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拿铁”火爆背后的底层逻辑:记住它,可以让任何产品大火!

“酱香拿铁”火爆背后的底层逻辑:记住它,可以让任何产品大火!
你为何被“酱香拿铁”吸引?这个营销公式道出了资本对人性的拿捏
好奇“酱香拿铁”啥味道?你就被他们拿捏了!
▶直接跳到文末,看两大品牌资本联手的“消费陷阱”?
瑞幸火了!茅台也火了!应该说,它们俩同时火了!
这次,是因为瑞幸“酱香拿铁”!
9月4日,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上市,零售价38元/杯,今天获取优惠券后半价19元/杯就能到手。
今天的朋友圈,几乎人手一杯。排队晒咖啡的热度,几乎能赶上上一次2022年冬奥会排队晒“冰墩墩”了。

同样的一杯“酱香拿铁”,有人喝出了豆腐乳味道,有人却吃出了酒心巧克力的回忆。
“酱香拿铁”为什么会火?能火多久?我们为什么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去品尝一杯,然后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在这背后,是谁设下的“酒局”,让我们往里钻?
01
“酱香拿铁”火了!讨论它的都是谁?
今天,全网爆火的“酱香拿铁”,都是谁在消费?谁在排队下单?看看你身边发朋友圈的,我觉得有三类人:
1. 平时喝咖啡的人
出了一个口味这么奇葩的品类,咋能不尝尝鲜?
2. 平时喝白酒的人
不仅仅是喝茅台的人,喝过浓香型的人,大多也喝过酱香型,咖啡+酱香这个组合,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当然了,应该都是年轻人。如果出一款酱香绿茶,我想去排队下单大多应该都是中老年人了。
3. 猎奇的人
本来不咋爱喝酒,也不咋爱喝咖啡,但是被营销了。“酱香拿铁”,到底啥味道嘛?还是尝一尝吧!

综上所述,爱喝咖啡的,一般年龄在15-50岁这个区间。爱喝白酒又不排斥咖啡的人,一般在20岁-50岁这个区间。至于猎奇的,愿意尝尝这个组合的,应该也不会在这个区间之外。
所以,朋友圈喝它讨论它的,相当于咖啡圈子+白酒圈子+其他的部分20-50岁的人群。想想看,瑞幸和茅台不仅把对手的消费者拉来给自己买单,还让他们去朋友圈免费打了一把广告!还上了热搜!这段时间还有数不清的转介绍!
02
为什么能火?营销公式记住了!
“酱香拿铁”为啥子能火?其实类似的案例20年前有,10年前有,现在也有。从可口可乐+魔兽世界,到王者荣耀+稻香村,虾米音乐+盒马,微粒贷+江小白,甚至更早的淘宝+万达,都是同一款思路。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A客户群,我有B客户群,我们交换一下,就都有A+B两种客户群。

而且这种跨界,有一个公式可循——
1. 必须是不同门类
比如,汽车+美妆、食品+日化品、艺术+家居,等等。
2. 必须是两个大IP或大门类
都是耳熟能详的品牌或种类,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第一眼看见时,产生“它俩结合到底能干啥”的好奇心。
3. 必须能产生猎奇心理
如果不能,那跨界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会产生消费冲动。
03
公式背后的底层逻辑:泛消费群体的猎奇心理
这个公式,其实就是——吸引+猎奇=消费。说起来简单,当今的信息宇宙,要想在每天上亿条信息中一眼被人相中,何其难!
跨界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在广告海洋里面能迅速地被公众吸引,从而产生消费的冲动。但群体的选择,还是非常重要的,你换成老年人试试?

既然被吸引,就产生了猎奇。猎奇,就会想去尝试。尝试,就会产生消费。消费了,就会分享。分享了之后,就有讨论。讨论,就会形成话题。有了话题,足够热就会上热搜。上了热搜,就会有更多人来重复这个过程,就有了增量客户,就是转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品牌、一个产品都得到了曝光,两个大门类的消费群体(不止是两个品牌)都被吸引来进行了消费、分享、讨论、传播、转介绍,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广告营销投入。他们只是开发了一个新品——“酱香拿铁”。
按照这个公式,其实还可以开发更多的组合。前几年,有一个“冷吃兔月饼”火遍了淘宝网,第二年该商家推出了其他门类的月饼,但远不如“冷吃兔月饼”火爆。
这类跨界产品的生命力,其实非常短暂。站在资本的角度,必须有承接消费和话题的后手,才能有延续品牌、营收的持续性。

这其实就像瑞幸和茅台一起喝了次茶,然后拍了个脑袋,想出了这个主意。背后是两个品牌资本的扩圈需求,一个想吸引年轻人来喝高端白酒,一个想把身价变得更高。
叔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猜测:用不了多久,瑞幸或许就会有高端品类或高端门店出现。而茅台,则会以更年轻化、更低价的形象和产品四处破圈。

在这背后,是消费流量达到顶峰后的两大IP联合的破圈行动。更大的背景,甚至可以追溯到经济大环境和人口出生率。但是,那扯远了。
我更愿意相信,两个大IP之所以要破圈,是因为有了新增流量,才有OKR的升级,才有IP的转型,才有资本的继续繁荣,在互联网时代才会更加被人记住。
说说看,你觉得“酱香咖啡”到底是啥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