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猛虎:国民党装甲部队发展史

1855 年,英国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但这种装甲车未在战争中实际应用。1899 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一挺机枪。1900 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20 世纪初,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家,先后利用本国钢铁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优越实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组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装甲车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支装甲部队的由来。当时,各国利用轮式小汽车、卡车底盘改装的轻型装甲车,主要用于执行对敌前沿侦察和侧翼迂回、袭击后方补给线等作战任务。因为轮式战车的特点,战场上纵横密布的战壕成了它们无法逾越的障碍。为克服这些障碍,英国首先将本国的装甲车体安装在美国生产的履带式拖拉机底盘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些利用履带行驶的钢铁堡垒在地面战场上攻城拔寨,克敌制胜,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占据着地面战场的霸主地位。


也许大家觉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科技落后、经济穷、钢铁工业和军兵工业落后、而且由于长期军阀混战,国际社会对于中国采取了军事禁运的制裁措施。大部分国内军队连轻武器都没有全员配备,部分士兵还得手持大刀、梭镖等冷兵器作战,装甲力量的配备就更加不可能。其实不然,早在二十世纪初,清朝末年就出现了装甲部队雏形—“铁甲车”。
一、 中国第一支装甲部队—装甲列车
1、铁甲初现
在清朝晚期兴起的以北洋新军为榜样,全国编练36镇新军的热火朝天“军事大跃进”的运动中,清军就购买并装备了这种铁甲战车:以进口的蒸汽火车头以及封闭式车厢用钢板加固,留出两侧射击孔,配备“马克沁”重机枪。用以保卫铁路沿线的安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在刘家庙的攻防战中,为夺回阵地,组织四百名敢死队员,潜伏于铁路沿线的芦苇荡中,待天黑发起夜袭,结果被清军发现,调来“铁甲车”,沿铁路线向两侧芦苇荡中进行猛烈扫射,结果四百名敢死队员全体壮烈牺牲。这是中国装甲力量第一次投入实战的战例。由于当时火车本来就稀缺,用来改装成铁甲车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后期鲜有装甲战例,一直到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张宗昌的出现。
2、张宗昌的装甲列车和大元帅铁甲车队
1922年,张宗昌因为剿灭叛乱部队有功,被张作霖任命为绥宁镇守使兼吉林防卫军第3混成旅旅长和中东铁路护路军副司令。此时正值苏联十月革命后苏俄内战的尾声,大量的拥护的俄国军队在苏联红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沿着中俄边境溃逃到中国境内绥芬河附近,白俄溃军在回不来国又缺乏补给的情况下投奔了张宗昌,跟着白俄官兵一起投奔过来的还有一列火车,而这列火车,正是当时沙皇俄国在一战中建造的“装甲列车”。
由沙皇俄国工程师克罗波夫发明的“装甲列车”,配备了装甲车头和装甲煤水车,后面加挂两节炮车。炮车前后都有360度旋转、射界达到220度的炮塔,炮塔里面是一门1904型3英寸山炮,每门主炮配备100发炮弹。炮车中部每侧都安装了6挺施瓦茨洛泽机枪,配备25000发子弹。同时车内还配备发电机、为机枪供应冷却水的水管、瞭望塔、暖气、用来传达命令的信号灯、在防弹装甲后面还铺设了隔音防寒厚厚的木板。其威力和防御远远超过了清朝时期仅仅在车厢周围加装钢板和机枪的“铁甲车”。这批投靠张宗昌的白俄兵和装甲列车成为了中国第一支列装的装甲部队。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之战”爆发,兼任奉军镇威军第2军(军长李景林)副军长的张宗昌,率领所部第3混成旅向热河进攻。玉麟山一战,张收编的白俄军队在此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其突破了这一重要关隘。10月,为了直捣山海关方面的直军后方,张宗昌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利用装甲列车奇袭占领了滦州火车站,并乘势分兵截击溃退的直军。此役,张宗昌除了收编了六七万的直军残兵外,还在火车站和沿途中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其中就包括了多辆火车。随后,张宗昌在马厂除了整编直军残兵,还让白俄的技术人员对缴获的货车进行改造,改造出的两列铁甲列车分别取名为“长江”号和“长城”号。这时改造的两列铁甲列车与沙俄装甲列车相比较为简单,每列算上蒸汽机车头共有6节,机车头置于中间,后面挂2节铁皮闷罐子车改造的兵车,前后各挂1节敞篷货车,上面搭载75mm野炮,炮座堆设沙包掩体,可以向左、右、前开火,最前方挂一节平板车,放置用以修复铁路的沈木铁轨和工具。一列铁甲炮车的武器共有火炮2门,机枪4挺,乘员约50名白俄官兵。
此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苏联帮助国民革命军成军的时期。中共广东区委鉴于粤汉、广九铁路经常被军阀、土匪骚扰,便向孙中山提出建立一支以保护大元帅府安全和铁路安全为基本任务的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孙中山表示同意。同年11月,在广州成立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配备一列由由苏联援助的5节装了铁板的车厢组成的铁甲列车。相比较张宗昌的装甲列车,在火力上略微不足:配备1挺马可沁重机关枪、3挺捷克式轻机关枪及“水连珠”快枪(莫辛纳甘步枪早期版本)。铁甲车的车头和车厢一样也都装了足以抵挡子弹的铁板。车厢的两侧有不同高度的扁形射击孔,可用多种姿势向外观察、射击。最后一节车厢装了3个旋转炮塔,炮塔上没有炮,只装备了一挺马可沁机枪。全队有150人左右,徐成章为队长,廖乾五为党代表,周士第为副队长,赵自选为军事教官,曹汝谦为政治教官。这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一支装甲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控制之下。这支部队后来支援广宁农民运动、东征军阀陈炯明、平定滇桂军阀叛乱、肃清反革命武装、支援省港大罢工,在北伐中,改编成为北伐军第四军独立团—也就是后来南昌起义的主力,由叶挺担任团长的“铁军”独立团。
3、“铁甲”车的鼎盛和谢幕
1926年夏,广州国民革命军北伐,吴佩孚首先遭到沉重打击,乘坐铁甲火车逃离武汉,孙传芳决定和奉系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北伐军。1927年初,张宗昌调集十余万军队南下援助孙传芳,进驻沪宁战线。张宗昌所率领的白俄兵团和装甲列车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车体,将北伐军阻挡在嘉兴一带,北伐军因为没有强大的火炮,对装甲列车一筹莫展。上海闸北铁路机车厂的工人知道北伐军受阻于白俄兵团的铁甲车后,于3天内将6台火车进行改装,在车体周围加装焊接钢板和机枪,支援北伐前线,使北伐军能顺利破敌进占松江等地。其中的有一列为纪念孙中山,叫“中山号”。

“中山号”装甲列车 北伐结束以后,国民政府派蒋锄欧为护灵铁甲车队司令,率领“中山号”铁甲列车将孙中山灵柩从北平护送至南京中山陵下葬。然后命蒋锄欧为国民革命军铁甲车司令(此处铁甲车专指装甲列车),设司令部在浦口,负责整编全国铁甲车队。然而当时工业基础薄弱、遭遇欧美武器禁运的中国,花费不多的费用和武器,就能把一列普通火车改装成为机动快捷、火力猛、防御强、还能运载军队的大杀器,这些热门货地方势力怎么会轻易交出来。当时全国的铁甲车队分布为: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的装甲列车曾与日军交火,后因寡不敌众被俘获。“七七事变”时期,“中山号”装甲列车改装成为双层铁板中间灌注混凝土,可以抵挡轻型火炮的攻击,装备75MM野炮4门、迫击炮2门、重机枪8挺、轻机枪12挺的大杀器,在宛平战斗中,为争夺永定河上的平汉铁路桥,击毁日军铁甲列车一台,从1937年7月10日到15日,5天的战斗中,杀伤敌人无数,自身虽然弹痕累累,但没有一发炮弹或者子弹穿透车体,最终因部队进行战略撤退被遗弃。
“台儿庄战役”打到最艰难的时候,已经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由张宗昌在津浦铁路大厂用机车客车及载重40吨的货车改造的“云贵号”装甲列车奉命驰援。“云贵号”装甲列车外加了7分厚钢板,车身涂防护色油漆。配备75mm野炮7门(前炮台车4门,后炮台车3门)、迫击炮2门,前后炮台车各一门,重机枪24挺(每节机枪车6挺3节共计18挺,每节炮台车1挺两节共计2挺,铁闷罐车一节4挺,总计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加上铁闷罐车,六节战斗车厢)。“云贵号”装甲列车其火力已经足够顶得上同期川军一个师的火力配备,甚至是两个,而当时这样的装甲列车,国民政府当时共有19台。抗战开始后,由于中国空军丧失制空权,装甲列车目标太大,容易成为日军空军打击的目标而被坦克和装甲车所取代,慢慢消失在了中国的军事舞台上,而“云贵号”装甲列车驰援台儿庄,也就成了装甲列车在中国军事舞台上最后一次出场亮相。
二、 国军的王牌—机械化第五军
1、 奉军“铁钩子车队”和国军战车团的建立
1924年,由于欧美列强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条约,首批10辆雷诺FT-17轻型坦克以农用拖拉机名义从法国运抵中国东北营口,之后又陆陆续续运来26辆,以这36辆轻型坦克为基础,加上一部分从英法购买底盘然后在东北自行改装的装甲汽车和装甲牵引车,在1926年成立成立了奉军战车队,驻扎在辽宁沟帮子,也叫“铁钩子战车队”。
作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精锐装甲部队,张作霖对“铁钩子战车队”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该部队的官兵均是从奉军中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为了尽早形成战斗力,部队的训练强度非常大,各项支出甚是浩繁,仅柴油费一项每月就需要支出3500块大洋。队长商业昌,隶属于奉军第1集团军第1骑兵旅序列。雷诺FT-17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之一。它最先采用了旋转炮塔,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后来的坦克或多或少都借鉴了它的设计。雷诺FT-17轻型乘员2人,长4.08m,宽1.74m,高2.15m,战斗全重7t,装甲厚度6-22mm,发动机功率25.74Kw,最大速度8-9 Km/h。主要武器为一挺8mm哈奇开斯气冷机枪,奉军所购买的是后期改进型,以一门37mm SA18 L21型火炮取代了机枪,炮弹重0.56Kg,初速388m/s,共携弹240发。
奉军战车队成立后,先后在河北、河南等地与冯玉祥、阎锡山联军及北伐军作战,由于当时东北军缺乏有效的步坦协同战术,同时初上战场的奉军坦克没有作战经验,导致战绩平平。在战斗中,国民军士兵发现奉军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坦克乘员用来观测周围环境的瞭望孔易受攻击。于是国民军士兵用民间打猎用的鸟枪对着奉军坦克的瞭望孔处发射铁砂,结果坦克内的奉军驾驶员非死即伤,参战的坦克也就随之趴窝不动了。
1927年阎锡山投蒋反奉,10月晋军傅作义部占领涿州。张学良率军围攻,晋奉两军在涿州城下的战斗陷入僵局,为了尽早取得突破,奉军方面调集了6辆雷诺坦克加入到了攻城战之中。10月30日黎明,在队长商业昌的指挥下,奉军“铁钩子战车队”的6辆坦克排成纵队向涿州城展开攻击。当行进至护城河吊桥附近时,奉军坦克立即一字排开列成战阵,并用坦克上的枪炮对城墙上的晋军展开了猛烈射击,结果被摧毁3辆坦克。
1928年在于北伐军河南地区战斗中,为抵抗北伐军的军事攻势,奉军的“铁钩子战车队”被派到河南地区参加防御作战。结果这次战绩依旧不理想,在损失了6辆坦克后,剩余坦克后来随大部队撤退回关外,1928年东北易帜后编入东北边防军第一骑兵旅,由东北保安司令张学良指挥。“九一八事变”时期,拥有独立装甲部队和独立空军、海军的东北军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装备上,相较于没有装甲力量和空军的关东军,都是远远胜出。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东北军一枪不发,全线溃退,导致所有的坦克、飞机、舰艇均沦为关东军的战利品。

虽然奉军战车队在战场上战绩不佳,但也让国民革命军见识到了装甲车的威力,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就开始自己装甲部队的建设。
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国军装甲部队的创始人—徐庭瑶开始崭露头角。徐庭瑶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和白崇禧、张治中是同学。历任粤军连长、团长、北伐军师长等职务,在长城抗战中,已经升为中将军长,国军中后来许多著名将领如关麟征、汤恩伯等,这时期还是徐庭瑶的部下。徐庭瑶率部参加长城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打的非常惨烈,徐庭瑶认为国军失利的关键在于重武器装备不如日军。长城抗战结束以后,日本全面侵华已经初现端倪,南京国民政府认为,中日迟早必有一战,应该及早准备。为增强国军机动火力,徐庭瑶向蒋介石要求组建中国自己的机械化军队。蒋介石深有同感,派徐庭瑶先去欧美各国机械化军队考察学习。在国外,徐庭瑶认真钻研机械化知识,先后到欧美,经意、德、俄、法、英、美等11国,历经10个月。回国后,徐庭瑶撰呈了60多万字的考察报告,最终写成了《机械化军备论》一书,得到蒋介石肯定,因而让徐庭瑶筹办交通兵、辎重兵、通信兵三校,后期将三校合并为交通辎重学校,由徐庭瑶担任教育长。

1934年,蒋派孔祥熙出国,采购了16辆6吨重的维克斯轻坦克和16辆2.5吨重的维克斯水陆两栖坦克。这种英国坦克是二战爆发之前全世界最优秀的坦克之一,总体性能比法国雷诺FT-17还要略高一筹。中国购买的是M1930E型,这是英国维克斯公司的主要外销车型。该坦克装备1门47毫米坦克炮和1挺7.7毫米重机枪,而当时列强的坦克火炮大部分都是20毫米到37毫米的,因此它的攻击力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错,可以有效击穿大部分野战工事,发射榴弹也可以杀伤大量敌人步兵。防御力上,装甲厚度13毫米,超过雷诺FT-17,足以抵御任何距离的轻武器子弹和近处野山炮的炮弹破片攻击。机动性上也不错,最高时速每小时30公里,最大行程为160公里。 2.5吨重维克斯水陆两栖坦克是M1931型号,它和6吨坦克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安装火炮,只有一挺7.7毫米机枪。2.5吨的机动性上更强一些,最大时速高达65公里,最大行程也变为260公里。其他性能则差不多。

这些坦克运抵中国以后,成为了刚成立的交通辎重学校附属战车营的装备。战车营下属三个连:第一连为16辆维克斯6吨坦克,代号为虎连;第二连为16辆2.5吨维克斯水陆两栖坦克,代号为龙连。原有作为训练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编组为第三连。显然,相对于当时日军1000辆坦克的规模,这些坦克应对即将到来的中日决战是远远不够的。
1935年,正值中德合作蜜月期。南京国民政府用猪鬃、桐油、钨和锰等战略物资向正处于英法军事、经济制裁下的德国换取各种武器装备。根据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交通辎重学校战车营扩编成为战车团。国民政府又向德国订购了36辆Panzer kampfwagen1号坦克。这些德国坦克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陆续运往中国,由于日本从中阻挠,最终只有17辆运到。1型坦克综合性能明显比维克斯坦克差了一截。它的最大缺点在于没有安装火炮,仅有2挺7.92毫米机枪,因此中国购买的1型坦克根本不能作为进攻使用。
由于德国方面没有能够全部交付订购的36辆坦克,国民政府只得从另一个所谓“友好国家”意大利搞来了20辆CV-33超轻型坦克。CV-33超轻型坦克其实就是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的意大利山寨版。这种所谓的坦克炮塔是固定的,只能靠转动车体来瞄准敌人目标,攻击力和反应力都是非常弱的。实际上,它不应该算作坦克,而应该算为装甲车。显然,国军购买这种垃圾坦克,也是无奈的选择。


这样一来,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拥有英国维克斯坦克32辆,德国1型坦克17辆,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20辆,这一共就是69辆。加上18辆根本不能上战场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还有2辆张学良送的雷诺FT-17坦克,一共是89辆。这就是国民政府装甲部队全部的家当在这*****的基础上,1937年4月,国民革命军装甲兵团在南京郊区的方山成立了,包括当时留法,留德的廖耀湘,邱清泉回国后,都被蒋介石划归到这支部队。
这个装甲兵团下辖1个坦克营、1个搜索营、1个反坦克炮营、1个反坦克教导队、1个高炮营,还有1个补充营、1个准备营、1个修理厂。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高炮营很快脱离装甲兵团,归属防空学校;而补充营没有一辆坦克,仅有一些预备的坦克兵而已;至于准备营更是连坦克兵都没有,只是1个营的步兵,也没有重武器,主要用于平时步坦协同的训练。
其时,不仅中央军成立了装甲部队,阎锡山的晋绥军也产生了装甲部队,配备的山寨土制装甲车:由普通卡车蒙上钢板,加上1挺机枪改造而成的。为了保护发动机,发动机散热格栅前端安装了两片对开门式样的装甲板——平时装甲板打开,战前将装甲板合上。这种土制装甲车虽然粗糙,却让晋绥军的机动性、防护性以及火力这三大要素获得了提升,而且还可以搭载大量步兵。但是晋绥军的土制装甲车在敌人步兵面前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轮胎依然是普通充气轮胎,一枪即可打穿。在1936年百灵庙大捷,以及后面的忻口战役和太原战役中,土制的装甲车发挥出了不小的威力。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8月14日,装甲兵团在杜聿明率领下,开赴上海,被安排到闸北一带,参加对日作战。8月22日,张治中下达作战令,要求装甲兵团坦克营两个连配合步兵扫荡日军。
第一连协同步兵,一路猛冲,但是当他们杀到汇山码头时,本应配合作战的步兵却没跟上来。由于没有步兵协同,由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和日侨组成的义勇挺身队们手握爆破筒,将爆破筒塞进坦克链条里;或者干脆拉开导火索,钻进坦克下方,不惜粉身碎骨。如果坦克后面跟着步兵,完全可以将日军敢死队击毙,但国军缺乏训练,各兵种不懂得协调作战。坦克冒死冲锋,步兵在后面看热闹。就这样,一个坦克连全军覆没。第二战车连也是这样覆灭的,而且更冤枉:几辆破旧战车故障频发,但上级仍然逼着开上去。装甲连要求步兵跟进配合,但步兵以危险理由拒绝。连长要求撤回,也被拒绝。几辆老破战车勉强作战,很快炮弹打完,油料烧尽。连长爬出战车,准备找步兵交涉,被日军狙击手一枪射中,壮烈牺牲。
不久,因日军2个师团在杭州湾登陆,中国军队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军委会下达了撤退命令。淞沪会战失败后,装甲兵团奉命向湖南撤退(战车三连17辆德国1型坦克留下参加南京保卫战,最终全军覆没)。
2、 机械化部队成军与铁血昆仑关
1938年1月,以原装甲兵团为基础,国民革命军机械化第200师在湖南湘潭宣告成立,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师长杜聿明。全师20000人,师部直属2个战车团,配备84辆坦克装备苏联T26轻型坦克和部分淞沪会战剩余的CV33型坦克,(由于在上海、南京之役损失惨重,补充装甲装备成了装甲兵团的当务之急,但当时中德之间军事合作的“蜜月期”已经结束,中国原本向德国购买的150辆“I号战车”及其他新式装备的计划也因德国拒绝而无果,于是国府将目光移向主张“以华制日”的苏联,经过交涉,最终用以货易货的方式从苏联换取了一批新的机械化装备)。60辆轻型装甲车。并配备炮兵团、工兵团、汽车兵团、辎重兵团、特务营、通信营、战防炮营等综合兵种,配备德国彭斯柴油卡车百余辆、美造福特卡车400余辆、哈雷二轮三轮摩托车40余辆。

1939年11月15日,日军第5师团从广东钦州湾登陆,很快就攻陷了广西省的首府南宁。12月4日,攻占了广西南部的战略要地—昆仑关。为防止中国军队夺回昆仑关,日军以重兵扼守昆仑关。守军为第5师团的第21旅团,直辖第21、42两个联队。第五师团曾参与淞沪会战和南京会战,并主导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外号“钢军”,而第21旅团是该师团里的精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急调第5、第99、第36军向广西增援。军长杜聿明受命向昆仑关反击。这时第200师刚刚扩充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下辖荣誉1师、新22师和第200师。200师所属装甲部队和炮工辎通信等附属装备全部转隶第五军军部直属,三个师为纯步兵师,军部根据需要将直属部队配属给步兵师作战。
昆仑关地处南宁东北方向,位置高俊,地势险要。可以说是广西南部的重要大门,只要破了这个门,南宁也就守不住了。所以对战双方都要拼死拿下这个战略地点。可是,12月4日,日军一路披荆斩棘,相继攻下南宁、昆仑关。第五军当时接到的命令很明确:正面攻击!
昆仑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第200师虽然当时有T26坦克80多辆左右,但T26坦克全重只有10.5吨,在交通发达的欧洲战场只能算是轻型坦克,最大公路速度只有30公里时速,国军用T26型坦克去爬山显然不可能的,所以昆仑关战役最终打得十分的艰难。日军以一个加强大队,由松本三郎少佐指挥,该大队兵力虽然只有八百人左右,装备上却是得到全面的配属,麾下有一个炮兵中队,一个迫击炮中队,一个工兵中队和一个机枪中队,火力超过了当时桂军的一个师,国军最终决定由200师和荣1师担任主攻,强攻昆仑关,T26坦克负责在进攻纵队的后方面掩护。新编22师配属CV33坦克在师长邱清泉率领下开始绕过昆仑关进行战场迂回,这一迂回成了昆仑关战役转折点。新编第22师配属的坦克以40辆意大利菲亚特CV33轻型式坦克为主。该型坦克在平原地带就是一辆毫无价值机枪坦克,但在山地攻坚战上,CV33坦克发挥出自己优势,其山地最高时速达到40公里左右,爬山越野没有任何问题,矮小的战车本来就轻便,再加上一个坦克引擎,就好比摩托车上面安装一个拖拉机引擎一样,开起来十分的有力,完全适用于当时广西多山地的地形,车载武器是两挺意大利8毫米机枪,火力强劲。第5军以200师和荣耀一师强攻昆仑关后,得到消息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今村均中将,命令21旅团长中村正雄率领第21旅团主力42联队前往昆仑关支援,但半路上就一头扎进了迂回到昆仑关后方的新编22师伏击圈里,杜聿明原本给邱清泉的命令是阻击21旅团主力,让其不要靠近昆仑关,然而邱清泉擅自做主,把阻击战打成了歼灭战。

中村正雄怎么也没有想到,中国军队居然有坦克部队迂回到昆仑关后面并且将第42联队包围了起来,由于急于增援,日军并没有携带重武器,整个42联队居然没有一款武器可以击穿第22师CV33轻型坦克装甲,这一次轮到日军组织敢死队,对国军坦克发起自杀攻势,新编第22师第一次让日军感受到被坦克碾压的屈辱感,这一战日军第42联队大部被歼,只有不到一个大队的兵力溃逃进入昆仑关之后,最后和昆仑关守军一起被全歼。
此役击溃了日本“钢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全歼日军21旅团4000余人,击毙日军第五师团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国军机械化精锐部队第五军,成军之后首战即告大捷!22师师长邱清泉也因为仅仅以一个师兵力围歼日军一个联队的举动被冠以“邱疯子”的外号!

3、 入缅作战与中国驻印军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对东南亚欧美殖民地发动进攻。中、英、美三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英国正式提出了请求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要求。第5军,作为当时国民政府最后一张留在后方的王牌,被派往缅甸前线。这既是为了表明国民政府联合各国抵御日本侵略的决心,更是为了保住中国在缅甸境内那条最后的输血大动脉——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中国沿海港口沦陷、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1942年初,国民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配合盟军对日作战,王牌主力第五军成了这次远征中的核心部队。入缅作战期间,戴安澜率领第200师孤军死守同古,下属598、第599、第600团与日军血战12昼夜,在第五军军部配属的苏联BA轮式战车支援下,歼敌5000余人,击毁日军5辆装甲车,赢得盟军官兵的尊重与赞扬,美国官方史料中更将同古保卫战称为“所有缅甸保卫者所坚持的最长行动”。

200师死守同古之时,杜聿明便令装甲兵团团长胡献群率2个战车连协同廖耀湘的新编第22师攻击南阳车站,以减轻第200师的压力。后来,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发现英军邀请远征军入缅的目的将远征军当炮灰拖住日军,掩护英缅军能顺利撤退到印度,为保住中国机械化部队最后一点种子,杜聿明命令胡献群率装甲部队转向腊戌后方驻扎,也正因如此,当盟军在缅甸溃败时,胡献群才得以及时将一部分装甲部队撤撤退回国,留在缅甸作战的坦克、战车、汽车等机械化装备皆在大部队进野人山前被第五军忍痛自行摧毁。不久后,盟军在缅甸的作战彻底失败,第五军也溃不成军:第5军96师副师长胡义宾率领的师部及287团,辗转奔驰,于1942年8月中旬经江心坡回国,仅存病弱官兵300余人,损失兵员共2500多名,副师长胡义宾遇袭身亡;新编22师和杜聿明所率领的第五军军部一起走入了茫茫野人山,经过114天的跋涉,1.5万人只剩下3000人不到。
5月18日,戴安澜的第200师在孟龙附近与日军发生遭遇,为打通归国之路,官兵浴血奋战,曾一度击退敌军。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曾经作为装甲师的200师在此时却因日军装甲战车的到来而遭遇灭顶之灾。日军增援部队以20余辆装甲战车对200师发起猛烈冲击,迅速突破了600团阵地,战场形势也因这群钢铁巨兽的到来而发生根本逆转。该役200师师长戴安澜中弹负伤,第599团团长柳树人、第600团副团长刘吉汉皆壮烈殉国。5月26日,戴安澜亦因伤势恶化,于缅北长逝。

日军攻陷腊戌后,一路长驱直入我国滇西境内,此时刚从腊戌撤回国内的装甲兵团尚在滇缅路上,若利用得当,这些战车完全可以用来阻击进攻日军。但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当时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竟下了一道在战史上传为笑柄的命令,即将装甲战车尽数炸毁,想用这些“钢铁尸体”作为路障来阻滞日军前进。如此一来,大部分在军中被视为王牌宝贝的战车还未完全发挥作用就在阵阵爆破声中化作滇缅路上的一堆废铁,少部分被日军俘获,后来将两辆T26固定在松山阵地上,作为防备远征军反攻的火力点。
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时,便在松山日军阵地上遇到了以T26坦克构筑的火力点,从而损失惨重。虽然第五军在新一任军长邱清泉的率领下投入滇西大反攻,第200师先后参与了收复龙陵、芒市、遮放、畹町等滇西重镇的作战,最终将日寇驱逐于国门之外,但第五军剩余坦克寥寥无几,从此再无复“机械化军”的名号。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失败大溃退时,第66军新编第38师4000余人由于在仁安羌援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印军队,与远征军长官部600余人被隔绝在仰光至曼德勒铁路以西地区,不能与远征军主力会合。该师和远征军长官部在史迪威和罗卓英的指挥下于1942年5月24日抵达印度英帕尔地区。第5军新编第22师和军部约3000余人在军长杜聿明的指挥下,经缅甸打洛、新平洋,翻越野人山地区,辗转两个月达到印度的雷多地区。

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建议下,中国政府同意将这部分军队留在英属印度,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美英政府协商后,决定将曾关押过2万多名意大利战俘的印度兰姆伽军营改作中国军队的训练基地,由英国租借物资为中国军队提供膳食、薪饷,美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军事教官,负责帮助中国军队训练和掌握这些武器的使用技能。同时为补充新22,新38师缺编人员,及为新组建的炮兵、装甲兵、工兵等兵种分队和其他直属分队提供兵员,中国政府利用运送作战物资返回印度的空机以平均每天450-600人的速度向印度空运兵员。同时组建起包含由6个混合坦克营组成的中美第1临时战车群,共有250名美国军人和1800名中国军人,装备由美国提供(通过租借法)。6个营中第一营和第二营是作战营(每个营有100名美国军人),而第三至第六营是训练营,训练营中美军人员比较少,他们是负责培训中国军人战术和技术的教官,中国方面,1800名军人是从驻印军各部队以及国内高中毕业生中精挑细选出的文化素质较高人员,所有军官都经过了英语培训,可以直接和美军用英语交流。

中美第1临时战车群坦克营是参照美国陆军标准建立的,每个营有四个坦克连,每个连有17辆坦克。由于缅甸是是丛林,不适合大规模的装甲作战,再加上日军的装甲部队以及反坦克能力比德军弱的多,因而在装备配备上和欧洲战场上的美国陆军有所不同,欧洲战场美国陆军一个坦克营由三个中型坦克连和一个轻型坦克连组成,而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一个坦克营由三个轻型坦克连和一个中型坦克连组成。部队接收了美国提供的M3A3“斯图尔特”轻型坦克和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经过充分的培训和训练后形成战斗力。
1943年12月第一坦克营被派往前线,1944年3月中国驻印军战车第1营主要使用M3斯图尔特轻型坦克在瓦鲁班协同步兵攻击日军18师团前线指挥部,缴获其关防大印,一时名声大振。同年5月第二营、第三营也参加了战斗,四个训练营被缩编成了三个训练营。在后来的八莫等战役中国驻印军战车部队也为打通中印公路交通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支装甲部队在缅甸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并不断取得胜利,1945年6月从云南入境回到中国。抗战结束后,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中的美国军人全部回国,装备移交给中方。驻印军装甲部队改编成了独立战车旅并登上了随后爆发的国共内战舞台。


三、 国军装甲兵司令部的建立和覆灭
1946年6月26日,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美国代表马歇尔宣布调停失败,“三人委员会”随即解散,国共全面内战爆发。
当时国民党军的全部装甲部队中,以中国驻印军的装甲兵最为精锐。驻印军装甲兵的中坚是第1营。1945年11月,战车第1营分两路回国,一路由赵志华率领经中印公路回国,于1946年3月抵达苏州;另一路由周世晃率领折返加尔各答,再分批乘万吨巨轮从海路回国,于1946年初到达上海。与此同时,驻印军装甲兵其它营也陆续返国。随后,蒋介石以驻印军装甲部队为骨干,将装甲兵统编为战车第1、2、3团,装甲炮兵团、装甲汽车团等单位。其中,战车第1团驻江苏徐州,装备从印度运回的美制M3A3坦克,还有一部分新接收的日本坦克;战车第2团驻河南郑州,装备抗战时期的各国坦克;战车第3团驻北平丰台,装备战后接收的日本坦克。
关于这支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人选,蒋介石决定由自己儿子蒋纬国来实际掌握这支部队。 1916年出生的蒋纬国,是蒋介石名义上的次子。1936年,他到德国学习军事。翌年,他进入德国第98山地兵团里服役,曾参与德军进军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区。1938年,他又进入慕尼黑军校步兵科深造。1939年蒋纬国从慕尼黑军校结业后,赴美国陆军航空兵战术学校受训。训练完后,他又到美国陆军装甲兵训练中心受训。当时美军中还没有装甲师,也没有正式的装甲兵训练学校,战车只被视为步兵支援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军看到德国装甲部队的巨大威力,赶紧着手编练自己的装甲师。他们邀请蒋纬国去当顾问,以了解德国装甲部队的编练与使用。在美国陆军装甲兵训练中心,蒋纬国一呆就是4个月之久,帮助美军方面完成装甲师的编训,编练装甲兵战斗、通信、后方兵工保养、工兵架桥,甚至装甲师的演习,还帮助美军写装甲部队教材。美军对蒋纬国相当器重。装甲师编练成功后举行演习时,美军让蒋纬国担任师部副参谋长,蒋纬国却以自己要回国接受军职而拒绝。
在国民党装甲兵的几个团中,装备最好、实力最强的是战车1团。蒋纬国实际上掌控了这个团。该团战斗力的核心是战车第1营,即印缅战场上的战车第1营,基本上都是原来的人马,营长仍然是赵志华。该营包括3个战车连和勤务单位。

蒋介石计划将所有国军装甲力量集中编成10个快速纵队,以增加国民党军的机动打击力量,每个纵队以一个步兵师为主力,配属一个战车营和一个炮兵团(或营)。蒋纬国对此有不同意见。他在书面报告中指出:当年德国把全国的装甲部队集中起来,变成九个装甲师;法国战车营总数比德国多,每一个步兵师配一个战车营,结果法国不能进行快速作战,因为战车要迁就步兵的速度。现在我们虽然有十个快速纵队,但只是把战车营配属到步兵师里,这样战车就要迁就步兵的慢速度。像这样编组的快速部队,既不快速,又不能发挥战车的作战力量,再加上后勤支援也不能达到要求,与其编成十个快速纵队,没有一个可以发挥作用,倒不如集中所有装甲力量编成三个纵队,使国家的力量足够支援。
蒋介石接受了儿子的意见,只编成了三个快速纵队。其中,1946年9月成立的第1快速纵队堪称王牌。它以战车第1团的第1营为核心,配属步兵整编第80旅和榴炮第5团、汽车团等部,共有45辆斯图亚特轻型坦克、48门美榴炮和数百辆汽车。1946年10月,第1快速纵队奉命进攻山东解放区。它在飞机配合下,大炮开路,坦克冲锋,步兵跟进,一鼓攻占鲁南的重镇枣庄。战后,蒋纬国夫妇带着大批烟酒糖果等,赶到前线慰问第1快速纵队。随后,第1快速纵队继续东进,远远地脱离了后方的基地,形成悬军深入的危险局面,此时,蒋纬国已升任战车第1团副团长。他和团长谌志立一再要求将该部撤回,但遭到战区司令薛岳反对 。
1947年1月2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起鲁南战役。4日晨,第1快速纵队从向城突围逃跑时,慌不择路地逃入漏汁湖,有十几辆坦克陷入泥绰之中。解放军乘机向该部发起猛烈攻击,战至下午,第1快速纵队的战车营几乎全军覆没。

号称精锐的第1快速纵队在鲁南惨败,并不影响蒋纬国的官运亨通。1947年8月,他升任战车第1团的团长。1948年初,国民党军成立陆军装甲兵司令部。此时的蒋纬国资历尚浅,蒋介石不好公然让他当装甲兵司令,便以白崇禧推荐的徐庭瑶任司令官,而让蒋纬国当参谋长。蒋纬国到南京装甲兵司令部任职后,由赵志华升任战车第1团团长。
1948年11月淮海大战爆发后,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包围了黄伯韬兵团。蒋纬国苦心栽培的战车第1团奉命出动,配合邱清泉、李弥兵团东进解围。在华野阻援部队的坚强阻击下,战1团始终无法突破解放军的防线,自身反而损失了30多辆坦克。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黄维兵团从河南前来增援,在靠近淝河的双堆集被刘邓大军包围。蒋介石命令李延年、刘汝明从蚌埠北进解救。但在解放军打援部队的顽强阻击下,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进展迟缓。蒋介石在南京急得火烧火燎,又派蒋纬国率领装甲兵前去助战。蒋纬国率领战车第2团到达蚌埠,即配属李延年兵团向解放军发起进攻。敌各级长官有蒋纬国的坦克壮胆,纷纷上前线督促部队加紧进攻,接连攻陷新桥、曹老集、仁和集、周家口。12月9日,李、刘兵团推进至火星庙地域,距离双堆集只有35千米左右,眼看就可以与黄维兵团会师了。但解放军很快找到了应对坦克的方法,蒋纬国的战车进攻多次被挫败。李、刘援军只能以蜗牛的速度前进,直到12月14日才推进到包集一线。次日,黄维兵团即在双堆集全军覆灭。李延年、刘汝明闻讯立即掉头南逃。蒋纬国也悻悻然带着战车二团撤过淮河,后来撤退到台湾。而作为蒋纬国嫡系部队的战车第1团,随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覆灭。团长赵志华当了解放军的俘虏。他被释放后回到国民党军队里,仍得到蒋纬国的信任与重用,后来当上了台湾的“装甲兵副司令”。而驻扎在北平的战车三团在平津战役中一炮未放,在傅作义起义后接受改编,直接换了个涂装,刷上了八一红五星,几个月以后和四野的装甲部队一起,参加了开国大典,至此,国军装甲部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