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硬是被很多后代人玩明白了

因为觉得有些话很怪,于是作为网民用了一些人人都会的手段找了一下各出处。
我的文化程度不高读的书也很少,下划线部分为引用,能直接搜到。所以也不带有个人评价,仅文明讨论。

天尊地卑:
引用X度百科:
语出《易传·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是古人描述天地自然的秩序,并依此秩序来说明君子德与业的关系。“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男尊女卑:
看了几个网络词典以及X度百科,下面这句话引用次数很高,但是没找到出处: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虽不曾夫贵妻荣,我只知是男尊女卑。”
以及:
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六本》:“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
于是我找了一下《孔子家语·六本》
找到了以下一段: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加粗部分翻译一下为:
人类中有男女的区别,男人受尊重,女人受鄙视,所以男人最为贵;而我既然能够成为男人,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了。
这一段选自《列子·天瑞》第七部分,是荣启期回答孔子他快乐的原因。
再看看荣启期的词条:
荣启期,(前595—前500年),字昌伯,春秋时隐士,传说曾行于郕(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之野,对孔子自言得三乐成为美谈: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五。后世常用为知足自乐之典。荣氏后人尊称荣启期为鼻祖,称堂号为三乐堂.
这个就对上了。
不过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这个说法我也去找了一下,除了各个道家儒家的文章有这个说法,就只在一篇解读“中庸 庸有三义”的文章中里提到过这句话:
平等之中有差等,有尊卑。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夫尊妇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都是儒经之义。易经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礼记》说:“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男女、夫妻、父子亦同于天地之道。
尊差等之中有平等,天命之性人人平等,卑者也应得到尊重。《曲礼上》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云,尊者应有一定的谦卑精神,即使社会地位低下者也应该得到尊重。这是尊卑的中道,平等和差等的中道。

富贵险中求
这个说法很多,有:
《庄子·逍遥游》。文章中写道:“富贵而不淫,贫贱而不移,威武而不烦,此之谓大通。若让天下之人齐心同力,则道可通,功可成。夫富贵者所以为贵者也,贫贱者所以为贱者也,盛者所以为盛者,乱者所以为乱者。人能常处富贵之中,而不为富贵所累,则虽盛者不以其盛为而自累,而虽乱者不以其乱为而自累。故曰:富贵险中求,贫贱通达道。”
我没读过几本书只知道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这里面的“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知道这版逍遥游是哪里的。
以及:
某度某平台的某条回答
“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拍案定乾坤,求时十之一,丢时十之九。大丈夫行事,当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他说出自《增广贤文》
于是我在某度百科找到了《增广贤文》
里面上集和下集都没找到这句话。于是线索就断了。但是这句话确实是被断章取义了。
不过《增广贤文》还是有很多名句的
例如: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无商不奸:
为无尖不商,换个顺序就好理解很多。
直接引用X度百科:
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 添头 ”,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 “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 十里洋场 的 上海 ,在王家沙吃 小笼馒头 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老大昌”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
但是在某网络字典里他给的词语解释是:
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
于是我就想为什么不断章取义成
奸诈就不能作商人。

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孔子《季氏将伐颛臾 (zhuān yú)》中的: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为: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孔子开头的那个“求!”,是冉求,通称冉有,尊称冉子,古代人名字多。而不是现代语气词!

无毒不丈夫:
X度百科给的出处:
元代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元代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八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清代李玉《清忠谱》第六折:“〔付〕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第一个,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
……颇奈白士中无理,他在潭州为官,未经赴任,便去清安观中央道姑为媒,倒娶了谭记儿做夫人。常言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论这情理,教我如何容得他过?他妒我为冤,我妒他为仇。……
他既然有一句“常言道”我就去找到哪开始的“常言”。
第二个,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一折:
……[做忖科,云]不要,倒好了他。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只把美人图点上些破绽,到京师必定发入冷宫,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下]
马致远(1250-1321至1324秋)和关汉卿(1234以前-约1300年)算是同期人物了,就凭我的水平确实不能知道他俩是谁先写的这句话,或者这就是元朝期间的一句民间俗语。
剩下的两位一位太重量级了不敢说,另一位时代就更远了。
那么是怎么从恨小非君子变成量小非君子的呢?
X度百科给的解释为:
由于“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所表达的思想与正统儒家道德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很多儒家文化的维护者试图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将“毒”改为“度”,为了与“度”对偶,又将“恨”替换作“量”,将“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强调大丈夫要有度量。 [1]
或是由于“无毒不丈夫”的生命力太强,“度”字始终没能将“毒”替换下来,结果就形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俗语,并流传至 今。
一看他有个引用,一看,好家伙,是上海网络辟谣发再pengpai的帖子,建议大家去“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X度词条下面自己看看,也有这个视频相关的内容。比如下一条。以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存在即合理”。

父母在,不远游:
在上一条结尾指的路可以看到解释。
出自《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X度百科给的释义: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1]
"方"指"一定的去处、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意思是父母身体健康时外出,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体需要照顾,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须”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以尽孝道,即游“必”有“方”。
一看,这也有引用,一看,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40。这我就没办法验证了,只能看看各位了。
不过X度百科给的释义为:
孔子 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 不远游 的前提是“ 父母在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怎么和上面释义不太一样呢,我就查了一下,没能找到X度百科是从哪引用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引用了他。词条编辑历史最新为2023-04-13,最早为2012-02-21。但是我学这段的时候比百科更早一点,于是找不到最早的出处了。
但是这句话明明重要的是孝心,根本不是能不能远游的问题,加上”游必有方“也是这个意思。不是一定不让出远门,是就算要出门也要记得让父母安心。


贱内:
来自X度百科的出处:
明·孙柚《琴心记·誓志题桥》:“贱内有恙,敢烦一卜。”
出自《琴心记》第二十出 《誓志题桥》。
X度百科的解释:
贱” 指自己,是自谦之词,“内” 是指自己的内人,也就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贱内指为男性介绍自己妻子的自谦之词。古代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但女性多无读书,以 三从四德为纲。为防待客多冒犯,是为自谦之词。 [1]
看第二段感觉不对劲,为什么因为女性多无读书,丈夫就要自谦防止冒犯?怕妻子说错话所以贬低自己吗?不是很懂他的语境。于是去看了下他的引用,汉典[引用日期2018-09-27]。点进去发现和第二段毫无关系,就是旧时谦称自己的妻子。然后汉典给的出处是红楼梦第十回的“让我把贱内的病症说一说再看脉,如何?”以及文明小史第十九回的“这件事须要问我们贱内,目前就要进这不缠足会了。”这两个出处我没有再去溯源了,但是和第二段确实没关系。
还有一个说法叫拙荆:
以下是X度百科的解释:
旧时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又作山荆、荆室或简称为荆。荆为一种灌木,在古代还用来制作妇女的 发钗 ,称为荆钗。荆钗布裙,指以荆枝为钗, 粗布 为裙,形容妇女简陋寒素的服饰。后来还演变成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参见“荆妻”。
以及解释里给了给出处:
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 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见《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列女传》。后因以“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太平御览》初名《太平总类》算是百科全书了,不知道卷七一八是哪一卷,网上能直接找到原文,翻了翻还有妖异传,挺有意思的。
《列女传》是一部中国古代妇女史书,里面有孟母、柳下惠妻之类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的。
但是我没找到他给的出处。
但是我找到了另一个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夫妇》:……夫谓妻曰拙荆,又曰内子;妻称夫曰藁砧(gǎo zhēn),又曰良人。……
(藁砧: 藁砧是农村常用的铡草工具。藁指稻草,砧指垫在下面的砧板。)
X度百科给的出处是 宋· 阳枋 《通夔守田都统札子 》:“未审学生可乞假一会 涪 上否?盖拙荆未祔先茔,欲议归藏,此愿才毕,当伏谒戟辕,致九顿之谢。”
不过搜了一下没搜到全文。
犬子:
X度百科给的来历是:
"犬子"本是司马相如小名,《史记》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他长大后,也觉得名字不好听,加上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更名为相如。但司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断为人所知。人们便争相效仿,谦称自家儿郎,用上了"犬子"一词。
以及出处:
[宋]张孝祥《鹧鸪天·为老母寿 》词:
阿母蟠桃不记春。长沙星里寿星明。金花罗纸新裁诏,贝叶旁行别授经。
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明年今日称觞处,更有孙枝满谢庭。
上面的《琴心记·誓志题桥》里其实有很多古词用到了现在但是用的很少,比如“倘有此日,报贶非轻,小小谢仪,幸先挥顿。”意思是回赐;酬赠。和“问医图勿药,求卜愿通神。”指的是病愈。但是勿药确实也有不服药的意思,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
所以很多说是断章取义,就是口口相传然后不去查证,最后用错了意思,再大面积传播。比如这给视频很多地方和我查到的是一样的,但是也有完全相反的地方。
这时候就经常有人说,“哎呀,存在即合理,反正字典也会改的。”
改字典真的难以评价,但是大部分时候字典改的都是误读而很少会改误译。
而且,“存在即合理”也是所谓的断章取义
X度百科的出处:
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出自其《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
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英文翻译是:What is reasonable is real; that which is real is reasonable
另译: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
X度百科的解释:
简言之:误解在“理”字上,也就是原文的"vernünftig"这个词上。 "vernünftig" 和 "Vernunft"(理性) 有关,英文翻译成 "reasonable" 或 "rational",这与通常意义下中文的 “合理” 的含义并不相同。中文的 “合理” 经常被理解为 “必要的、恰当的、可以理解的、可以被允许的”,例如 “收费 ‘合理’”。但是要注意,这个词语的本义是 “合乎道理或事理”,也就是 有原因的 或 可被归因的,而不是 “正确的(right)”。
起源解释:
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der absolute Geist)。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vernünftig)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wirklich)的。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这才是“存在即合理”的本来意思。
这次溯源也就花了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一定要验证消息的来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