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玉补石||利益导向的北魏开国
386年正月,拓跋珪复国。
刚刚复国成功的拓跋珪干了一件几乎不可理解的事情,他要离散部落。(《魏书.官氏志》: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准确的时间,是386年二月,拓跋珪刚刚登位就徙居了盛乐,务农息民。(代王徙居定襄之盛乐,务农息民,国人悦之)
所谓的“离散部落”,用《魏书·贺讷传》中的记载可以顾名思义的解释:“讷从太祖平中原,拜安远将军。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离散部落”的核心是两点:“定居”和“编户”。
目的是为了方便控制的指哪打哪。
《魏书.高车传》做出了旁白解释,后来拓跋珪离散诸部后,只有高车部因为实在难以“使役”,所以还保留着部落属性。(太祖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扩,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
也就是说,“分散诸部”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自己“任使役”。
其实就是将草原民族中原化,在草原上实行中原政权统治的精髓,“编户齐民”。

这个流程在《贺讷传》中是三步走: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第一步“分土”,确定土地后,才能“离散诸部”。
第二步“定居”,只有“分土”使部落离散后,才能让部民踏踏实实的”定居”从而“不听迁徙”。
第三步“编户”,只有“定居”后才能登记造册后达到“任使役”的目的。
386年二月,拓跋珪在初登王位一个月后,就在盛乐推行了“离散诸部”的政策。
“离散诸部”并不是拓跋珪的发明,16岁的孩子咋可能有什么高深的智慧和发明,这是从苻坚那学来的。
准确的说,是五胡时代,少数民族入中原后从汉政权那里一代代总结借鉴过来的。
《苻坚载记》中说代国被灭后,苻坚就对拓跋十族进行了离散部落,上一节我们也说了,具体操作如下:“散其部落于汉鄣边故地,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课之治业营生,三五取丁,优复三年无税租。其渠帅岁终令朝献,出入行来为之制限”。
“散其部落于汉鄣边故地”就是刚说的“离散诸部,分土定居”。
“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就是利用武力强制保证离散诸部的实施,保证其“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其渠帅岁终令朝献,出入行来为之制限”这就是“不听迁徙”。
“课之治业营生,三五取丁”就是达到“任使役”的目的。
《南齐书.魏虏传》中也基本和《晋书.苻坚载记》中说的一样:分其部党居云中等四郡,诸部主帅岁终入朝,并得见犍,差税诸部以给之。
唯一的区别,是《晋书》说的离散之地为“汉郫边故地”,《南齐书》说的是“云中等四郡”。
其实所谓的“汉郫边故地”也就是“云中等四郡",除了云中外剩下三郡极大概率是之前杀刘库仁的雁门、上谷、代郡三郡。

拓跋珪“息众课农”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所属云中郡。
拓跋珪推行的“离散诸部”,就是地地道道的盗版苻坚。
为啥拓跋珪要在继位后第二个月去迁徙到盛乐去搞离散诸部呢?
因为苻坚在这里有过试点的基础。
但是,这事靠谱吗?
这个16岁的孩子步子迈的太大了。
自古改革都是要有威望和强制力保底的,你有吗?
仅仅三个月后,护佛侯部和乙弗部就叛逃了。(五月,车驾东幸陵石。护佛侯部帅侯辰、乙弗部帅代题叛走)
对于这事,拓跋珪没有啥反应,表示现在制度草创,一切要忍。(诸将追之,帝曰: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惩,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赽超,不足追也)
七月份,拓跋珪回到盛乐后,乙弗部又投降回来了,但十几天后,其帅代题再次叛逃,拓跋珪令其孙倍斤代领部落。(七月己酉,车驾还盛乐。代题复以部落来降,旬有数日,亡奔刘显。帝使其孙倍斤代领部落)
为啥又投降回来了呢?
因为拓跋珪放弃了这个“离散部落”试点政策。
后面明说了,即便乙弗部帅代题再次叛逃,拓跋珪仍然令其孙倍斤代领乙弗部落。(帝使其孙倍斤代领部落)
由此也可以知道,乙弗部并未被离散。
这也就意味着,拓跋珪刚一试水就激起了层层巨浪随后收手了。
但是,拓跋珪的这次愣头青行为甚至差点让他永远的失去了再次试错的机会。
你毛毛躁躁的操作让很多大佬们并不认可。
没过几个月,16岁的拓跋珪迎来了几乎众叛亲离的危险局面。
1.相对于西欧人在美洲对印第安人做的,拓跋家还是好点的。也就只有北美匪帮能对当年帮助自己的恩人赶尽杀绝,还毫不避讳的写在历史之中。
所以咱不能输啊 输了就太惨了
2.少年灭国放逐,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经历使得拓跋珪养成了凶狠狡诈,冷血无情,精于算计的性格,同时他的精神可能极度敏感而又极度隐忍。在他落魄投奔慕容垂和贺兰部的过程中,作为一个落难王子的身份极有可能受到过这2家阵营中的某些人的羞辱和慢待(不排除由于他过于敏感而夸大了自己的羞辱感),这使得他对于慕容家和贺兰家毫无感激之情。 我的依据是拓跋珪与慕容垂决裂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他只有20多岁,而慕容垂已经70岁了,慕容垂身后内乱之势明显。从利益的角度,不管怎么看拓跋珪都应该是慢慢积蓄实力,等待慕容垂去世,后燕内乱时再趁机发作。然而看他光速与后燕决裂的样子看,像是早就受够了和后燕伪装盟友,一心想要决裂似的。拓跋珪其实冒了极大的风险,毕竟此时慕容垂没死,如果他回光返照,举国亲征该怎么办呢? 所以我相信拓跋珪对慕容家和贺兰家是有隐藏的仇恨的,至于恨从何来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我们不知道拓跋珪这些年寄人篱下时到底遇到过什么样的对待,也不清楚他内心所想
其实拓跋珪做的是不对的 就该如您所说再忍几年 此人眼里的利益导向太过于明显 其实是难成大事的 能成事更多是因为赶上了这个已经杀伐殆尽的凋零时代
3.崔浩还是要学习一下,看人家太史公,史书从不说假话,只说真话,当然真话也不说全,丑事不提,大家自然会发现盲点。
对嘛 人家太史公写文帝为了继位弄死自己四个儿子写的多么隐晦 但人家写了哦
4.拓跋珪反复跳跃的人生,究竟算是成功呢?还是失败呢
反正39岁被儿子弄死了 死前情绪类似二级神经病
5.拓跋家后来这么短命是不是就是祖上太损了,没积德。
咱可不敢这么说哦 太封建 反正39岁的拓跋珪是北魏皇帝的第二高寿 一大堆活到三十难于登天的小皇帝······
6.拓跋珪的经历很像苻坚啊,短期内统一了北方,他治下的北方其他部落就没有复国的行动吗?还是都被他干掉了。
五胡到最后 死的只剩鲜卑了
7.会不会参合庄的名字就是提醒勿忘滑铁卢,要卧薪尝胆呢?
咱们的航母没有叫“卢沟桥”号或“九一八”号的 不吉利 绝对不会用的
8.天道好还,北魏本来就不是某些历史发明家和南斗北箕之歌的白月光。尔朱荣送北魏的河阴大礼包都是报应
唉 结局是够惨的 很少有政权的结局如北魏这般
9.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慕容垂有什么天怒人怨的事么,一生跌宕起伏,最后却是这样的结局?
高寿、称帝、一生无败绩 这可以了呀
10.瞄准主业吧兄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世界永远是二八法则的 咱想看的80%都没用的 至少是对当下没用的 咱先上岸 再全面发展
11.后秦战斗力是真不行。永远索在那里。
打仗这活儿太难为羌族人民
12.五胡吕布刘卫辰?战无不败也好意思?这名头还是让给咱白眼狼太祖更合适吧
吕布那战绩给拓跋珪又有点埋汰人家了
13.既然撕破脸了,在拓跋珪打刘卫辰的时候,慕容垂咋不计划着后面捅拓跋珪一家伙
游牧民族捅不到的 人家走哪哪就是全部家当
14.拓跋焘让崔浩写史要捞干的,他不知道他爷的料这么足么?还是故意阳谋崔浩?如果您是崔浩,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写?如果故意坑崔浩的话,是不是怎么写都是个死啊?
他没让崔浩去王府井直播呀
如果是您,您会怎样呢?照实写,私下呈现么?如果焘哥当场又爆发了呢?这种事情不好整啊
借鉴太史公写法
15.有一个问题,慕容麟就能打独孤,灭贺兰,为何断交时不打拓跋部?在打刘卫辰之前,拓跋硅一直狐假虎威的感觉
打那俩是始终有拓跋珪配合 翻脸就需要单独和拓跋珪硬刚 而河北也始终不太平有丁零人在搅合
16.光武帝把铜马军拆给部下、曹操将青州军收为己用。军队使用对开国很重要。那么拓跋珪最开始的自己能够调动的军队是哪儿来的? 感觉拓跋珪复国是靠老母亲和老舅爷,自己的各项资本的不足的样子啊。是慕容垂帮拓跋珪赢得王位争夺战后拓跋部就直接心甘情愿归拓跋珪指导吗?
是不是拓跋珪的编户齐民只针对外面部落,而拓跋部自己还是游牧为主,让其他部落农耕来供养自己同时便于压榨
1、拓跋帝姓十族的部队。拓跋珪一直在他们吃肉。2、对 编户是外部落 自家是监工
17.拓跋珪作为遗腹子,怎么还有弟弟?莫非是她妈和其他拓跋男性生的?
没错 跟他叔叔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