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别再催了,我不想结婚” :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

2023-08-27 20:00 作者:沈家宏  | 我要投稿



小时候很害怕过年是因为,只要一过年七大姑八大姨就会围在身边,问成绩问学校问作业。


“作业写完了没啊?”“这次期末考试考了第几名?”


长大后很害怕过年是因为,还是同样的七大姑八大姨,他们的八卦热情依旧不减,问工作问恋爱问结婚。


“那么大了还不想着找一个?”“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啊?”


家长们以为年轻人害怕的是因为找不到男/女朋友而困扰,


其实一部分年轻人对这个毫不担心,他们担心的是不敢告诉长辈们自己其实是不想找男/女朋友,也不想结婚。


这种情况不只是在中国发生,不婚更是全球的大趋势。


在日本,31岁的早苗在东京举办了一场单身婚礼,还邀请好朋友们前来见证,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过好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印度,24岁的Kshama Bindu不愿意与任何人结婚,想要体验穿婚纱的她最终决定与自己结婚,于是她自己定制了当地传统婚纱,同时也邀请了朋友们来见证她的婚礼。




他们可能是害怕自己成为婚姻的牺牲品,害怕自己结婚以后会失去自己原有的自由和快乐,害怕伴侣婚前婚后感情的变化。


也可能会担心婚后的争吵,孕后的变化,婆媳关系的经营,夫妻关系的维护,孩子的教育,说不定还需要随时防第三者横插一脚。


除此之外


——


他们更看重自由与个人发展: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自由和个人发展是比爱情更重要的存在,


⌈自由⌋的吸引力在于自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过多地考虑他人的想法;


⌈个人发展⌋的吸引力在于可以不依靠任何人就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且还能够在工作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不仅如此有了物质的支撑,自由也能更大化。


他们渴望追求事业发展、实现自我、不断成长。


但是结婚常常伴随着对另一半的责任和承诺,所以一旦步入婚姻,这种责任可能会限制他们一部分的自由,并带来很多束缚。


比如失去追逐梦想的自由;


比如平衡工作与家庭;


比如女性生育后孩子的牵绊;


这种影响会让年轻人不愿意轻易踏入婚姻。



婚姻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社会的变迁,高价彩礼、房贷、子女抚养、家庭开销等经济负担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他们可能会担心结婚后难以负担支出,进而影响自己和伴侣的生活品质。


也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工资大部分的支出用于家庭开销或是儿女的培养,很难有余钱能够用于提升自己。


所以很多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不仅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物质压力。


也是为了自己所挣得的钱可以自由分配,去投资自己的兴趣爱好,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和朋友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婚姻失败的前车之鉴:


当我们目睹父母婚姻不幸时,如父母在婚姻里经常冲突、互相折磨或互相虐待,我们就可能会对婚姻失望,对婚姻充满不信任。


当我们对婚姻不信任时,我们就会对走进婚姻有犹豫,或不想走进婚姻。


不仅是父母的婚姻,曾有人总结中国女性的四大悲剧: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


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保障和安全感,会让我们联想到这些悲剧可能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对婚姻产生恐惧。



婚姻的不必要性:


以前婚姻最主要的功能是继承和繁衍后代。


而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后代养老开始变得不那么依赖与迫切,对给家族延续香火也没老一辈那么看重。


有人说男朋友可以修水管、修电视,现在只要打开美团,修理工半小时就能上门修理,比男朋友更快更专业。


有人说男朋友可以给我们很多陪伴,其实与我们交情很深的朋友比伴侣可能更了解我们,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情绪价值。


婚姻的功能被大大降低,年轻人对婚姻的需求也就不是刚需了。




这大概就是很多90后和00后不愿意走进婚姻的部分原因。


也因为他们从亲密关系中更多感受到的不是快乐,不是幸福,是拖累,是束缚,是一眼就看到头的生活。


我们会觉得这些想法都是大环境带来的,或是自己在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就是⌈家庭动力的影响⌋


而这些家庭动力往往是通过潜意识的方式在影响着我们,如果没有经过心理咨询,或通过一些深层次的成长,我们很难意识到。


而无法意识到的部分则会不断对我们的亲密关系产生意识层面无法消除的影响。


拒绝自己的父母:


如果我们对父母不满意,对父母充满愤怒,我们的内在就会拒绝父母。


当我们的内在拒绝父母的时候,我们不会只是停留在拒绝的层面,我们会想方设法去报复父母。


在中国文化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中国父母来说,孩子拒绝为他们传宗接代可能是最具杀伤力的报复了。


而这种由于拒绝父母而导致无法走入亲密关系往往是潜意识发生的,我们很难意识到。


当我们经过心理学的成长,慢慢与父母和解,不那么拒绝憎恨父母时,往往就更容易走进亲密关系了。



父母的情感需要:


如果因为父母婚姻的不幸,导致其中一方父母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对外资源不足的父母往往会从孩子那里去获得情感的满足。


出于对父母的忠诚,孩子可能就会顺应父母的情感依赖,潜意识拒绝走入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决定在家里好好陪伴这个父母。



与异性父母的关系影响:

异性父母是我们与异性关系的原型。


如果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异性父母良好的对待,我们可能会对异性父母充满憎恨与敌意。


这种憎恨与敌意会泛化到所有的异性身上,严重影响我们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更没有办法进入婚姻。



早年不断更换抚养人:


如果一个人的早年不断更换抚养人,他可能就会形成一个信念:所有的亲密关系都不会长久。


为了避免体验亲密关系建立后又失去的痛苦,他可能会拒绝进入亲密关系。


又或者亲密关系进行一段时间后,主动先抛弃对方,毕竟抛弃别人比被人抛弃要好受很多。



对亲密关系的理想化:


我们或许都幻想过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爱情故事,我们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剧中的男女主角,有一个我们心中的完美男友/女友与我们共度一生。


但其实有时候适合我们的那个人并不是我们曾经幻想的样子。


虽然他可能没那么高没那么帅,但是通过了解后我们可能会发现ta的闪光点,而且他能够照顾我们,包容我们,理解我们,支持我们。


如果我们不去发现、不去了解,就很难发现这个“宝藏”男友/女友。


但有些人却可能会执着到底,如果找不到理想的人,则宁愿不要。


就像金沙在《女儿们的恋爱》中说到自己的择偶标准:


要高一点,就是大概一米八多以上,眼睛大一点,鼻子高一点,五官立体一点,然后笑起来是好看。


要喜欢运动,要是圈外人,行业要跟我不一样,因为我还对别的事情很有兴趣。


节目组则表示:匹配数据库查无此人。


导演问她:“有很多人都说女生年龄大了要务实一点,不要要求那么高,你怎么看?”


她说:“务实一点,就是放弃自己喜好的一切,以及对男性的一些偏好,去做一个实际的选择,。


也许不是我不愿意推翻,是我做不到。因为降低了,就等于否认我过去对爱情执着的一切,就推翻了自己。”


虽然坚持自己的标准,对爱情的不将就是我们对爱情认真的态度。


但是对亲密关系的过度理想化,会让我们对恋爱或结婚对象持有非常高的标准,当我们用这个高标准去寻找自己的另外一半时,注定难以成功的。




其实每个人对婚姻的态度和决定都是独立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作出选择。


所以不管是原生家庭中为孩子提供良好家庭环境,还是目前给年轻人选择结婚还是单身的尊重,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编辑:溪溪子

审核:彭秋红

“别再催了,我不想结婚” :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