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设计杂谈(第一期)----如何给技能起名字?
写在前面
早有想法,写一个关于武将设计的一个“杂谈”系列。既然叫杂谈,意思就是也没有那么正式,就当做各位DIY爱好者平时设计技能时候的一个参考,并且也不必完全照做,只是在迷茫没有思路,或者刚起步无从下手时提供一些方向。
那么为什么现在做这个呢?其实早在上一次征稿结束就开始筹备这件事了。现在发出来,一是为了接下来的征稿做准备,二是能让大家更好的参与后面的节日。
这个系列,我也不好说一共有多少篇,但至少是四篇起步,希望这个坑既然开了就能好好的收尾。
好,那就不再多说,我们马上开始“武将设计杂谈”的第一期
武将设计杂谈(第一期)----如何给技能起名字?
其实,这并不是设计武将的第一步,但当我们看到一个武将设计的时候,是哪个将,国籍、血量甚至称号都不是能吸引我们继续看下去的重点,而技能名则是。就像是一本书,能够拥有一个足以吸引人的名字,才能够引来更多的关注。所以把起名字放在了第一篇。
当然,不要在意“标题党”的问题,仅有两个字的名字如果还能把“标题党”的要素塞进来,在下第一个佩服。
接下来进入正题,当前期准备工作做完,已有典故选取方向之后,开始着手设计技能时,我们就可以考虑技能名字的问题了。
根据你选取的武将和他的事迹,大概有以下几种方向:
1.史书记载、他人评价;2.事迹缩写;3.性格、容貌特征;4.所用计谋;5.个人作品;6.武器、宝物;7.军队名称;8.其他;9.自编。
(补充说明,在举例子时尽量选一些没有那么耳熟能详的,非标准神话里的技能,大家都知道的名字不做过多说明)
1.史书记载、他人评价
这是最常用的选取技能名称的方式,通常如果一个武将在史书中(《三国志》、《三国演义》、《裴松之注》等)有所记载,那么在其中提炼选取技能名既符合人物特性也给设计技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张昌蒲----严教 《全三国文》
夫人性矜严,明於教训。会虽童稚,勤见规诲。
陈宫----智迟:
“陈宫有谋而迟。”----荀攸
朱然----胆守:
“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吕蒙
全琮----邀名:
徐众:礼,子事父无私财,又不敢私施,所以避尊上也。弃命专财而以邀名,未尽父子之礼。
越是知名武将,越是容易用这种方法取名字,早期标准神话系列的武将基本都是用这种方式起名的。
2.事迹缩写
在史书记载的典故基础之上,把人物的主要事迹浓缩成具有代表性两个字。这也是选取技能名的主要方式之一。当然,事迹不光是史书记载,一些民间传说、戏曲等塑造的人物故事也可以选用。同时,事迹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设计武将技能,关于如何把事迹转化成技能设计,我们在下一篇细说。

守玺:曹节守护玉玺,不肯把玉玺交给曹丕的事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继承了魏王的爵位后,准备取代汉朝,就派遣使者来索要玉玺。曹节非常生气,不肯交出玉玺。曹丕多派了几次使者前来,曹节知道自己留不住玉玺,就把使者叫到自己跟前责备他们,然后把玉玺扔在地上,哭着说:“老天不会保佑你们的”。

去疾:司马朗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给士兵们发药治病,自己却不幸染病的事迹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东吴,到达居巢时,士兵之间发生严重的流行病,司马朗亲自巡视士兵病情,给士兵们医治药物,自己却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时年四十七岁。留下遗言说:“刺史蒙国厚恩,督司万里,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疠,既不能自救,辜负国恩。身没之后,其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勿违吾志也。

黩武:诸葛恪兴兵伐魏,取得大胜后不顾军士疲惫及众人反对,执意再次发兵,最后兵败的事迹(名称用意:穷兵黩武)
建兴二年(253年)春,诸葛恪又要出兵伐魏。大臣们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一致劝阻。诸葛恪不听,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晓喻众人。文中诸葛恪举出古今事例,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乘此时伐魏,将留下长远的遗憾。 大臣们明知诸葛恪强词夺理,但形格势禁,一时无人敢再劝阻。
同年三月,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吴地百姓骚动,诸葛恪开始失去民心。诸葛恪欲先到淮南炫耀武力,驱略百姓。
魏牙门将张特率三千人拒守合肥新城,苦战月余,张特与将军乐方手下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 但吴兵仍不能攻克。诸葛恪督师强攻,城池将陷。张特行缓兵之计,向吴军伪降,乘夜修补城防工事,继续死守。吴军士卒疲劳,加上天热和饮水等原因,士卒们患腹泄、脚气病的已经达半数以上,死的伤的随处可见。
再来个完整武将的例子:

膂力:《晋书·李庠传》:“李庠弓马便捷,膂力过人,时论方之文鸯。”(这里也有可能说的是段文鸯)用膂力来形容他膂力过人
仇决:起兵反司马师,文鸯单枪匹马冲入数千骑兵阵中,转眼间便杀伤百余人,进出六七次,追骑不敢逼近。
背水:诸葛诞杀了文鸯的父亲,众将士不肯随文鸯去寿春,二人投降司马昭
清剿:后期效力晋朝时文鸯被皇帝任命前往清剿鲜卑族。文鸯本就是武将出身,有勇有谋,到那里以后很快就将前来挑衅之人打的落花流水,逼得胡人部落有二十万人归降,自此名闻天下。
3.性格、容貌等特征
如果人物性格、容貌比较有特点,也可以用其性格、容貌特点作为技能名称。容貌通常用于女性武将的技能名称(毕竟女性武将事迹普遍很少甚至没有),有记载则根据记载所描述的样貌总结词语,没有记载的话…详见第八条。
太史慈的“天义”、陆逊的“谦逊”、夏侯惇的“刚烈”均是以此法命名的技能。
女将方面,邹氏的“倾城”、杜夫人的“异色”、张星彩的“甚贤”也是如此。
4.所用计谋
所用计谋和事迹类似,都是人物的代表作,但不以事迹本身缩写为主,而直接把计谋名用于武将技能名,直抒主题。
有代表性的例子包括:诸葛亮“空城”、周瑜“反间”、王允“连计”、荀彧的“驱虎”等。
从举例也不难看出,这个方向的技能不太好起,毕竟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计谋少之又少,如果还存在可以用这种方式给技能起名的武将,那么这个方向一定是很优先的选择。
5.个人作品
有些武将,他的“事迹代表作”就是他的作品,包括诗歌、字画等等,这种作品的名字也可以用于武将技能名。
或者作品里面的诗句也算这个类型。
比如:王粲的“登楼”和“七哀”,神曹操的“归心”。
拥有“作品”的武将在《三国杀》中还有很多没有出,如果后面出类似的武将,这一条对于事迹甚少但作品流传颇广的武将是很好的选择。
6.武器、宝物等
“个人物品”的名字也是一种取名方式,如果不考虑把这种有特点的“物品”当做装备牌出的话,用于技能名也是一种选择。
举例:
赵云的“涯角” ---- 涯角枪
沙摩柯的“蒺藜” ---- 铁蒺藜骨朶
神曹操的“飞影” ---- 爪黄飞电+绝影
国战纪灵的“双刃” ---- 三尖两刃刀
虽然这个方向的取名多以武器为主,但“宝物”也在这个方向之中偶有发挥,比如最近新上的武将,冯妤的“宝梳”。
7.军队名
足够有特点的军队名完全可以用来当做技能名,而且经常会优先于事迹的选择。
举例: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高顺的“陷阵”营、王平的无当“飞军”、韩当的“解烦”营
这类技能同方向4,也属于屈指可数的一个方向。如果接下来新出的武将有类似的特点,可以作为首选考虑。
8.其他
除上述命名方式以外,还有其他的命名方式比如官职名、名号、寓意,甚至谥号之类。
这里也举几个例子,比如甘宁的“奋威”、吕虔的“威虏”、朱治的“安国”、还有孙皓的“归命”。
寓意类的比如王基的“进趋”取自《孙子兵法》“行军篇”:“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趋者,退也;… ...半进而半退者,诱也”。
9.自编(自编不是瞎编)
虽说开篇说到,前两种取名方式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但随着《三国杀》的逐渐发展,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也逐步登上了这片“历史舞台”,他们在史书记载里只有一句话甚至只提到了名字,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过上面的取名方式就有些困难了。
但是不要紧,既然他曾经出现过名字,那我们就有给技能取名字的可能。
我们用实例来说明怎么编。这个类型的实例比较多,我想尽量全面的来说明应该如何“编”技能名,来减少大家对于“编”的抵触感。

夏侯氏----燕语
夏侯氏的“樵拾”是有一定出处的,指的是夏侯氏早年“出城拾柴时被张飞所得,张飞知道她是良家女子,于是娶其为妻”的故事,但燕语并没有出处,这里的燕语更多是用来形容“被张飞娶为妻”的一种表现(燕人张翼德),所以技能也是跟【杀】有关。

钟繇----活墨
钟繇的“佐定”采用了第二种取名方向,取自官渡之战时期钟繇给曹操送去两千匹马军用的典故。而“活墨”,虽然偏向于方向5的“个人作品”,但又有所不同。钟繇是大书法家,“活墨”则是用来形容他落笔潇洒的一种状态。这个名字有很强烈的场景感,所以在“编”这类取名方式里,是个很好的典范。


关平----龙吟 关银屏----虎啸
作为关羽的儿女,这两个人的技能放一起来说。不难看出这两个技能名字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其实也是起名字的一种方式。而龙、虎也是对关羽子女的一种形容。(但其实龙吟并非是很好的选择,而虎啸也完全是为了对应而作)

诸葛诞----功獒
如果说前面的编都是主动在编,那么诸葛诞的技能名在“编”这个类型里也比较特殊,因为这是被动“改编”。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於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句话我们都知道,狗意指功狗。所以,其实诸葛诞的技能名叫做“功狗”,为什么改成“功獒”了呢?显然“功狗”这个名字不好听,在出版之前被要求做了修改。

段煨----狼灭
这个技能名编的,有一定吐槽的性质,这种编法有可能会引来一部分玩家反感。历史上段煨是杀了李傕的人,李傕在《三国杀》里技能叫“羊袭”(不是),叫“狼袭”,所以“狼灭”完全是一种针对性叫法,而且技能也对李傕有很强的针对效果。

兀突骨----燃殇
兀突骨最有名的地方除了身材(15血体现),就是他的藤甲兵部队了。藤甲兵刀枪不入,唯独怕火,所以兀突骨的技能名也从对燃烧起来的火很害怕的样子入手,取名“燃殇”。

袁术----庸肆
这应该是《三国杀》最早的用“编”来取名的技能了。“庸肆”本是两个意思,在袁术的技能里生给凑在了一起,用“既平庸又放肆”来形容袁术跌宕起伏的一生。而游戏里的袁术也是两个极端,回合内用大把手牌“放肆”,而回合外则是“平庸”的光杆司令。

花鬘----薮影
出自“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这句诗。虽然这里的花鬘不是说花鬘这个人,但借用了其中的意思。

潘淑----织纴、燕尔
织纴比较简单,说的是潘淑少时与姐姐俱没入织室。燕尔就比较绕了,孙权招潘淑入后宫后,对潘淑十分宠爱,经常把潘夫人带在身边一同游览昭宣台。燕尔本意是新婚夫妻亲睦和美的样子,这里也是比喻孙权和潘淑一同游玩时的宛如新婚夫妻的状态。
夏侯霸----豹变
顾雍----秉壹
魏姜维----逢亮
这三个为什么放一起说呢,因为他们用到了同一种方式“双关”。
夏侯霸的“豹变”取自《周易》中的“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形容夏侯霸在命途多踹中成长的过程,以及正巧契合了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疾行的猎豹”这一称号。
顾雍的秉壹,首先一层意思是“秉公执法,始终如一”的意思,另一层则是秉公对待“吕壹”的事迹。
魏姜维的逢亮就更好理解了,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第二层意思“遇到了诸葛亮”。但设计者其实第一层意思指的是“绝境之处逢光明”,为了双关,把光明缩成了一个“亮”字。这和吕壹不同,诸葛亮太过知名以至于大家会忽略他本来的意思。
所以,在使用双关这种方法时,也要注意一定的尺度,不然会引来不小的吐槽。
技能取名的方法就是以上这些了,消化之余我们再来看一些取名不太好的例子吧,这些都是官方已出的设计,也当做是接受大家的批评。

李傕:亦算、狼袭
亦算 出自:“贾诩固能谋,李傕亦善算。” 所以如果 技能叫善算,还是可以的。亦算可以说是一种语法错误,这里设计师可能是想突出李傕郭汜互相算计,你算我也算的感觉,并且技能也是把锦囊用两次。但这并不能掩盖技能名起的糟糕的事实。
狼袭 这个技能源自大破朱儁,进军多地掳杀一空的事迹,也包括次年反攻长安,纵兵劫掠。总体来说是用“饿狼”来形容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感觉。但狼本身和李傕关系不大,考虑到他是飞熊军的统领,叫“熊袭”是不是更合适一些呢?(狗头)

朱儁:溃蟒
溃蟒的典故来自于朱儁讨伐黄巾军履立战功的事迹,击溃黄巾军。溃意为击溃,比较好理解,但是蟒呢?其实设计师是想用“蟒”来形容黄巾军声势浩大,盘踞多地的一种状态。但是从来没有哪部史书或记载用“蟒”、“蛇”这种动物形容过黄巾军,所以这里用蟒字很难让玩家联想到是击溃黄巾军的意思。难道是在说“黄金蟒蛇”?

丘力居:随认
这也是一个随意编造的词语,技能典故从死亡技的设计来看是取自“死时认为儿子楼班年幼,于是让从子蹋顿总摄三王部。”这个记载,但随认是什么意思呢?随便认一个人做首领的意思吗?叫个“从立”之类的也比“随认”更贴切一点吧!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给技能取名时,根据选取的事迹典故,优先人物本身的闪光点,其次是评价、缩写,然后是人物本身物品、作品,最后则是“编写”。
那么第一期杂谈就讲这些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第二期我们将谈一谈“如何把选取的事迹典故转化成三国杀里的技能”,敬请期待。
最后再做个预告,投稿即将开始,各位可以着手准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