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如何才能更好地增加专业性工作岗位的一点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挑肥拣瘦,有毛病吗?这不就是人性吗?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接受记者采访谈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表示,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不要挑肥拣瘦,挑三拣四,实际上很多单位根本招不到人,但往往学生又就不了业,这就是供需中间出现认识上存在偏差的问题,先找一份工作,工作一两年积累经验再去择业。”他表示,观念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代表说的也没有错,也说明大学生就业真的是问题。
另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不要满脑子“央国政”(央企、国企、公务员),也要想到我们现在有广阔市场,你去做一个有价值的小的科创企业,将来可能成为独角兽,既对社会做贡献,也会给自己带来非常美好的有挑战的人生!也非常用心地点出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发展方向。
感谢为大学生就业发声的专家。

但个人认为,仅仅只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优质更符合大学生专业的工作岗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卖米大爷的“饭碗”可能都要不保,人民日报说过,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 ,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但看看现在直播间,火得一塌糊涂,卖米可以让线下的成千上万米铺陆陆续续关门。

社会财富就会陆陆续续全部集中在这些大佬身上,直播间几个卖米的工作岗位,就让线下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慢慢消失,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
说白了直播卖货也就是销售岗位,无论说得多么高大尚,也创造不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当然老百姓在直播是得了便宜,才购买,但压缩了线下卖米的生存空间,大量卖米工作岗位减少,实实在在最终伤害到的可能是自己。

一个家庭,辛辛苦苦培养的大学生,社会没有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工作岗位,一部分大学生那里还挑肥炼瘦的权利,剩下的岗位,送外卖,送快递,抢着做。洗碗工,酒店前台、酒店前厅接待、餐厅服务员、厨师、客房服务员、前厅礼宾等职位已是校招的一部分。
经济学家们能否研究下这经济现象?
假如能够出台某些制度,让那些一天卖上亿的大佬们,空出这点利益,也就空出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能让更多的大学生们在直播间卖货,就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能否通过一些方法,引导这些大佬不要再干这种抢底层民众饭碗的事,雄厚的资本应该用在科技创新上,创造更多的符合大学生的专业,有些情况不一定是挑肥拣瘦,而是为了专业对口。
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学有所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所长。
这也许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条路吧,不知可行否?
经济学家们,还有哪些更可行的好办法吗?

希望大学生们能渡过就业难关,降低期望值,先就业为上,招聘单位也相应提高点工资待遇,和谐的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