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词典】(田野时长两年半的)马林诺夫斯基

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
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波兰克拉科夫,后来进入亚盖隆大学哲学系并获博士学位。出于偶然,他阅读了弗雷泽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一书,激起了对社会人类学的浓厚兴趣,最终成为他终生的事业。马林诺夫斯基在莱比锡大学接触了较新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后,于1910年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当时该学院刚开设人类学这门课程。此后的1914-1918年间,他巧合地三次进入特罗布里恩德群岛(Trobriand Island),总共待了约两年半的时间,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进行田野调查,期间还对《人类学的记录与询问》(Notes and Queries on Anthropology)这本田野调查指导手册的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革新。他认为,田野调查者要长期(至少一年)、完全生活在土著人当中,与土著人“亲密接触”,而非时不时地钻到白人的圈子中,此外,田野调查者还要学会调查对象的语言,用土著语言进行调查研究,而非借助翻译。这种调查方式被马林诺夫斯基称为“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这也就促成了人类学的一次重大的研究范式的转变,成为人类学家的共识。这段时间,他完成的民族志作品有:《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野蛮人的性生活》等。此外,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文化功能主义,主张考察社会文化应从整体出发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个人生理及社会生活需求的影响,提倡文化系统中的各事项都是用来满足人自身的生物需要的。文化是一个功能性的整体,需要考察文化系统中的各个组成因素如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社会组织等,是如何来履行其功能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的。
总之,“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和文化功能主义对人类学做出很大贡献。他还在1927年后出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培养了包括埃文斯-普利查德、埃德蒙-利奇、福蒂斯、帕森斯、费孝通等社会学和人类学家。其中,费孝通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形成小社区研究的传统。1938年赴美讲学期间,正值二战爆发,他留居美国直至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