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主动到无心插柳—熊光的国际化之路

2022-12-04 09:22 作者:velvtred  | 我要投稿

引言

熊光是天才音乐人宇多田光的昵称。熊光在2021年宣布自己是非二元性别者,所以本文用ta来称呼。

熊光有许多名词傍身,音乐上叫“天才”,销量上叫“逆天”。抛开其强大的国内市场号召力不谈,从音乐层面来讲,熊光的音乐是十分西化的,不论是R&B还是电子乐,再到后来各种曲风的杂糅,都带着浓烈的欧美色彩,在欧美具备市场前景+亲和度。所以ta也曾积极地筹划“闯美”,由环球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砸重金推出两张英文专辑《Exodus》和《This Is The One》,但两张专辑并没有很大的水花,前者没进b榜前百,一周出榜,后者虽然挺进前一百但也3周出榜,草草了事。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熊光近年来的国际关注度在变高。2022年年初发行的第8张专辑《BADモード》收录了从2020年以来的6首单曲。在这几年里,《王国之心3》的主题曲《Face My Fears》(尽管有点粪)进入b榜单曲榜,EVA主题曲《One Last Kiss》更是大热。b榜和MTV破天荒地对这张专辑做了专访,Pitchfork、PopMatters也打了分,熊光还在之后参加了Coachella,油管上关于ta最新作品的reaction也愈发增多,都显示出ta逐渐提升的国际关注度。这次没有刻意去做什么,更没有砸重金,不过是随性的“首张双语专辑”以及国际合作。

“闯美”现象

于是我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不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并不是要得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只是基于具体专辑背后情形的分析。亚洲歌手“闯美”本身也是很困难的,毕竟在语言文化、人种等方面就有天然的“壁”,就算曲风和演绎甚至整个人有多么洋气,也是很难保证成功的。在此举两位歌手的例子来比对,Coco李玟便是一个洋气的歌手,在英语专辑中的发挥实际上是更自然的,不论是咬字、转音还是节奏都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当年首张专辑是索尼重金砸的,牛姐的班底给ta写歌,还给《卧虎藏龙》唱主题曲《A Love Before Time》并登台奥斯卡演唱这首歌(By the way,我真的觉得英文版比中文版要顺畅多了),但是在美国仍是没什么水花,第二张专辑也命运多舛,最后不了了之。

比起Coco,菲律宾歌手Charice(现名Jake Zyrus)的成绩要好看许多。他从小在菲律宾唱出了自己的名声,来美国后被Celine Dion的御用制作人David Foster提携,开始在各种场合演唱欧美vocal女歌手的大歌建立了自己的名声。在此基础上发行的同名专辑《Charice》空降b榜第8位,是亚洲歌手的历史新高,仅仅一年后的专辑《Infinity》便前两百不入。

尽管近年来韩流在国际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但亚洲solo歌手能够打入国际市场也是较为困难的。和熊光一样,两位歌手完全可以驾驭甚至更适合唱欧美的歌曲,但是她们的自身素养并没能让她们有更大的反响,这是很可惜的。当然,你完全可以质疑,她们为什么一开始要这么吃力不讨好,但这更多是出于歌手在艺术发展和市场拓展上的考虑,并没有对错,更不是“崇洋媚外”,这个共识还是要有的。

前两次“闯美”

熊光的首张英文专辑《Exodus》实际上很早就开始筹备了。2001年,熊光与美国环球唱片旗下的厂牌Island Def Jam接触,并与The Neptunes(成员是菲董和Chad Hugo)一起做了首歌叫《Blow My Whistle》,被用在电影《尖峰时刻Ⅱ》里。凭借这首歌,熊光得到了唱片公司首席的注意,并在2002年2月宣布签约。不过在同年中旬,熊光被诊断出患有卵巢肿瘤,打断了ta所有的进程。2003年全年,ta只发行了一张单曲《COLORS》,正是在这张单曲里收录了游戏《王国之心》日本版的主题曲《Simple And Clean》,ta在之后也继续为这一系列提供主题曲,为ta积累了早期的英文听众。

经过了长时间的打磨,《Exodus》终于发行,这张专辑最强的地方在于曲风融合的超前性,完全是其prime时期个人才华的肆意推展和人格的尽情挥洒。你完全可以从ta前后的专辑中清晰地看出ta在电子乐上的制作演进,更通过Timbaland和Danja两位电子舞曲制作人之手将做日文专辑所无法包容起来的元素全部吸收并肆意发挥,呈现出绝佳的实验色彩。对于此时青春意气的熊光来讲,能够终于不被国内的光环和市场要求所束缚,去做一张内心里真正想做的欧美专辑想来是意义非凡的。只是一张具有强烈独立气息的专辑似乎不适合服务于一个商业化的目的,更超前于当时的美国乐坛。我在听神局2013年的同名专辑《Beyonce》时总会觉得,《Exodus》早早地就搭好了这样的音乐框架,尽管《Exodus》的配置更为独立制作(除了上述两位制作人外主要是熊光和光爸两人倒腾的产物)且不如《Beyonce》精细。《Beyonce》的成功也推动了pbrnb的发展和曲风融合,但她背后是一整个团队和长长的credits列表的支撑(Timbaland也在其中),可见她走这一步有多谨慎。她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生地不熟的熊光,在接近十年前发这么一张专辑了。

吸取这一教训,英二专《This Is The One》就保守很多了,制作人有给曾经还是歌手的美妆博士Rihanna、Ne-yo等人制作R&B打榜曲目的Stargate团队,还有给牛姐、麦奶制作的Tricky Stewart,所以这张2009年发行的专辑像极了06-08年的R&B榜单高位曲目,混以牛姐方程式《E=MC²》(2008年发行)的味道。所以这一张实在是讨巧,部分失去了熊光的灵气,而且当时全球R&B都在式微,兴起的是EDM、Power Pop、Dubstep流派的歌曲,所以熊光相当于削平了自己去适应一个日薄西山的流行趋势,牺牲自我的艺术代价并没有换来显著的商业回报。于是环球擅自主张给ta发行精选,宣告闯美计划的事实终结。

究其原因,我想有几个因素共同促成了前期闯美的失败。首先是,当时欧美娱乐圈整体对于亚洲面孔的包容度是比较低的,欧洲电影可能要相对好一点,而音乐生产更为封闭,直到近年亚洲尤其是韩流在国际上频频刷脸,并打入各大英语音乐市场,这样的处境才得到缓解。再者,拿Charice来讲,最重要的是要先引起听众对你的注意,有了足够的基础后,再发专辑,尽管现在流媒体时代好像是推歌曲、短期变现的思路更为强劲,但对于一个本身就需要克服国家、种族、性别等身份带来的屏障的歌手来讲,这样的思路总是保险而长远的。最后一点是,熊光的前两次英专都很刻意,它要么是在日本国内没办法做的音乐于是在美国的玩票之作,要么是刻意地模仿乐坛流行曲风和艺人,是她创作轨迹中的旁支,而非主干(尽管第一张音乐上有延续性)。ta在两张专辑中极力地想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可,却也得不偿失。

BADモード

到了《BADモード》,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三点是如何得到反映的。

首先,这几年来亚洲音乐人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呈现上升趋势。熊光并不是Coachella邀请的唯一的亚洲艺人。大环境更为利好。曾经大家还要费劲地记住一个“突兀”的名字(尽管熊光的艺名Utada已经是将Hikaru这样“难读”的字眼所去掉的结果了),如今在媒体中普遍存在的亚洲名字让多一个名字并没有那么奇怪,在一个混杂的环境中,一个新的存在也更容易融入。

其次,熊光现在,无论是生活圈还是音乐圈,已经完全是外国人(相对于日本)的圈子了。从复出以来,ta便积极地和国际的新锐力量合作,不论是MV、网站设计还是音乐本身,只要ta看到一个人的作品并比较欣赏,ta就会发出邀约。和2004年开始便陆续包办词曲+制作的做法不同,《BADモード》有相当比重的创作和制作是和国际的音乐人合作,比如和Floating Points的合作,便是熊光通过两人的共同好友认识后,得知对方也是音乐人于是发出邀约。相当随性自然,是出于ta当下创作歌曲的自然状态,而不是因为要写英文歌所以和欧美制作人合作这样“功利”的目的而产生的,所以ta现在只需要做好自己的音乐,在哪里都一样。而ta放手让这些人做的结果便是这些歌曲既有ta的风格,也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合作者本来的受众所接受,而不会像《Exodus》一样,个人风格过于强烈且陌生以至于在听众这里没有铺垫。

对于文化产品来讲,有一个圈子是非常重要的,唱片发行方、媒体等节点构成的网络均塑造了听众如何认知一个新的作品和新出现在大众面前的音乐人。以Floating Points为例,他是一个独立气质强的艺人,是Ninja Tune的艺人,所以圈子比较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较主流会紧密一些。和他有合作关系的人可能会了解到他最近在和谁合作,关注他的媒体自然会关注他最近和谁合作,喜欢他的乐迷也会关注他最新的作品,口口相传,慢慢这个人在小圈子里就有了基础。而ta给《王国之心》、EVA系列多年来的主题曲合作,也使得这一系列的粉丝对ta非常熟悉了。这些都是ta早年所不具备的。

今年的线上演唱会上,熊光除了演唱新曲外,还演唱了两首《Exodus》里的歌曲,将十多年前被埋没的歌曲重新介绍给听众。《Hotel Lobby》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alternative曲目,而作为专辑结尾曲的《About Me》则返璞归真地以原声吉他伴奏,纤细地唱着自己的情感,并希望对方了解自己。可以说贯穿熊光音乐主题很重要的题目便是身份和文化带来的异离感,以及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身,进而转向自我理解和悦纳,这样的心路历程也延续到《bad mode》,但复出后的她变得温婉自洽不少,在作品中也能反映出来。她更为自如地接受了自己介于欧美与日本的自我、非二元性别的身份,不再那么用力地让人理解和接纳,碰到难过低潮、不被理解的时候也能轻描淡写、元气满满地说一句chill out,直到她重新潜入她充满情调的个人世界中去。如今自洽的她能够无心插柳地做到她曾经努力追求却效果甚微的事,让人感动并获得力量,我想这也是她传达给大家的讯息。


从主动到无心插柳—熊光的国际化之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