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五年处于上升期的我,为什么要辞职考研?

万雅芬
录取院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服装设计
本科院系:中南民族大学 服装设计
初试总成绩 | 389分
政治 | 68分
英语 | 75分
专业理论 | 116分
专业设计 | 130分
大道至简,要争取也要舍得

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打工人,历时两年半的考研之旅对我来说不仅是一场考试,更像是一次身心的历练,是对过去20多年的自己的一次检视,找到过往自己的不足和未来想要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重拾学习的乐趣,将过去积累的碎片串联起来。
2014年我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大学四年自己太过于脆弱被许多不重要的事情分散了精力,专业基础并不牢固。但对于服装设计的热情从未熄灭,在工作之中逐步加深了自己对服装设计和行业的理解,于是在工作5年之后选择辞职考研。
清华美院是唯一的目标。
第一年考试遇上改革,专业课以4分之差宣告失败,失落惘然。第二年自我检讨,定高目标,初试手绘130分、史论116分、政治68分、英语75分,总分389分终于过线,查到分数的那一刻高兴的想要站在悬崖边上对着大海咆哮。最终以初试排名第二,总排名第三的成绩成功上岸。作为本科双非,且毕业多年的往届生,我的考研经验希望能给那些徘徊着的小伙伴一些信心。

首先是关于专业设计手绘。
手绘并不是我的强项,而是弱点,所以考研过程中,我几乎一大半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手绘上。我的手绘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着重在模仿,好处就是效果立竿见影给自己增加了信心,但也深深的埋下了隐患,人体练习和和对衣纹的理解不够导致在进一步提高的时候阻碍重重。第二阶段是突破瓶颈,旨在找到绘画的乐趣,跳脱出应试思维的禁锢。因此我暂停了一段时间,去看书,看大师的画作,看陈丹青的《局部》去找回美的初心和最本真的感受。让自己先忘却考试这件事情,从设计思维和绘画本身上去构思,遇到问题的时候再辅助人体和衣纹的练习,在实践中改进。

第三个阶段就是考前的三个月,重点是回到考试的状态和找到自己合适的应试方法。10月份我参加了梦清的国庆班,收获颇多。老师们会根据考试的特性和往年的真题进行分类讲解和模拟。并且每次模拟完将所有同学的试卷贴满墙壁的时候,优缺点一目了然。自己的画单看和放在画堆里看感觉是不太一样的,要让自己的画在众多画作中努力脱颖而出,应试有应试的特性。回到家之后的两个月时间,曾子悦学姐继续对我进行远程的指导,让我十分感激。

两年的手绘训练,让我打破了内心的自我禁锢,拔下手绘这跟心头刺,可以更自由的表达。我相信设立手绘课的初衷,应该不是为了让我们画的有多么的精致完美,而是用技法去表达思维。因此,不论是在考研还是职业生涯中,我们都要注重训练思维和技法两个部分,让“艺”和“术”齐头并进。重视服装设计本身,从造型、色彩、图案上训练自己的美感,加深对面料特性的了解,同时要积累技法以外的东西,人文历史、科学艺术等等都是我们的助推器。并且艺术设计是共通的,在一个领域感到疲倦的时候,可以换一个视野,去其他的设计领域和艺术领域去寻找美的体验。

然后是关于史论。由史知今,过往历史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库。

我的史论学习方法可能不是最有效的,只是给大家提供另一个角度。在学习史论的过程中,我始终秉持着兴趣第一的原则,精细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看了一遍。此外,在了解知识点的时候,我更侧重于时间线、时代背景、制度特色等内容。在看中工史的时候,我会去搜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时代背景以及影视资料。把自己带入到那个年代,融入其中去看待这个物品。在看外国美术史的时候,去查询地图,看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例如两河流域、西亚、伊斯兰、阿拉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西方艺术中最重要的基督文化究竟是怎么样的。在看现代设计史的时候会结合现代艺术流派、近代服装史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来看,从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的联动角度来学习。在吃饭的时候辅助各种综艺节目来加深理解,例如陈丹青的《局部》、马未都的《观复嘟嘟》和蒋勋的《中国美术史》以及《西方美术史》。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细节的点会触发自己的灵感。例如大洋洲原始风貌的简笔图案让我很着迷,就按照原始简笔画的风格设计了一组图案草图。地中海区域的白色彩绘陶器,根据文字描述我脑海里形成了一幅陶器的画面,将之画出来并延伸成系列的草图设计,再将之与原本文字描述的那些作品对比,真是截然不同。文字的妙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宜家创始人的创业出发点,联想到小时候的家具桌椅,儿时老家的房屋布局风格,由此画了几组儿时的插画草图。

设计史中20年代的海报宣传,联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以猫咪为题材设计海报构图、设计包包。欧洲和美国的设计发展过程,引起对中国未来设计的思考,我们有悠久的文化、有庞大的市场,天时地利人和,就等着我们这一代人去接续力量了。此外还有引申而来的各种八卦故事——原来唐代王室的争斗这么厉害的;亚历山大大帝放到现在,那也是无法比拟的时代偶像吧,帅气多金才华横溢!

以上都是以爱好者的角度去学习史论,当然也不能忘了这还是一场考试。从应试的角度,去逐章整理笔记,重点。先是手写了一份,后来再整理成电子版成书,十月份上完梦清的国庆班之后,再结合课上的笔记和梦清的资料,整理成自己最终的背诵版本。由于前期太过于沉迷于发散思维,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在背诵阶段的时间有些不足,最终史论我只背诵了两遍不到。如果时间更充足的话,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好些,所以我的史论分数最终比较中规中矩,并不出彩。但整个史论的学习过程让我受益良多,且快乐。

接下来关于是英语和政治。
英语和政治的学习,我并未采取应试的方法去大量刷题,而是提纲挈领的从整体上去对这两门学科有个理解。原因有三,一是时间有限,因为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上;二是因为我不希望自己仅仅为了考试而学,能够真的有所收获;三是底子还不错,且并没有期待在这两门课上得到很高的分数。英语我大概是在考前两个月开始,我报了一个40天的英语语法的网络课程,每天一个小时左右,并不是针对考研英语,而是从语言本身去解读语法和表达习惯,搞懂英语句式和句子的构成,这是我比较需要的,找回语感和熟悉英语表达习惯即可。英语真题我只选择性的做了两套,然后晚上睡前有时间的话就背半个小时单词。

政治我是在考前一个月开始,一周大概会有3~4天睡前躺在床上花一个小时看看肖秀荣的那本小小的知识点提要,对于近代史和毛概的脉络有个大致了解。这让我重新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回顾了一遍,真的是加深了民族认同感,看新闻的时候对现在国家的实事政策都能更明白了。在学习马哲的时候,收获就更多了,例如以前深深折磨过我们的矛盾原理,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是动态发展的等等,再次看到觉得深有感触,我们都知道的这些大道理,过着过着就容易忘了。

生活中容易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其实这些困惑用这些哲学理论来指导,通通都很明晰了。突然发现,这或许就是国家规定考研学子们必修政治的目的吧。考前半个月无疑是开始看肖四和肖八,背诵简答题。当然,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对于想要拿高分的同学,肯定就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准备啦。

今年公布分数线和复试之间隔得特别近,复试的准备过程也特别的匆忙。好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商业作品可以用,便只需专心准备一个创作系列。从公布分数后的半个月内火急火燎的做完了从企划到成衣到拍片的整个系列,没日没夜的熬了几天,终于赶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

在此过程中特别感谢梦清曾子悦学姐和曾玉军学长的指导,在发送作品集截止日期的当天凌晨,曾学长发现我的排版方向太过于童趣,表达不够清晰,作品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在被一番指正和鼓励之后,我通宵调整,突破自我极限般的把排版重新做了一遍,并且将作品集的内容调整为一个创作系列、一个毕业之初做的练习系列以及做主设时期较为成熟的商业系列。第二天笔试的内容及方式和初试类似,只要稳定发挥即可。由于时间匆忙,精力全放在了作品集的制作上,根本来不及准备第三天的面试。

多亏了梦清的老师提前一天给我们安排了线上的模拟面试,不仅让我熟悉了面试的流程,更在自我介绍和提问环节的回答上指出了我的不足,并给出了贴心的指导。在结束第二天下午的笔试之后,当晚我花了4个小时写完了第三天面试的发言稿。第三天的面试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三个,清早起床将发言稿练习了几遍并背诵下来。本来还一直担心自己会记不住卡壳,没想到正式到我的时候并不怎么紧张,老师们都挺和蔼,自我介绍和提问环节都挺顺利,并没有卡壳或掉链子,以至于时间未到老师们的问题就问完了,我还一度怀疑难道是老师们对我不感兴趣?实事证明我想多了,面试分数还不错。

复试的过程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考验,专业能力、表达能力、抗压能力都需具备,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对身心都是一种考验。那几天的奋斗瞬间至今仍历历在目,被我视为此生最努力的瞬间,刷新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总体来说,就是保持积极乐观,坚持到最后一刻,非常感谢我的朋友们以及梦清给到我的帮助!至此我的整个考研旅程告一段落,喜上眉梢!


考研是一道选择题。我们的教育经常鼓励我们去争取、去努力,但很少告诉我们在争取的过程中要学会舍弃一些东西。我在事业最好的上升阶段选择暂停,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追求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花掉了所有积蓄,看到身边的朋友在事业和经济上都逐步稳定下来,我也时常会问自己,值得吗?或许没有答案,选择了一条路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路,自己选的,就认了,人生很难有既要、又要、还要。

考研是一场自我修炼。备考过程中的煎熬是茹人饮水,冷暖自知。第一年的我散漫中带着无知,心态到是挺好,但行动力不足,四分之差的失利让我深深的反省了自己。第二年的我一度内卷严重,每次看到别人的经验贴一天学习12个小时,反观自己每天学习最多也就是6个小时左右,就会对去年自己的懒散产生深深的悔恨,强迫自己跟人家一样努力,实际根本做不到,然后产生强烈的焦虑感,结果就是心态崩了,身体垮了。后来慢慢的调整自己,慢慢接纳自己,寻找自己的学习方式。努力程度不是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每个人的习惯和优点不一样,自然学习的方式也不一样。

我适合短时间的沉浸式学习,适合兴趣驱动式的理解和发散,每天六个小时对我来说就是适合的,我身体的承受能力就是六个小时,过犹不及。当然自律也同样重要,不能为自己的懒散找借口。学习需要沉淀,没有捷径,没有速成,端正自己的心态踏实去做就好,不要跟别人比,跟过去的自己比,细水长流,日久见成果!就像初试的考题——大道至简,道理很简单,踏实去做比较难。

感谢这段两年半的旅程,让曾经脆弱的我变得有那么一丝丝的坚强。考试是驱使我们学习的动因之一,但不要只为了应试而学习。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作为唯一的掌舵人,要知道这艘船的性能来定制适合它的驾驶方法,搞清楚它想要去到哪里来为它定制专属的航线,剩下的就是朝着那个方向坚持和努力。考研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目的,即将来临的30岁,重新出发,在最美好的年华。

很多即将应届毕业的同学
在毕业的时候特别爱问
我是先工作还是先考研?
究竟要不要考研?
雅芬给了我们一个鲜活的职场人士的可能回答
工作之后再深造
百战归来再读书
社会发展到今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规划
没有统一答案
你大可不必跟风和焦虑
有些花儿是在春天绽放
有些花儿是在寒风中才开始展露头角
未来的社会
学习和工作是不断交替进行的
学习 工作 实践 学习 工作 实践 ...
我们每个人
无法仅仅凭本科阶段积累的知识
来支撑长达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挑战
终生学习将成为常态
再一次祝贺雅芬
祝愿她在清华园绽放出自己特有的芬芳
清芬挺秀
为华夏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