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中的意识形态运作(转)
知识是一种权力--米歇尔福柯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无形中的权力的基础之上的,不存在没有权力的家庭关系,更不存在没有家庭作为基础的权力关系,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忽略。在China更是可以看出权力关系,自古便有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二者的诞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国家的提出建立了基础,“君为臣纲”便是这一思想的目的和成熟的标准,politics是城邦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诞生起源于家庭制度,所以,家庭制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网络组成的特殊的群体,而是一种权力的起源,他是作为表象存在于世界之上的,其背后真正的东西便是意志的体现
性心理发展滞后问题的表达
父母向孩子分享自己以往的经验,这是一种对于孩子的爱,不过其表达方法常常与仇恨挂钩,父母出于自己低下的自我意识水平,往往意识不到对于孩子的恨意,这种恨意便是不能充分的分离的恨,孩子进入性器期,自我意识的增强在潜意识中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与父母处于分离状态了,这时候孩子会出现自我同一感的问题,孩子的自我处于要分裂但是因为自我功能的局限性与外在的压力同时作用下的无法或者不能完整的度过这分裂自我与重新整合自我的现状,此时在潜意识中压抑已久的愿望可能会被上升到意识阈限,童年时未被解决的问题,将来会以更多不同表现的方式被要求解决,那些被禁忌的,往往就是被需要的,我们活在一个鼓励集体,不重视个体的一个社会文化之间,这种文化无意识之中,压抑了人的自我的发展,个体不能好好的发展自己,最后尝的恶果,那就是没有独立的自我。这是家庭中的矛盾,孩子一方所产生的原因
相濡以沫不如相望于江湖
曾经有两条鱼被冲上了岸上,随着海水越来越少,两条鱼必须互相吐泡泡,才能勉强多活几分钟,两条鱼都觉得自己可能都要死了,不过后来海水又涨潮回来了,于是这两条鱼便又获得了生的机会,在经过这一次巨大的挫折之后,这次挫折无意之间误发展了他们的“鱼格(人格)”于是它们回到海里的时候互相言说:“我们经过了如此之大的挑战,还活下来了,从今以后,我们便安心的去过自己的生活吧,不必总是依靠对方才活下”,假如一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对外侵略的抗争之下,这种尚未分化的状态,一定是有利于国民抗战的精神发展的,人们在这种关系之中会感觉到非常的舒适,非常的快乐,但是随着21世纪个人主义与多元文化的兴起,稳定与发展成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重要的方案以及全世界的秩序,所以我们更应该去重视个性心理的作用,更应该是强调独立思考,独立思维以及独立人格的效用。在这么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而且更有时间去发展自我。一个家庭的味道便是父母的人格的体现,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论的书籍,但是很少见父母作为一个主体,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具有父母的人格的人?父母会无意识地去影响到自己的孩子,比如说一个自我边界感不清晰的父母,总是会将自己的认识,感受情绪,情感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比如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你冷,而是父母觉得你冷,便是这一种心理现象的最为透彻的表现,有些较为偏执的父母,如果孩子的表现不如她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他会说:“你根本就什么都不懂,你为什么都不听我的?我给你的建议,为什么不采纳?”其实他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懂与不懂都是自我的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结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应该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自己所不要的,未必真的别人也不要,如果认为自己所不要的,别人也不要自己所要的,别人也要的话,就是一种自我界限不清晰的表现,理论是发展中的理论,真理是发展中的,我觉得我们的文化需要加入更多的批判与审视,中华中心主义早已经过去了,这种思想不该死灰复燃。孩子假如发展他的攻击性,从而获得生命的创造力,在潜意识中被认为是一种违抗父母命令的行为,所以有些孩子无意识的把自己的自我功能外包给父母,这样孩子就会永远呆在父母身边了,因为他没有能力离开父母自己生活,所以就永远地局限在这么一个小的权力关系网中,而无法进入到一个更大的权力关系网(市民社会),父母在潜意识中是不愿意孩子在心理距离远离自己的,因为这样做会有一种深刻痛苦的被抛弃的感受,于是会在无意识的行为之中表现出对于孩子的控制,在我们的文化之中,充满了对于他人的控制,例如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里要听领导的话,出了社会要听法律法规的话,但是是最终的结果就是自由的缺位,最后的结果是人的功能的丧失,在这么一个充斥着娱乐至死与精神鸦片的时代,更是加剧了福柯所言的人之死,上帝死了,人们无家可归,出于恐惧,人们又进入一个洞穴,创造了一个新的上帝,可是最后人也死了。朱熹没有发现,他创造的三纲五常,在中国最大的影响不是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对于民族性格的影响,这种影响深深地刻进我们的骨子里面,因为有一个他者,我们不需要成长,我们国民处于巨婴状态,我们幻想着被他人保护,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或许终有一天,我们的幻想会破灭,最终得到的将是最为沉重的治疗(战争)。孩子不愿意离开父母,父母不愿意离开孩子。孩子通过讨厌父母以及攻击父母的方式来避免在意志层面上意识到与父母的亲热,目的是在幻想中进行着独立 ,父母不愿意孩子抛弃自己,于是把对孩子的攻击合理化,理解为是一种爱。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当每个人都在为他人而活着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任何人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