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靠谱影评第一期:《小猪佩奇》

本来是抱着好玩的心情去看《小猪佩奇》的,结果看完后,自己内心可谓是五味杂陈。
《小猪佩奇》其中的一集, 佩奇的弟弟乔治也要上幼儿园了。从影片的开始,我们就发现,佩奇对于自己的弟弟要上幼儿园有着复杂的心里。一方面高兴于自己能和弟弟一起上学了,另一方面也担心弟弟会给自己丢脸。家里的长子对次子的这种心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一个有趣的课题。一方面老大会对老二产生一种自发的保护欲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生存法则,老大会厌恶老二使自己失去长辈和同辈的关注。所以到这里,这部动画是正常的铺垫。但是看到后面却让我震惊了。
在进入幼儿园后,老师让佩奇教乔治画画,然而乔治没有仿照姐姐那样画花朵,而是自己画了一只恐龙。佩奇看到后很生气,还向老师告状。其实这个桥段在国产动画和电视剧中层出不穷,按照国产动画的套路,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教育佩奇:乔治他是你的弟弟,你应该让着弟弟,不能责骂弟弟。然后佩奇头一低,向弟弟道歉,然后故事结束。但是这里《小猪佩奇》却没有这样安排故事情节,老师过来后,惊呼道,乔治的画是多么的好,佩奇能有这样的弟弟真是太厉害了。佩奇原本对弟弟画恐龙很不高兴,但是听到这句话后,也自豪的笑了。
《小猪佩奇》为啥不按照国产动画那个套路来安排故事情节呢?很简单,因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国产动画那种直白的说教模式是孩童最反感的方式,往往事倍功半;而英国的《小猪佩奇》一方面告诉小朋友,你的兄弟姐妹做了好的事不是在抢你的风头,而是在给你风头,从而教育小朋友要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也告诉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规避孩童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
《小猪佩奇》中与国产动画套路节节不入的情节有很多。比如《捉迷藏》那集,乔治因为年幼无法很好的玩捉迷藏,父亲就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帮助,让游戏进行下去。放到国产动画里,估计就是佩奇发现乔治无法好好玩捉迷藏,然后闹脾气不玩了,之后父母教育。
反观国产动画,我们一直戏称国产动画都是低幼的,但是低幼动画也是有自己的学问的,也是需要很多专业知识把关的。很明显的是,我们的低幼动画做的其实并不好。
中国不仅仅是低幼动画创作乏力,而是整个文化市场出现了创作危机。
而这场危机,我们的创作者和吃瓜群众习惯性的甩锅给了某电,然后来一句,其实有很多好点子,只是因为某电,所以做不出来而已。
然而一个打脸的情况是,这几年我们的创作门槛是大幅降低了而非提高。
前些日子,我回顾了2005年的春晚小品《装修》,这部13年前的小品,里面的诸如“八十、八十”,“破相了”等等经典语句,直到现在还有人使用。有评论说,当年的小品贴近生活,现在的是什么乱七八糟。很多人回复,将锅给了背锅侠电电。但是我们看一下,《装修》三位演员,黄宏、巩汉林、林永健。这三位,哪位是草根啊?纵观经典春晚时期,那一时期的主创到演员,一大半都不是草根。再来看看被诟病的2015年开始的几届春晚,好玩的是2015年正好是春晚下放的时间。。。再来看看被诟病的抗日神剧。在抗日题材开放前,在沈阳军区电视艺术协助下拍了60年献礼的《亮剑》、为两岸立下汗马功劳的《血战台儿庄》。开放后,我们看到了《抗日奇侠》,以及《抗日奇侠第二部我是传奇》这些神剧。
冯小刚说,垃圾片多是因为垃圾观众。一开始我很气愤,想反驳,但很难反驳,因为我们无法解释《小时代》的火爆。《小时代》火爆不是某电搞出来的,是垃圾观众养出来的。冯小刚没说垃圾电影是因为垃圾审核,而是因为垃圾观众,一方面到出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观众的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记得当年写《大鱼海棠》的影评的时候,被骂的很惨。那个时候我就发现了,我们的大众的欣赏水平真的有待提高,《大鱼海棠》这种水平就满足了我们观众大部分的需求,这是很无奈的。
另一方面除了观众,我们的创作者也要反思。现在的中国创作界有股怪风气,东西不好就甩给某电。这是前面就提到的。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几年是突飞猛进的,从《爵迹》的暴死就能看出来。(好吧,有点对不起郭导),但是我们创作者反而出现了倒退。前面的小品电视剧也说了,我们国字辈的演员、编剧和导演能演绎出一部部让老百姓感觉到亲近的作品,反而我们现在的草根创作者们却和普通人走的越来越远。
回到《小猪佩奇》,这部作品的成功很简单,他只是了解了自己的观众,做出适合自己观众的作品。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现在的创作者反而有些失去了。
这里说一下“还靠谱”系列。以后影评就叫这个名了,意思很简单,尽量靠谱一些,但是比起专业来说欠缺一些,所以离完全靠谱差点,于是定名为“还靠谱”,只是还是有些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