!试与吾等评理,科西拉实无理之至……”

(10)未及说完,门外暴起一声大喝:“共餐堂内向来肃静,聚众议事之地,岂成体统!” 恰似平地一声惊雷,将使者发言打断。众人方才沉默不答,此时皆惊。只见一人昂然而至,高大健硕,面如赭石,剑眉星目,面容不怒自威。原来是来科夫隆,时与伯拉西达同为中队连长。此人刚正严厉,广有口碑。一时之间,科林斯使者被其气势慑住,竟不知如何举措。

(11)方尴尬间,钟声骤起,众人次第散去,准备就餐。止有军官数人留下。

(12)伯拉西达见状,走上前来,与科林斯使者打个稽首,便举起右手,向周围众人出言道:

“诸君!科林斯为我邦故友,素来交好。今日科林斯使者到来,备诉衷肠,言辞恳切。我等自当以诚相待,详而察之,深思而慎取之。冷落不应,诚非待客之道。既到用饭之时,何不共座?吾今日猎获颇丰,得野猪一匹,斑鸠若干,愿与诸君共享。”

(13)于是伯拉西达邀来科夫隆及三位使者,连同几个军中同僚,一齐到桌边坐定。这几个同僚是:会特斯皮达、萨米乌斯、提莫克拉底与克利里达。伯拉西达又向科林斯使者问过姓名,为首一人,乃巴齐亚达依【注12】赫哲西亚之子赫哲桑达。另外两人,乃其同袍,一者名帕西迈鲁斯,一者名攸玛库斯。攸玛库斯乃雅典人,为科林斯在雅典之公客【注13】也。

(14)赫哲桑达坐在来科夫隆左手,以言告之曰:“雅典人背信弃义,不与科林斯主持公道,而将我等逐回。兹事体大,欲以禀告诸位长老【注14】及阿基达马斯王。然皆以公务繁忙为由,不得相会。至今已蹉跎一日有余,故心中不忿,来共餐堂说与众人。有扰规矩,万望见谅。”来科夫隆听罢,知其原委,曰:“方才失礼。”语气已缓和些许。伯拉西达闻言,以目视攸玛库斯,攸玛库斯做了一个鬼脸,道:“但言无妨哉!余虽为雅典人,并不避讳。有道是,兼听则明,愿闻诸君高见。”斯巴达人也不是转弯抹角的性子,纷纷赞许攸玛库斯。

(15)移时,几个奴隶将食物毕陈于桌上,惟大麦饼若干、肉食少许,饮料止清水耳。然众人边吃边议,气氛热烈,见者无不称奇。

(16)席间,攸玛库斯对伯拉西达曰:“科林斯人责雅典有失公道,余不予置评。”伯拉西达曰:“评说实乃感性,无关紧要。”攸玛库斯曰:“善哉。雅典如何舍科林斯而与科西拉结盟,君试与言之。”伯拉西达反问曰:“吾先问汝,科西拉与雅典之事,关系重大,而汝等在此停留一日有余,不得接见者,汝道是为何?”帕西迈鲁斯曰:“愿闻其详。”

(17)众人皆转头来听。伯拉西达方吃罢一个大麦饼,又喝一口水,才缓缓道来:“三位远道而来,明为请求斯巴达主持公道,然细究其因,所议肝要,简而言之,战乎?非战乎?伊庇丹努之事虽小,然牵一发而动全身。雅典之盟邦进一步,斯巴达之势力辄退一步。诸长老与阿基达马斯王知其事关与雅典和战,决心难定,故拖延时日也。以吾所见,战事不可避矣!提洛同盟之中,雅典独大。其欺压盟国,榨取金钱劳力,不可胜计。密提林、卡尔息狄斯等地诸邦,皆苦雅典久矣。其望斯巴达攻伐雅典,还自由于诸邦,犹久旱之望云霓也。今其将与科西拉结盟,势力又长,而使科林斯蒙受损失,是不可忍也。既然战端将开,其必始于科林斯与科西拉之争也。科西拉之水师,仅次于雅典,而雅典不欲其落入他人之手,此与科西拉结盟之由一。科西拉与科林斯继续征战,势力削弱,对雅典有利,此结盟之由二。且科西拉位居要冲,往西西里者必经其地,此结盟之由三也。”

(18)众皆愕然。原来伯拉西达素来善辩,常于人前作长篇大论,抒发己见。攸玛库斯暗自思忖,其不类斯巴达人,而有雅典风范也。

(19)桌边忽然叮当作响,原来来科夫隆方才只专心吃饭,并不出声,此时正收拾陶盘,然后问曰:“若开战,汝以为如何经纬?”伯拉西达以手指攸玛库斯曰:“我等谈论战略,汝既事科林斯,听之无妨。”萨米乌斯笑曰:“回去说与十将军,教他们知道拉刻戴蒙手段。”攸玛库斯察其神色,知其意在打听雅典人意见也,乃摆手大笑。伯拉西达亦轻笑,曰:“诸君,论及野战,希腊无出我邦之右者。然我邦之攻亚狄迦,我等尚且明白,伯利克里如何料不到?若大军经地峡【注15】以出,其必坚壁清野,固守不出,不与接战。以我陆军之强,亦不能百战而不殆也。叩关陷城,更非易事。是故胜负不以决于亚狄迦也。”

(20)会特斯皮达惯于与伯拉西达争辩,有意挑之,问曰:“纳谟斯【注16】尝有言道:‘若彼战端一开,则旷日持久’。汝以为若何?”伯拉西达曰:“吾以为然。”会特斯皮达硒之曰:“汝之思量,未免过虑。若宣战令出,则纠结盟邦,盛师而入亚狄迦,制狄西里亚【注17】,直取雅典,有如先世。”伯拉西达哑然而笑,问曰:“若先世之何事乎?”会特斯皮达对曰:“先王两度攻拔雅典,逐其僭主。汝岂忘之耶?”伯拉西达曰:“不曾忘得,故知先时雅典,已非同日可语。旧事已有百年之遥,不足为凭。更近之事,则有伊汤姆之战,君岂忘之耶?”会特斯皮达窘,攸玛库斯闻言窃笑。赫哲桑达神色惊讶,以目瞪视伯拉西达。帕西迈鲁斯怪之,曰:“不知原委,愿闻其详。”伯拉西达先向攸玛库斯道:“君之发笑,良有以也。”又转向众人,曰:“向日希洛人据伊汤姆作乱,以其城防坚固,久攻不克。招雅典军来援,遂克之。攸玛库斯乃笑我军攻城之技拙也。”攸玛库斯连忙谢罪,来科夫隆曰:“无妨,此亦实情。”

(21)片刻,提莫克拉底问曰:“既然如此,长老和阿基达马斯王思量如何?战乎?和乎?”来科夫隆默然道:“前几日听纳谟斯说了,长老主战,而王主和,尚且争执得紧。”一人抗声应曰:“国王竟如此糊涂!当此紧张局面,早该厉兵秣马,虽不图雅典,也好预备敌军来袭。但国内晏然,犹如往日,此诚非临战之斯巴达所为也!”

(22)一言既出,伯拉西达惊而视之,原来是克利里达,此人时年二十有一,方入伍不久。赫哲桑达与帕西迈鲁斯听得这一番话,皆面露喜色,连连赞同。余者多垂头不语,颜色阴霾。原来,斯巴达人当时多有不愿开战者。且克利里达言辞激烈,指点国王,故无人响应也。

(23)伯拉西达见状,赶紧打个圆场:“你可安心,平时操练,便已足够。当前局势未定,不宜盲动。且看那雅典将军伯利克里如何举措,再见分晓不迟。雅典所以跋扈者,赖其资金之富藏,水师之盛大也。此亦阿基达马斯王迟疑之故,恐仓促行事,事态将失控也。”

(24)克利里达曰:“常有望立功于边陲。若时机适宜,吾当冲锋陷阵,箸明大义,垂诸后世!”

(25)攸玛库斯问曰:“会汝言大义,然汝以为,何为正义乎?”克利里达答曰:“所谓正义,吊民伐罪,还自由于万邦。此亦斯巴达之使命也。”伯拉西达凝视雅典人,沉思半晌,乃曰:“吾以为所谓正义,战端一开,必将沉沦,为万人所弃。”声音低沉,惟攸玛库斯一人听得。

(26)话音刚落,堂外忽然一阵骚动。众人回头,只见门口闯进五个人来。伯拉西达听得来科夫隆怒声道:“此共餐堂,非议事厅也!”又听得小声赔礼。定睛看时,原来是五个波提狄亚人,为首一人,是伯拉西达相识,名唤库顿。

(27)顷刻之间,库顿径直来到科林斯人面前,忙不迭地说出一番话来,直教科林斯使者捶胸顿足,伯拉西达和其余人等神色异变。正是:

西陲战事方歇,北域刀兵又起。

毕竟库顿之言如何,又与科林斯人有何关联,且见下回分解。

 

 

 

注:

1.指希波战争后发展起来的提洛同盟。

2.Helots,见注6。

3.多利斯是斯巴达人祖先来源地,因此他们热心出兵援助。

4.The Thirty Year’s Peace.订立和约更多是因为斯巴达和雅典都消耗颇大,双方都未能赢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得出的妥协方案。“The sea power had been unable to sustain its triumphs on land and the land power had been unable to prevail at sea”(唐纳德·卡根《伯罗奔尼撒战争》)。

5.战斗结束后,战胜一方在原地修建胜利纪念碑是通行的做法。表现修建方对战场的控制权。

6.拉刻戴蒙人分为三等。最高级是拥有完整公民权的斯巴达人,是脱产的统治阶级,专门从事军事训练;第二级是作为自由民的庇里阿西人,即“边民”,从事农耕、商业和手工业;第三级是作为奴隶的希洛人,即“黑劳士”,平时负责耕种土地,战时充当斯巴达人随军侍从。谢德风译本以“斯巴达人”泛指拉刻戴蒙居民,对于有完整公民权的斯巴达人则特称为“军官阶级的斯巴达人”。本文“斯巴达人”专指有完整公民权的斯巴达人。

7.斯巴达人普遍纪律性强,沉默寡言,用词简短精炼。从留下的“laconic”一词可见一斑。

8.本文尺寸采三国时期,一尺合24.2厘米,一寸合2.42厘米。伯拉西达设定身高184厘米。

9.大氅、长外袍,即ίμάτιον或τρίβων。斯巴达人约12岁时换下长内衣,改穿一件大氅,这是一年四季唯一的一件衣服。这样的衣着习惯让他们通常看起来脏兮兮的。

10.斯巴达陆军建制:最大规模的单位为军团(πολιτικων μορων)。一个军团中约600人,指挥官为一名“团长”(πολεμαρχον);有四名百夫长(λοχαγοως),指挥约600人;有八名“连长”或称“五十夫长”(πεντηκοστηρασ),统率约160人。有十六名“排长”(ενωμοταρχας),统率约32人。设定伯拉西达此时为五十夫长。

11.斯巴达人不允许私开伙食,而设有公共食堂,在此统一分配食物并进餐。在共餐堂这一公共场合,斯巴达人通常很少说话。

12.巴齐亚达依(Bacchiadae),对科林斯统治阶级的称呼。

13.公客,即“proxenos”或“proxenoi”。按古希腊城邦外交惯例,公客是一城邦安排在另外邦的代理人,用以照顾本邦利益。通常由目标外邦公民担任。这里设定雅典人攸玛库斯为科林斯在雅典的代理人。

14.长老会议(Gerousia),由28名60岁以上的公民组成的议事会,代表寡头利益。

15. 指科林斯地峡,连接亚狄迦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陆上通道。

16.一名斯巴达高级军官。设定时任军团长。

17.在雅典东北偏北,位于向雅典城运送物资的路上交通要道。

 

译名对照

(虽然我知道这有些胡来,

但至少这次试着选择按汉语拼音首字母排序,

免得让读者遭受我当初检索时盲猜英译名的苦恼。

比如我第一次看“厄基那”的时候在“E”词条里找了好久)

地名

贝奥提亚(Beotia)

波提狄亚(Potidaea)

狄西里亚(Decelea)

多利斯(Doris)

厄基那(Aegina)

佛西斯(Phocis)

卡尔息狄斯(Chalcidice)

科西拉(Corcyra)

科林斯(Corinth)

拉刻戴蒙(Lacedaemon)

麦加拉(Megara)

密提林(Mytilene)

斯巴达(Sparta)

坦那格拉(Tansgra)

提洛(Delos)

雅典(Athens);

亚狄迦(Attica);

亚克兴(Actium)

伊庇丹努(Epidamnus)

伊汤姆(Ithome)

 

人名

阿基达马斯(Archidamus)

伯拉西达(Brasidas)

赫哲桑达(Hegesander)

克利里达(Clearidas)

库顿(Cydon)

会特斯皮达(Cratespidas)

来科夫隆(Lycophron)

纳谟斯(Cnemus)

帕西迈鲁斯(Pasimelus)

萨米乌斯(Samius)

提莫克拉底(Timocrates)

攸玛库斯(Eumachus)

【古希腊战记】第一回 伊庇丹努骤起三邦风云,伯拉西达纵论天下大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