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读到博士,究竟能收获什么?

2023-08-18 21:17 作者:研博通  | 我要投稿

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首先,

想象这个圆代表人类所有的知识。


小学毕业的时候,

你知道了很有限的一点知识,

就是那个蓝点。


到了中学毕业,你又多知道了一点。


拿到学士学位,你有了“专业”的偏向。


硕士学位让你更加“专业”。


阅读研究论文,

或许会让你第一次明白人类知识的边界所在。


一旦身处这一界限,你会有自己的专注点。


你需要在这个边界努力几年甚至十几年。


直到有那么一天,

你终于突破了人类知识的界限。


取得这个突破点的人,

会被我们尊称为“博士”。


当然,

此时你眼中的世界已然与众不同。


但是,请不要沾沾自喜,

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视野里打量这个世界。

你自诩的伟大进步,

或许只是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不起眼的一小步。



永远记住,博士学位只是你曾经高度专注于某一学术领域并且取得大小不一成果的证明。

博士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批人,他们看的文献,做的ppt,写的大小论文,熬的夜,晚的婚晚的育,付出的各种努力和将来有多高的收入显然没有必然联系,这道理放在演艺圈也一样。


有人专门估算了《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博士和Leonard博士能赚多少钱,结论是他们的收入比芝士蛋糕工厂饭店的服务生Penny基本相当。这些学霸和天才们,与服务生做邻居,而且服务生自住他们合租。你看,卑微的薪水、忙碌的身影,不只是中国的博士面临这种情况,美帝国主义也有唉!


但是,博士们视科学如生命,将科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和行动力,却每天都在拓展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四十年前,关于人类早期冶金史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直接上Science的,这个领域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人类知识的边界。但如今,这个边界已经变成了知乎上随便哪一位都可以聊上几句的内容。是知识贬值了吗?恰恰相反,这表明了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这是包括博士和博士生们在内的大波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


读书读到博士,究竟能收获什么?各种能力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2014年毕业生典礼时,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致辞中提到:


“一所大学的职责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倾听不同声音,不带偏见地衡量各种观点,冷静思考不同意见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论点。在每个问题上,我们都应该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只要我们这样做,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打不破的僵局,没有达不成的妥协。”


在我看来,这种思维方式,至少包括三个层面:


质疑的精神。做研究的起点,就是不要轻易相信已有结论。很多想当然理应如此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你需要重新审视研究者的前提假设或者制约条件,并找到分歧,通过客观严谨的分析得出可能不同的观点。你质疑的越是公认的权威观点,你的研究就越有创新性和爆炸性——当然,要有思想准备,你的质疑被驳回的概率也越大。


创新的精神。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要有自己的突破。这种创新,是指学术意义上的创新,与一般性的发明创造不同,是在理论上对某个领域的某一点做出一点贡献。


匠人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对一个方向进行研究,以及可能一辈子都要朝着一个方向死磕。越是深入研究,你会发现自己的所知甚少,越到写作的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研究满目疮痍。其实说实话,真正的博士研究,只有自己更知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别说评审老师,就是导师可能都没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你的创新所在和研究的不足。这种对于极致的追求,与现在社会所提倡的匠人精神有很多相似之处。


读书读到博士,究竟能收获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