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门选徒原则!《一人之下》631话解析
写在开头
各位小伙伴,我是婺江墨客,在最新一话的漫画登场之前,墨客在B站上发起过一轮投票,探讨当年李慕玄和左若童这对师徒故事的原型,到底会是那个版本?毕竟“师徒反目”“叛出师门”这种故事套路是武侠小说中的常见桥段,仅以民国时期背景就有《一代宗师》里的马三、《邪不压正》的朱潜龙等等,他们都是非常经典的案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师徒”是一种没有血缘,但却胜于血缘的关系,这和当今社会所说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在旧时,基于伦理道德的观念,大部分人对师父的态度是尊重的,很少有师徒反目的。
即便有朝一日技艺学成,出了师,“三节两寿”(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师父、师娘的生日)照例都要去看望师父。倘若徒弟不敬师父,甚至背叛师门,那他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不单单是在此行业内,同行会不认可他;社会上,世人也会唾弃他,因为这种人道德沦丧,“人”都做不好,又有谁敢和他打交道?

ok,回归漫画,按老规矩先来点细节拆解。
三一门
关于三一门的原型和所在地区,墨客此前有过专文分析,如今最新这一期的画面中,出现大量三一门建筑的细节图,进一步佐证了墨客的猜测,三一门的原型正是流传于福建莆田等地的三一教派。


三一门与三一教
三一教,又名 “夏教”,是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盛行于明末清初,至今仍在福建省、台湾省的一些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流行的民间宗教,由明嘉靖年间的福建莆田人林兆恩所创。
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世称“三教先生”,教徒尊为三一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嘉靖十三年(1534),林兆恩补邑弟子员,入县学。嘉靖二十五年(1546)乡试不第,遂摒弃科名,致力于心身性命之学。久之,心有所悟,以为儒、道、释“其教虽三,其道则一”,于是创立“三教合一”学说。而东岩山报恩寺前这“宗孔祠”则被世人称为“麟山祖祠”。

三一教虽属道门统序,但其修炼经典法门《九序心法》与其他道家流派的内丹修炼法门,在修行路径上有着本质区别。
一般的内丹术(以全真为例)是以精,气,神,从精到气,从气到神,再合道,也就是常说的百日筑基、炼谷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这几个阶段的修炼路径。
而三一教的九序心法则是逆着来的,传统的内丹术都是从有到无,三一教则是从无到有。从虚到神,由神到气,最后从气到精。九序心法和传统内丹术相同的地方,都是循序渐进的,分三个步骤,但九序心法没有了百日筑基这个过程,而是直接就是第三重炼精化气。

三一教认为人的性命是从宇宙太虚来的,后面划分为精气神三重,以从虚到神开始衍化,但是炼还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本质上虽然同样是追求修行人的性命双修,但这个修炼的过程却是入门极难。
原因在于其他内丹流派的练炁士在入门时,精气神是有的,虚是无的,从精气神开始练肯定是最好的,最入门的,同样也是最传统的性命双修法门。但三一教则是从虚开始练,从一个模糊的“无”这种概念开始练,没有合道,只有还虚,九序心法就是把人给练还成虚,练成本源,用《一人》的概念表述就是追求把修炼者的“性命”都练成最终的“炁化”。
当然这种内丹的修炼方式也并非三一教所独有的,在上清派的部分内练法里面也是有类似逆生三重的内丹法门,可惜已于明清时期失传,三一教的九序心法则相当程度上发展了这种修行方式。

三一门建筑考证:红砖厝
这次漫画中给出了相当多三一门建筑的细节图,墨客惊讶的发现这不就是福建莆田、泉州当地极为特色的“闽南红砖厝式建筑”么!
闽南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福建厦、漳、泉等地,建筑风格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形成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风格。“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正是对闽南红砖建筑特色的形象表述。

早期的闽南红砖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肃穆大方,其墙面的红砖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极其相似。而后期红砖厝则主要以洋楼为主,大多由衣锦还乡的归国华侨修建。因为建造者和设计者的原因,洋楼既表现出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如欧式的圆形廊柱、栏杆以及百叶窗等,又保留了传统官式大厝的特色。

红砖厝的屋顶以两端上翘“燕尾脊”和曲形的“马背山墙”为主要的造型形态。燕尾脊主要用于主厝,装饰相对华丽;马背山墙用于护厝,二者相互结合,呈现房屋错落有序、层层叠叠、凌空欲飞的轮廓线。
不同于其它传统建筑平直的屋脊。“燕尾”和“马背”二种脊线都是带有弧线,两头翘起。“燕尾”在脊线的两端更是夸张地翘向天际,洋溢着飞扬的生气。“马背”则有金、木、水、火、土之别,造型依风水的五行分为:金(形圆)、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锐)、土(形方)。

满蒙元素的混搭
漫画中的三一门下院,也并不全是福建民居特色,其中还有着比较显著的满蒙元素的混搭。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下院厅堂中这根的“索罗杆子”。

索罗杆是满族人家在院内常年竖立的祭祀杆子。杆长约六、七尺,顶端有一木斗,内盛五俗及其他食物,以飨乌鸦。据说是这是努尔哈赤当年留传下来的习俗。
在满族民间传说中,索罗杆原是老罕王努尔哈赤年轻时上山采参用的“索拔棍”;而民间在竿座下放的三块“神石”,则是老罕王采参打猎时烧饭用的“支锅石”。索罗杆在满族家祭中祭天还愿时使用,祈祷感谢天神(满语称“阿布凯恩都哩”)的赐福和保佑。通常每次大祭都要更换新的索罗杆或重新立竿,并用竿尖蘸猪血,把猪的喉骨套在竿尖上,还要在竿顶的锡碗里放猪内脏等碎肉,如用树枝和秸秆作竿,则把肉捆缚在竿上。这些肉都是用来饲喂乌鸦的,因为在民间传说中乌鸦是曾经救过老罕王的神鸟。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诡异的混搭现象,墨客唯一能够想到的解释是:避祸
当初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在病逝后,三一教分裂为两大派别,分别从各自立场继承和发展了林兆恩在学术与宗教两方面的理论遗产。
一派从学术立场上继承了林兆恩的理论遗产。他们把林兆恩看作有成就的理学家,对三一教徒的宗教迷信活动公开予以抨击。由于这一派恪守三一教的学术传统,因此只是在知识界有些影响,在清朝入关以后,便湮没无闻了。
另一派则从宗教立场继承林兆恩的理论遗产。奉林兆恩为三一教主,尊三一教为“夏教”,进一步发展了三一教的宗教哲学和宗教伦理,完善了三一教的教规、教仪、教阶制度。到明末清初,已经成为一个跨越福建、江苏、浙江3省,并远及北直的大教派。
然而,在清朝严禁各种“邪教”的专制政策下,三一教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和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两次遭到清政府的查禁。[1]经过这两次打击,三一教从兴盛急剧走向衰微。福建以外的三一教均已泯灭,只有莆田、仙游一带的三一教得以潜伏下来,在民间秘密流传。
福建当地民间传说中流传甚广的“火烧莆田少林寺”“火烧红莲寺”等等故事,其历史原型均是来自清廷剿灭民间教派的历次行动。

过力伤身的门道
拳谚有云:“过力不长功,过力必伤身”。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练功练拳是能够养生健身、强身健体的,练得好的还能防身自卫,是人们追求延年益寿的最好的锻炼方式。但凡事有好就有坏,人们只知道对我们有益的一方面,却不知练功方法不正确会给练功者带来不可想象的伤及自身或缩短自己性命的巨大损失。
有很多知名拳师其寿命与所练拳术功法不相符,有的还不到70岁就辞世而去,当今也有一些墨客所知道的名师和拳友,也在不足70岁先后离世。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练的本应延年益寿的好拳术让他们没能受益,反而过早的离去呢?
伤身致命的原因就一个字“过”,过力伤身。

三练法
评判一个武者的武学境界,比较常见的方法是“观其三练”。
三练之首是文练,文练法乃遵《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精研拳术理论,运用拳术攻防变化规律,以修心练己为宗旨。文练时,拳以打空为能,没有实物为物象,全以意境为第一大要。一花一草,一叶一豸,皆能幻化攻防之道。所以文练高手多能创造出各种武学招式,武学宗师也大多是文练高手。比较典型的就是各种以动物搏击为源头创造出来的拳术,如五禽戏、象形拳、醉拳等等,其中五禽戏更是著名的养生功法。

三练其二则是武练,较之文练所要求的无形意境,武练则是以实物为对象,以此物象模拟要击打的人,练习打、踢、肘、靠诸法门,其入门和修炼方式也更简单,可速成武事之用。比如击打木人桩、劈砖块、打沙包等等都是武练常见的修行手段,武练讲求借物而贪重,武练大成者与一般拳手较技确实比较有成效。但此种人在平时训练中不知炁沉丹田调息之法而气浮,易使脏腑生化机能失调,造成暗伤。比较典型的就是杀伤力极为刚猛的泰拳和过度偏门修炼的相扑,这两种武学的修炼者往往难以享常人之寿。

三练之三则是横练。横练是一种完全放弃文练,而把武练贯彻到底甚至扭曲的训练方式。顾名思义,横练讲究的就是蛮横无理的修炼方式,武练的借物贪重在横练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不再是拍物拟敌,而是用超负荷的训练来把自己锤炼成不合理的存在。常见的横练修习手段有插沙、碰碑、排打、火烫、搓掌、拍钉、击弱、电击等等,目的就是通过反复挑战极限的击打换来极致强悍的肉身。漫画中柴派横练的柴言老师和“两豪杰”之一的那如虎都是横练中的高手。

不得其法
选择修习武练和横练功夫之人,都是以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寿命为代价,历来因此而早亡者,举不胜举。这些都还算是习武者所自愿选择功法的优劣问题,但更要命的是那些因练功不得当、过力伤身的案例,拿武练甚至横练的态度方法去修习文练功夫,那必然会在修习路上吃大亏。
其中轻者如王也初学站桩不得其法,被云龙师傅叱责会站废膝盖,重者如唐门韩寅炼毒时,错走了“勇猛精进路子”,结果导致双臂被废。

三一门下院的这位刘得水同学,正是误入“歧途”的典型案例之一。拿气力和毅力来面对修行本无可厚非,但三一门的逆生三重显然并非横练这种以气力和毅力为根基的法门,逆生的目标是“肉身炁化”而非练出一身的肌肉腱子。路子错了,南辕北辙又怎么可能走得下去?

三一门作为玄门之一,不论和其他道家流派手段的区别有多大,其修行手段都不会脱离“仙道贵生”这个宗旨。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说到根子上,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以要求人们趋吉避凶,追求“长生久视之道”。
三丰真人云:“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三一门的理念,正是由此出发。通过逆练回先天一炁的状态,大逆天道,寻求一线生机,最终以抵达老子所说“以其生生之厚”的境界。

这种追求“一线生机”的理念又怎么能用“过力伤身”的手段来修习呢?
墨客如果是左门长,自然也不会收刘德水入门,他这种勇猛精进的思路和性格,倒是更适合主修拳脚功夫的武练门派。多年之后,转投燕武堂的刘德水在陆家寿宴上所展现的八极拳功夫和点穴手段,充分证明了他找对了路子,打磨筋骨的法门遇到勇猛精进的秉性才是绝配。

聪明反被聪明误
而下院的另一位“预科生”李慕玄同学,相比刘德水却是另一个极端。他的心性不可谓不通透,目的性不可谓不强,进了下院就拿出了职场老油条的眼力劲上下打量,下院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考核,就像那些刚毕业应聘的大学生,面试时见到倒在门口的垃圾都会第一时间从上去收拾干净,满心以为这都是面试官设置的考题。实际上,人家面试官根本不在乎这个。

平时说一个人聪慧,懂得看人下菜碟,我们通常说这个人很机灵。机灵是对个人的正面的评价。但若一个人机灵过头则是负面的评价,纵观身边那些机灵过头之人,往往人生路更加不顺畅,他们自恃聪慧,甚至没有什么事是他们搞不定的,但为何还如此呢?
因为人生并不是一场考试,努力做好别人眼中的正确答案,却容易做不好自己。少时了了,大未必佳。

历史上有名的杨修和解缙这两位“神童”就是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
杨修这个人很聪明,但是有些时候聪明过头就是蠢了。不论时“三口一合酥”还是“门中有活就是阔”,这位杨德祖总是把曹操的心思直接点名了,事做的不地道,疯狂耍小聪明,随意曲解曹操的意思,在曹操看来就是故意恶心他。而在杨德祖看来,人曹老板几乎是每句话都是考题,而他聪明无比,每次都能答满分。最终,这种“解密游戏”也把他给送走了,自作聪明的歪解“鸡肋”惹得曹老板大怒。

解缙其人,号称是明朝第一才子,在杀官如杀鸡的朱元璋时期就开始崭露头角,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时期也得到重用,更加难得的是,解缙还能顺利过渡到朱棣时期,成为内阁大学士,其人不可谓不聪明。靖难的朱棣大军逼近京城的前一刻,解缙还在慷慨激昂怒骂燕逆,可是,听说朱棣进了南京城,立即去拜见。这等身段之柔软,能够完美化解各类“送命题”。但他却在朱棣的太子问题上过度掺和,这就叫机灵过了头,直接喜提雪地冻死套餐一套。

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最好能摸清老板或其他贵人的性格和脾气,不要做犯忌讳的事。
其次,不要随便猜别人的心思,有时候猜对不讨好,猜错了更得罪人。
最后,在一些大事上,就算猜对别人的想法,也不要随意外传,尤其当别人没有亲口说出来时。



我是婺江墨客,码字不易,跪求点赞!!!评论!!!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