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分钟哲学课

2023-05-22 22:38 作者:Osiris-_-  | 我要投稿

主义主义基本内容

四种基本预设

①关于场域的基本预设

感知认知范围,是本体的框架,有四种类型

②关于本体的基本预设

真实的,硬的,一直在哪里的,存在,有四种情况,本体与场域构成本体论。

③关于现象的基本预设

本体场域的投射,人的感受,当主体存在时才有现象可言(人),与本体论共同讨论即触发生存论,有四种现象来源。

④关于目的的基本预设

世界的目的,为什么?why?他们为什么要放在那里?目的?有四种目的来源。

四种运动模式

秩序(1)

也可以叫逻辑,僵死的,它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应用它自身,它自身不断得作为它自己存在,存在为了存在,盲目扩张,自我循环。

冲突(2)

秩序的失败,秩序本身对系统是一种有序化的无限扩张,但这本身也就预设了什么是更有序的,什么是无序的,而这个更有序的(超秩序)又反过来规定什么是有序的,什么是无序的,最终秩序必然导向的一个逻辑就是由一个外部的来规定内部的哪些是无序,哪些是有序,无限后退,这就是冲突。所以,秩序运动必然导向失败,这种有序化的过程必然失败,冲突是一种这个世界运行的必然机制。冲突代表的是同一性的不可能,看似同一性的事物从来都是从外部来把握的,好比一个苹果,就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才能知道这是一个苹果,同一性从一开始就是分裂的。人的自我意识的生产就是因为秩序没法整合我们的神经系统,如果神经系统有一套很好的指令可以完成所有的反应时,我们就不需要意识了,之所以我们有自我意识,就是秩序企图把我们的生存行为变得有序化这种尝试是失败的。所以冲突又是自由。

中心(3)

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去中心化:人的自我的失焦,把自我让到宇宙,民族,人类等上面。这个中心,也就是人的自我是极其沉重的,没有落脚点的,没有任何东西做支撑,平白无故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人为了逃避这种焦虑(存在主义危机),会去找一些落脚点,去中心化,比如热衷某项体育运动,谈恋爱等。

虚无(4)

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可以有,代表某种希望,又代表某种绝对不可能,绝对沮丧,不可言说,前语言的,沉默。

四种运动模式嵌入什么样的预设便构成了什么样的主义。

实在论(64种)

场域:秩序(1)

场域由秩序所开辟,世界中充满了一种潜在的规则,无论什么东西冒出来,都要服从某种秩序,我们要追求探索某种秩序。

代表人物:被世俗所曲解的“柏拉图”,虚假的理性主义。

形而上学

场域:冲突(2)

存在与存在的背景之间有一个矛盾,有一个矛盾的存在,和一种不得以迸发的存在,而不是实在论“本来就在哪里”,探索这些冲突,不得以的学问就是形而上学。“我是谁”就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已经预设了我不仅仅是自我,“我是我”就是实在论,一种自我是自我,重复循环,一个规律在被循环。前者可以更加追溯“为什么会有我”为什么我这个中心会涌现出来,而不是没有这个中心,为什么我会问这种问题,一种不得以的,一种冲突,矛盾的存在,不是空间的东西,本体,物质才会被涌现出来。

观念论(唯心主义)

场域:中心(3)

第一人称的游戏。如果说实在论者把这个世界看成一个服务器,这个服务器里面就是代码在空转。形而上学家认为这个服务器里面不仅仅有代码在空转,还有操作台和它操作的对象的两分,的一个冲突。观念论者会进一步认为这个服务器里面有用户,所有的事物都围绕着这个玩家视角构建的。场域的中心化,而并非中心产生的场域。后者是教科书体系的错误解读,恰恰是一种庸俗的实在论。观念论就是通过我的内在的反思的方式去探索这个场域。

第一个观念论者:笛卡尔

最著名的观念论者: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早期马克思

唯物主义(实践姿态)

场域:虚无(4)

唯物主义并不是相信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这种狗屁不通的东西。唯物主义相信场域不存在,唯物主义不相信存在一个作为整体的一个世界,然后有东西在那个空间生成,它并不需要这个场域做背景,场域是由本体本体性来产生的,借用马克思的话“从劳动中生成出来的”。不存在某种框架和背景。否定性姿态不能被驯服。









一分钟哲学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