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山神殿与法塔妮像
白翎山神殿与法塔妮像
2023.6.17稿
白翎山位于阿尔薇兰西海岸,紧贴着帝国的心脏——沧海都。白翎山神殿便坐落于其山顶。 白翎山神殿是由已消失的当地原住民建立的前文明建造的石质建筑,基本奠定了阿尔薇兰西海岸石质建筑的建筑风格,并对阿尔薇兰中世纪及近现代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 根据考古发现可知,白翎山神殿是前文明的宗教建筑。随着珑诺大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原住民生产生活区均被淹没,仅剩下了建在山顶的神殿。 神殿采取尖顶设计,四周有立柱,长宽接近黄金分割比。由于神庙建设时已临近冰期末期,海平面上升使得神殿还没来得及完工便因聚落荒废而停止建设,因此其立柱和顶部均未进行任何装饰。 阿尔薇兰第一帝国初期,人们进一步修缮了神殿,为其添加了沧海文化的装饰品,并在此进行一部分宗教活动。 随着沧海教发展,“正统”沧海教逐步从多神教转化为一神教。在神圣阿尔薇兰帝国发行的宗教典籍《沧海史诗》中,海峦•法塔妮这一人物的形象得到了固定:法塔妮是海神珑诺与凯亚加王国(城邦时期的联盟首席国)王子维赫塔的孩子,也是阿尔薇兰第一任圣女。阿尔恩族入侵时,维赫塔战死,怀有身孕的珑诺与外敌血战到底,并在血泊中产下了法塔妮。后来,法塔妮被一位渔民收养,并最终领导耶卡人民英勇斗争,赶跑了侵略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神圣阿尔薇兰帝国元年,时任圣女为纪念祖先,聘请当时知名的雕塑家,用大理石雕刻了一尊法塔妮雕像,置于神殿前的广场上。 法塔妮像高1.65m,通体仅着一件披肩,随风高高飘扬;双手握着插在地面的宝剑的手柄上,眼神坚定往向前方。从坚硬的泥土里,两束藤蔓破土而出,蜿蜒生长,缠绕在剑刃上。 雕像所展示的环境是大风天,法塔妮的披肩也随风飘扬。衣物在肌肤上贴出缕缕褶皱,若隐若现地显露出躯体的轮廓,仿佛真的是一层柔软的白纱。这足以体现雕刻家技艺之高超。 在《沧海史诗》中,法塔妮在将剑刺入倒在地上的阿尔恩国王的一刻,藤蔓便开始在血污中生长,缠绕在剑刃上蜿蜒向上,因此,藤蔓与剑刃的符号也就成为了反抗、斗争、与胜利的象征,并一直延续至今,逐渐发展成为了革命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