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下交流的无奈——多元对话的粉碎
B站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发布了献给新一代的短视频《后浪》。
其演说不可谓不激昂澎湃,画面不可谓不缤纷多彩。
似乎蕴含无限可能的,更广大的新世界,正等着新青年们前去探索。
然而该视频反而得到了“前浪”们的一致好评;原应作为该视频主角的,真正意义上的“后浪”们,却或自嘲或怒骂,又发明了一个新词出来——“韭浪”,人人笑言:“但悲不见韭州同。”
真正得到他们喜爱的,反倒是“资本家”朱一旦的《非浪》。
所以,《后浪》这部片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
不同群体间交流的失败,对话的失败。
《后浪》或许代表着当代部分青年的声音,但绝对不代表最广大青年的声音。
它甚至是一种赞美金钱的力量、宣传消费的美好的声音。
但难道这仅仅只是这个视频出了问题么?难道仅仅只有这一个视频以一种“对话失败”的状态来表现对话么?
并不是。
这个多元化的互联网世界中,已经没有谁和谁是能够真正对话的了。
1
对话失败、交流失败最典型的例子,是饭圈。
可以看到,从2月27日爆发的肖战粉丝事件,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偃旗息鼓,它反而在不断地扩大化。
从一开始与同人圈的网络对战,再到微博亚非文学bot踩雷退圈,再到众多微博账号号称炸号,这场舆论事件同样是一场严重的对话失败的成品。
律师函反倒成为了唯一的,最后的交流保障。
扩展到微博上众多的娱乐热搜,我们看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控评”。
无论你是谁,你说了什么,只要你参与到其中来,就会被简单地划分为“粉丝”与“黑粉”,不同群体只根据你的身份选择“赞”或“踩”。
是你的身份在代替你说话,真正发言的并不是你本人。
是什么造成了娱乐圈这样的乌烟瘴气?
有人说,是营销号引战,有人说,是资本引流,也有人说,是粉丝“造神”盲目崇拜。
但他们的答案其实都一样。最终的答案,和造成《后浪》对话失败的答案是一样的。
——大众传媒。
2
那么大众传媒到底是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呢?
大众传媒诞生之初,改变了每个人的空间概念。
在以往,我们只知道脚下踩着的这一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们日常接触与交流的,一直都和我们自身属于同一群体。
但大众传媒,把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都拿到了我们的面前。
网络把世界变成地球村。
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跨越了山与海的阻隔。
我们在任何一个传媒平台上,都可以看到天南地北的奇闻轶事,遇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群。而且我们看过就算,它们和他们,并不会深入我们的生活。
于是,对话的双方不再是互相熟悉的老乡们,而是偶然相遇互相不了解也不需要了解的网友。
为了把对话这件事简单化,我们便开始给别人贴上标签。
——某某粉,某某黑,X0后,X二代。
一个个完整的复杂的人,在我们面前变成了一张张简单而重叠的标签。
我们需要在指尖划过手机屏幕的几秒种里,用最快的速度来“精确”定义发言的人。
在这被大众传媒压缩的空间中,我们不再认识彼此,我们只认识彼此身上的标签。潜移默化下,我们甚至开始忽视人身上的复杂性与完整性。
下定义,贴标签,成为了一种习惯。
3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的理解是最困难的。
人与人之间隐藏着深深的隔阂,这个隔阂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家境不同,经历不同。
但以前还好。我们被分隔在不同的圈子里,老死不相往来。
而到了现代,有着种种不同的人,被推到了一个平台上,在同一个地方展开交流与对话。
但隐藏在人身体里的隔阂,却从未被消解。
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
似乎只通过普通话和规范字,所有人都能通过新华词典里的定义,进行最完美的交流。
然而并不会。新华词典里的每一段阐释,每一个注解,只会像一条死狗一样躺在字典里。
反而在大众传媒拉近我们的空间距离后,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反而变得更加清晰,我们的不同要比我们的相同明显的多。
对话变成了对骂。
4
在我们忙于对骂的时候,时间概念也改变了。
随着空间的拉近,不同领域的信息更加快速的涌进我们的脑子。
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一个人能够接受的信息量远远低于信息的生产量。
时间不够了。
所以,时间影响了空间。信息意义的空间。
为了能够最好的用户体验度,信息被筛选后分配给每一个人。
不同用户在同一个平台获取的信息不同,同一用户在不同平台获取的信息也不同。
一只看不见的手主导着我们对信息的选择。尤其是未成年人。
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自己所热衷的事情上。
明星粉追随着明星的工作流程,打call打榜。不断控评;游戏宅搜素游戏新闻,购买玩不完的游戏,用不上的皮肤。
b站用户刷b站,抖音用户刷抖音,微博用户刷微博。
我们时间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多。
时间概念的改变,让我们从给别人下定义,变成给自己下定义,将自己的视野死死限制在了某一个角度。
我们又重新在网络上,构建了空间的相互隔离。
圈子出现了。
5
无边无际的虚拟领域,不断膨胀的信息交流,人反而越来越觉得孤独,没有人可以交流。
我们在不断被粉碎的交流——网络对骂的战争中,渴求和平。
于是,志同道合者成为弥足珍贵的事物。
我们在虚拟网络上建构了一块虚拟的领地,在这个领地画上种种标语,以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越来越多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而凝结我们的“相同点”在这个不断发展积累圈子的过程中被我们抬上高高的天空,甚至开始不允许任何人的侮辱。
这是饭圈的模式,也是宗教的模式。
而身边相同的人越多,交流的同质性就越来越强。
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中,不利于人的思辨能力。
它打造的是一种几乎无法质疑的信念感——相信世界的真理就是这样的。
如果圈子外有与圈子内不一样的声音,那错的必然是他们。
如果圈子外有与圈子内不一样的景象,那差的必然是他们。
如果圈子外有与圈子内不一样的人,那少数的必然是他们。
这就是《后浪》。
片子中的“后浪”,其实根本不会看到另外的绝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小撮奇怪的东西。
所以,普通话和规范字不再有必要。
饭圈有饭圈用语,豆瓣有文青体,游戏圈也有自己的黑话。
“后浪们”去你没去过的国家,品尝你没吃过的食物,见识你没听过的科技、了解你没想过的思想。他们过着与你不同的生活,侃侃而谈新时代的财富增值手段。
他们说着你听不懂的语言。
不同圈子的人们建起了高高的墙垒,只留下语言的大门。
门,既是让人进入墙内的通道,也是拒人于外的阻碍。
对话,不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