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解析|2021厦门一模《我们在》

【题】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1900年,梁启超激情宣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期盼少年奋发有为,中国豪迈崛起;1921年,小小红船载着满怀梦想的青年,从南湖启航穿过岁月的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
材料二: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2021年央视网络春晚,七旬清华老校友们的一曲《少年》活力满满,激荡全场。半生实践报国志,归来依旧是少年。
学校组织“扬五四精神 展青年风采”演讲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我们在”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正文中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先回答两个问题。
一、这次质检的作文题难不难?难,甚至可说是自2017省中考改革后,最难的一次质检。
二、这次质检命题,是否透露某些作文命题改革讯息?有,一是情境化,二是“高考化”。
5月12日上午,当九年级的同学们走进市质检考第一科的考场,拿到语文作文题的时候,相信不少人第一感觉是懵的,相较于在学校平时讲练的作文类型而言,这个题目,太新颖了。不少同学甚至会感到无从下手。
看完本次质检题目,再结合福建其他地市本次质检题,在命题层面上讲,几个问题值得同学/老师们关注与思考。
(一)演讲稿、书信、发言稿等“应用文”写作形式的崛起。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与学上,记叙文写作与议论文写作一直是“重头戏”,真题题干一般的文体要求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为什么诗歌除外?之前我们有做过专门探讨,这里不再赘述。然而文体不限,实则是有“限”的:初中生知识储备有限,考场作文字数有限,临场写作时间有限。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在考场上多见的是狭义的记叙类散文与初等议论文的写作,少见(或者几乎不见)各类童话、寓言、小小说、说明文等。基于此,在应试文体上的突破,更多命题人将方向锁定在“应用文”层面。演讲稿、书信、发言稿等,语文教材有涉及,学生平日里有接触,文体难度不算高,且非常符合我们稍后要讨论的“情境化”的设题方式。我们暂时还无法预言福建地区未来的作文命题,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三者角逐,是否会成鼎立之势,但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中,老师们的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应用文”写作做适当倾斜,是有必要的。
(二)与第一点相呼应,特定情境的设定在探索中逐步发展并日趋明朗。其实早在两年前,厦门地区就曾经刮过一阵“情境化写作”风。厦门一中与双十中学,两所头部学校,也曾在校本作业与自命题考试中出现过情境类作文。印象比较深刻的,如身份四选一去写一封信,如将某物“人格化”后由你带ta发声,甚至还有如动物统治了地球人们成为“动物”等想象类情境。在此后的一段时间,情境化写作进入福建初中作文教学视野,然而真正在大型考试中批量出现,本次九地市质检应是第一次:厦门的学校活动演讲稿、龙岩的名著推荐发言稿/一封信、漳州的班委会推举发言、南平的知心朋友主题书信等。我们不难发现,相较于前两年比较“狂野/散漫”的情境化命题风格,如今的情境化作文命题在逐步找准它的定位,那就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校园活动、主题班会、邻里交流、亲子关系、朋友交流,这些情境离同学们的生活不远,更接地气,更符合语文课标要求。至于未来一段时间,“情境”的范畴是否会延伸、扩大、时空更加虚拟,我们暂不可知。但我们似乎可以明确一点,关注成长,关注青年人的精神品质与人格塑造,是我们应当着重审视的维度。
(三)中考命题的“高考化”值得关注,家国意识与时代意识或需着重培育。在质检考前的命题分析中,我们曾说过“兜底总是成长感悟,升格总是文化家国”。任何一次命题风向的变动都不是毫无依据的。中考命题风格仿“高考”,在这两年福建的初中语文教学圈子里几乎成为公开的秘密。我们不妨来看看2019年全国高考二卷的作文题: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两道题目,区别固然很大,相似性却也不容忽略。传统的初中作文,关注的核心是成长感悟,现如今的命题对我们提出明确的升格要求:从我到我们,从个体到集体,从家庭与校园到民族与家国。文化家国类型的“大写作”,从更高的层次要求我们,去关注“天下大势”,把握时代脉搏,讴歌青年责任。
OK,说完以上三点宏观的看法,接下来我们具体来拆解这次的作文真题:
按照我们一体七步的方法,首先做审题与立意。题干给出了两则材料,材料一引用梁启超的名言,强调少年有为则中国崛起,另提到1921年的红船,一代青年共产党人肩负使命,最终领航中国。材料二则是紧扣时事,2021央视网络春晚清华老校友献唱《少年》,半生报国,归来依旧。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均是强调青年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紧接着我们来到特设情境,校“扬五四精神 展青年风采”演讲活动,至此主题更加明确。我们在,这里的我们应该是指青年人这个群体,这里的在,是指当家国民族需要的时候,青年人始终在场,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我们更是建设者,青年人曾经造就时代,青年人正在造就时代,青年人将要造就时代。我们很难不想起这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审题立意结束,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们要写的这篇演讲稿,它的主题是五四精神与青年风采:中国青年,在国家建设与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在场,勇于承担,敢于拼搏。
接下来我们考虑素材与结构的问题。回望中国浩瀚历史,我们能寻觅到哪些青年人在家国建设中身影呢?清末民初,远赴重洋的青年留学生,万里漂泊,为中国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巴黎外交失败,青年学生走上街头高声抗议,捍卫民族尊严;日军侵华战争爆发,青年学生西迁组建西南联大,为中华民族传续文脉;边疆建设需要人才支援时,青年志愿者前赴后继;抗震抗洪需要战士深入一线时,青年子弟兵舍生忘死;奥运赛场上,多少青年运动员为国争光;乡村扶贫中,多少大学生村官呕心沥血;抗击新冠疫情时,有多少青年医护人员奔赴最危险的地方;保卫国土边境时,有多少青年官兵“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当然,还有千千万万还在校的我们,学习文化知识,锤炼精神品质,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当有一天我们这一代人成为家国建设的脊梁之时,我们能始终骄傲地宣称:我们在!就像我们的前辈曾经做的那样,中国青年永远都在!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思虑至此,我们可以运用线索贯穿、经典三段式等手法谋篇布局,段段点题,夹叙夹议,或去讴歌过去的中国青年,或以青年的身份讴歌未来的中国。布局完成开始落笔表达,同学们还需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点:对演讲对象的称呼问候;切题迅速有力的开场白;高潮部分反复、排比、呼告等手法运用;上口入耳,便于传播的语言风格;有感染力与震撼力的演说措辞等等。与此同时,要注意控制好字数与卷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创作。
所谓的难题,往往是需要化归思维,化繁为简,回到我们熟悉的母题上去。
最后,给正在为中考冲刺的2021届同学几点建议:
①关注“情境化”写作与“应用文”写作同时,千万不要丢到传统的写作母题与写作方式。
②持续做好作文素材积累,夯实基本功,可有意识关注文化家国类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③作文,只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部分,要科学分布自己板块复习时间,追求总分最大化。
以上,祝大家中考顺利!

【附】参考例文
我们在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忆往昔,我们在北京上海的街道上举起自由意志与民族觉醒的火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看今朝,我们在前辈开创的美好时代下,茁壮成长。我们,正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永远朝气蓬勃的青年。
我们在时代的肩膀上。青春,是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毛主席曾说:“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的,青年人正是沐浴着生命的春光,站在前人努力与智慧的肩膀上崛起的一代。“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唯有少年心”,这唯一带不走的美好,不就是青春本身吗?我们站在时代的肩膀上,不正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恩赐吗?
我们在人类的未来中,既然拥有如此美好的年华,也意味着我们要承担人类未来的使命。从北极熊的呻吟到南极冰川的融化,从不断撕裂的臭氧层到核辐射的潜在危机,我们肩上的重担十分沉重,但我们也必能迎难而上,化解危机,永葆时代的青春活力。
我们在无限的可能里。永在象牙塔中,止步不前的人,终其一生都无法看见山脊那头的风光。别因固步自守,错失了人生的可能性。《沉默的大多数》中有一句话:“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成为一个一无所能,就辨别是非的人。”那些曾经明辨了是非,收获了豁达的人,是在什么时候收获了豁达?是在杨慎“是非成败转成空”的时候,是在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时候,是在他们经历了繁华,经过了奋斗,认识到人世间真正深刻的道理的时候,才真正收获了豁达。我们青年人打破人生桎梏的可能性,正是在拓宽这个世界价值判断的可能性,既然这个世界号称它是多元包容的,我们就要让他去实现自己的诺言,从自身做起,把眼前的路越走越宽!
同学们,此时此刻人生的青春与时代的青春遥相呼应,历史的灿烂与未来的希望汇聚于此。我们青年人不仅在1919年的北京上海街头上发出呼喊,也在时代的肩膀上,人类的未来中,无限的可能里,尽展风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强,祖国就强;祖国在,我们就在!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愿做你成长路上的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