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1课(下)

2022-03-09 20:11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苏州、湖州丰收,天下人的食物就都充足。指苏湖地区十分富足。这是南宋时期的一句谚语,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标志。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经济现象。指从三国的吴对长江中下游江南开始开发起一直到南宋,南方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逐渐超过北方黄河流域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的   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去了生产力和先进技术;南方的自然条件好;人民的辛勤劳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分为三段。第一:三国的吴时,江南开始开发。第二:唐安史之乱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第三: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北分卷:明代科举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进士的制度。起因于洪武三十年(1397)。是年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进士五十二名皆南士,朱元璋怒,认为所取有偏,亲自阅卷,定六十一名进士皆北士。史称"南北榜之争",亦称"春夏榜之争"。朱元璋铁腕解决了此事,但这种矛盾仍然没有解决,仁宗洪熙元年(1425), 在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大学士杨士奇就提出按地区录取进士的解决办法,设立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录取考南卷的考生十分之六,北则卷取十分之四。随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南北分卷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产物,分卷后,在固定的资源面前,按照地区为主要指标兼顾人口进行分配,可以有效避免因为经济和人口因素产生的不公平性,算是一种教育的平衡。

 

通榜:隋、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当时科举制的一部分。通榜是指考官根据考生的社会声望和才德评价制成的名单,供录取时参考。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为了能上通榜考生应试前需要多方行卷,也就是将自己的诗文佳作投献给有名望的公卿贤达,以求得到赏识后向主考官推荐。  

 

糊名:糊名法创于唐朝武则天即位初,科举考试中,为防止舞弊,出于公平考量的需要,把考生名字给盖起来改卷,类似今天密封试卷,但当时并没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1008年(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糊名法在省试中开始实行。糊名在宋代常称为"弥封",就是要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 。从科举制度保证公正性的角度而言,糊名的优点是明显大于其局限性的。

 

誊录:指 誊写;抄录。宋糊名法实行后,科举试卷中出现标记、暗语等现象,考官辨认与自己有联系的考生试卷,以提高其成绩,为了防止因认识考生的笔迹标记等作弊行为发生,于是设立了誊录院,誊录官必须依照试卷原文抄写,不得随意篡改增减字句。后设对读官负责誊阅文校对工作,校勘官认真校勘。举人的试卷被称为真卷,弥封交给封弥官保存。誊录后的叫做草卷,交考官评阅。此制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

 

行卷:是古代科举习俗,可以简单称作一种科举文体。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因而。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行卷的内容,贵精而不贵多,少者一卷,诗数首,赋几篇,多者连篇累牍,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举人不可直接向主试官行卷,而须经显达者之推荐,向谁行卷,须郑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政治面貌。所行之卷要字迹端正,应有标轴的装饰,投送时须附呈书信,表达求知的愿望。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了解更多知识点欢迎戳下方链接哦!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1课(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