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的三种证明|纯粹利他不存在,利他就是利己!

纯粹利他不存在,利他就是利己
首先关系总是想象性的。任何关系都有一个想象的屏障,这也是永恒孤独的来源。但象征成分可以扭曲这个想象性关系。人们对于他人的认识也总是镜像性的,亦即总是以自身为参照去认识和与他人接触,是自我投射出去的镜像,这种最基本的自恋性是无法被打破的。越亲密的关系想象的成分越多,同时也会把对方当成自己的镜像。
而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无疑也是一种想象关系,必定是有自恋性存在。在父母那里他们不是把子女当成他人一样爱,尤其是母子之间的我他之间最不明晰,子女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外部他者或大他者对我的评价,有些父母对子女的爱并非是无条件,他们的爱自然包含了对你的期待,对你和希望你好,那是因为你可以给他们带来好处,通常父母对子女的期许也和他们的欲望有关,而父母的欲望又跟整个符号系统的欲望有关,在其中他们把孩子当作自我延伸去培养,孩子就是他们生命的希望和围绕的焦点。对于这一点,我们要秉持一个底线态度,那就是不要奢求无条件的爱,他们养你就是为了防老,要求父母无条件爱你的人有剥削父母的嫌疑,只享受他们的物质或者帮助。
通常人们在爱情或友情中的爱就是出于对相似者的爱,爱他人就是爱相似者,我正是因为你像我,我们有了很多同一,我才对你感兴趣和爱,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似,我们都以为自己在爱他人,但实际就只是自恋性的爱自己,但如果我们都已经是爱他人就是爱自己,那为何不干脆直接爱自己算了,干嘛还要爱他人这个中介呢?首先我们需要他人确保我的存在需要一个爱的力比多投射对象,以此支持我的欲望。
第三种,帮助共同体的其他成员,人们去做好事或慈善可以满足自身的尊贵感,这就是种自我的夸耀,看似是利他,其实是利己。那些看上去很纯粹的利他是不存在的,比如自我牺牲,这其中有着他们的行动宣泄,或者满足其道德感的东西,人总是遵循快乐原则,而那个超越快乐原则也是一种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