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3年高考作文第三YA——审美教育

2023-06-06 13:55 作者:不爱飞的娜小仙儿  | 我要投稿



思维导图的图片版

【原创题一】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木心先生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黑格尔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以美育人,全面发展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面对新时期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必须以美育人,全面发展。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华为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从古至今,我们就在追求美的人生,而我们的社会也需要能够创造美的人才。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了一些学校将智育教育作为唯一培养手段;也看到了社会、家长对于孩子的评判一切以分数为定论。当一个社会太过急功近利,当人们内心被功利所缚,人们只能行色匆匆,眼光向前,急忙之中早已失去感受美的能力,何谈创造美?遥想当年,刘禹锡身处陋室,却能写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千古名句,审美情趣何等高雅?王禹偁谪居黄冈,却能在“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之中“送夕阳,迎素月”,其审美情趣何等不凡?假使他们眼中只有功名与利禄,又怎能发现美、鉴赏美,而最终创造美?

       成功的审美教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我们才能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传承、弘扬我们的优秀的历史文化。

       所以,不妨慢下脚步,让我们家庭、学校、社会一起营造浓厚的美育氛围,以美育人,不再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而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借助文化修养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如此,我们便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人才,便能引导青年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以美育人,让我们感受到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让我们在奔波行走之中,驻足留恋于这本来就很美的生活!而拥有审美的人,才能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幸福;拥有审美的社会才会更有温度,而不是冰冷的钢筋森林;这样的时代,才是真正的美好的时代。

       恩格斯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既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期”,遥古畅今,我相信,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能健康成长,终成新时代的巨人!



【原创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80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第一次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不能缺少美,不能缺少美育的熏陶,不能没有诸如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的支撑。可是在现实中,美育却遭遇不少尴尬:有些学校任意挤占美育课程时间;有些学生是为了考大学走捷径才学艺术;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说“考大学要靠智力,哪有时间欣赏美?”也有人认为:“人无德不立,只要品德好,美育无所谓。”

对此,教育部门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再做决策。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范文:

教师视角的写法:


涵养灵魂,以美育人

尊敬的领导、家长、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在此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涵养灵魂,以美育人》。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孔子曾主张“尽善尽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80年前,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倡导“五育并举”,并强调“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作为教师,对此深以为然。

      那么,如何重视、提倡和践行美育呢?

      首先,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带给我们愉悦和享受。审美要注重内外兼修,把形体美、服饰美、艺术美、自然美、环境美等外在美,和思想美、语言美、气质美、心灵美、格局美等内在美结合起来。愿我们在登临泰山时,能感受到大自然“造化钟神秀”的鬼斧神工之美;在观看建国70年国庆阅兵时,能感受到步履整齐口号铿锵的阳刚庄严之美;在欣赏音乐时,能感受到“余音绕梁”的音韵和谐之美;在享用最新的科技产品之时,能感受到科技发达进步也是一种美,正如乔布斯所言,苹果公司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所以,“美”就一个字,却值得我们用一生来追求。

      其次,培养学生追求美的能力。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汶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以身体护佑四名学生;四川凉山火灾,30名勇士英勇牺牲,平均年龄才23岁;中印边境,戍边英雄为了祖国主权不被侵犯,不怕流血不惜生命……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气壮山河的蓬勃生命之美。高山景行,见贤思齐,然而,却有部分学校、家长将升学上大学作为孩子唯一的培养目标,唯分数论成败,如此功利主义怎么能培养出有高度责任感、有高雅情趣的公民呢?

      最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在苦难的生活中绽放出最美的花。中科院博士黄国平论文“致谢词”励志刷屏,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学子,靠发愤读书勤奋工作终于改变了命运,自己从追求光到成为感动中国的光;江梦南两岁失聪,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笃学上进,考取了清华医学博士,感动了中国……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有278名个人、22个集体被评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他们用奋斗创造了美,自己也成为中国最美的一群人。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践行“青春的底色就是奋斗”,他们才会真正地拥有最美的青春。

      加强美育是个人之需,是家庭之福,是国家之光。教育部长陈宝生曾表示:要对准“五育并举”体系中的短板弱项,精准发力,要划出美育硬杠杠。各科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学校作为美育的主阵地,更不能忽视美育。因此,作为老师,我一定会在教研教学工作中践行审美教育,努力提升我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社会和谐、文明和进步作出贡献。

      最后,我希望各位同学和老师一起,用心感受世界美好,用一生追求美,全力创造美。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学生视角的文章:


美育之美 利国利民

尊敬的领导、家长、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美育之美  利国利民》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然而当下,网络“污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甚嚣尘上”,不断刷新着国人对美的认知,冲击着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观。故此,唯有加大美育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

       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遥想当年,刘禹锡身处陋室,却能写下“斯是陋室,唯吾独馨”的千古名句,审美情趣何等高雅?王禹偁谪居黄冈,却能在“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之中“送夕阳,迎素月”,其审美情趣何等不凡?倘若他们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又怎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

      加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幸。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然而,当下有一些人却为追求以瘦为美而自虐,有的人成为“佛系”青年或者“啃老族”,甚至有人追逐“污”“丧”等恶俗文化,导致美丑颠倒,三观错位。冯骥才感叹:“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因此,对于美育的培养和灌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唯有加强美育培养,才能使国家形象高大伟岸。

      同学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让我们加强美育培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我们要相信: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紧跟小娜,语文不怕!我是不爱飞的娜小仙儿,关注我,带你解锁更多的作文奥秘,让你快乐到飞起!

      小可爱们加油!高考必胜!









23年高考作文第三YA——审美教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