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硕MTI中国历史文化 | 明朝重要历史事件(一)
翻硕MTI中国历史文化 | 明朝重要历史事件(一)
原创 爱初心百科 初心百科



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平民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乘势崛起。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被封为左副元帅,率部众先后攻占滁州、和州、集庆等地,并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从而避开了群雄的矛头。公元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群雄势力后,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市)。后收回燕云十六州,结束了蒙元在中国汉地的统治,统一天下。
明初,天下大定,太祖朱元璋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之后,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治体制上,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改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设立锦衣卫,“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相当于皇帝的私人警察。军事上,他建立卫所制度,并开始修建长城。文化上,重新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并大力发展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最终使得国家安定,史称“洪武之治”。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为巩固中央集权,惠宗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燕王。于是,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夺位战争,最后朱棣率军南下,攻占南京,获得胜利。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正式即位,改元永乐,并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其在位时期,继续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内阁分担政务,设立东厂监视臣民;军事上,他五次亲征蒙古,积极经营边疆,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着力经营南海;外交上,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展对外贸易,并设四夷馆翻译各国语言文字;文化上,修《永乐大典》,使得国力兴盛,史称“永乐盛世”。
之后,仁宗和宣宗相继即位,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息兵养民,使得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史称仁宣之治。至英宗和代宗时期,遭遇土木堡之变,败于瓦刺,虽最终经兵部侍郎于谦等人奋力抗敌,解除了国家危机,但国力已衰。至宪宗时期,其宠信宦官,怠于政事,晚年又好方术,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直至孝宗时期才有所恢复。公元1487年,明孝宗朱祐樘继位,其厉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开创弘治中兴。后武宗时期,因其沉湎享乐,又使得社会经济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至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才一整朝纲,其总揽朝政,得以施展其政治抱负。经济上,他减轻土地兼并,鼓励耕织和减轻租银,军事上,大力提拔将才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以解除边疆危机,开创嘉靖中兴,但是,由于其后期迷信方术,宠信佞臣,最终仍然导致朝政腐败。之后,穆宗又开隆庆新政,使得国力得以一时恢复。
至神宗即位,内阁首辅张居正开始推行万历新政。首先,他整顿吏治,逐级考察政令的落实情况,并裁减冗官。接着,节约开支,对于不必要的费用,力求节省。然后,清丈土地,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最后,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赋税、杂税等合并为一项,一律征收银两。最终,使得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好转,社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国防力量得到增强。然而在张居正去世后,这些改革措施因贯彻不力弊端百出,随之除一条鞭法外,这些措施均被废除。而之后的国本之争、万历三大征与萨尔浒之战等事件也逐渐动摇了明朝的统治。随着神宗后期长期不理政务,明朝再次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
公元1620年,明神宗去世。其长子朱常洛登基,是为光宗。明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就因红丸案而暴毙,其长子朱由校随即即位,改元天启,是为明熹宗。熹宗初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果导致东林党与齐楚浙党斗争不断,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借此机会干预政治,将齐楚浙党的势力集结,号为“魏党”(又称阉党),大肆打击东林党人,把控朝政。然而由于魏党水准低下,政理不修,国家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
公元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是为明思宗,年号崇祯。明思宗即位后,锐意铲除魏忠贤的势力以改革朝政。但阉党倒台后,东林党争又起,政治腐败加上连年的天灾,明朝国力不断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随后,原为明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倒戈相向,带领清军入关,并于一片石战役中击败大顺军,清军乘势占领北京,取得全国政权。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政治上,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重要历史事件(一)


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治世之一。因此时的年号为洪武,故而得名。
元朝末年,官员贪污,蒙古贵族靡烂,朝政腐败。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赋税,并且大量滥印新钞“至正宝钞”,随之产生的通货膨胀加上荒灾、黄河泛滥等天灾使得民不聊生。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为恢复国力,朱元璋下令改革。在经济上,他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又组织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政治上,改革官制,废丞相并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则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整顿吏治,惩处贪官,勤政廉政等;军事上建立卫所制度,开始修建长城;文化上重新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大力发展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最终经过朱元璋的的努力,整个洪武时期百姓充实,国力迅速增长。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中国明朝初年明惠宗时期,一场因削藩引发的皇位争夺内战。
明初,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为巩固自己及子孙的统治,便大封宗室二十五人为藩王,驻守全国各地。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明惠宗(建文帝)继位,着手削藩,逐渐使得藩镇与中央的矛盾激化。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靖难之役爆发。由于惠宗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朝廷军队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公元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惠宗失踪后下落不明,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不仅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也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治世之一。因此时的年号为永乐,故而得名。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即位。即位后,他修建紫禁城,迁都北京,励精图治。政治上,他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完善文官制度,内阁逐渐形成,同时设立东厂监视臣民;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积极经营边疆,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着力经营南海;外交上,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展对外贸易,并设四夷馆翻译各国语言文字;经济上,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文化上,重新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修《永乐大典》。
最终,在明成祖的治理下,天下大治,明朝国家富强,疆域辽阔。
文章来源 | 初心百科
整理搬运|初心阿卓
百科咨询|初心C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