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英国汉普顿轰炸机,苏军感叹这都是什么破烂玩意儿?

汉普顿轰炸机是英国在上世纪30年代研制的双发中型轰炸机,在二战前中期使用,是一款性能平平的空中武器,并不太适合于二战的战场,这导致它过早的退役,没能坚持到二战结束。

在30年代初,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轰炸机的性能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海军一样,当时的空军发展也受到“条约”限制,与海军用吨位限制不同,空军用发动机功率来限制,更弱的发动机意味着更低的载弹量和航程。
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英国希望研发一种双引擎日间轰炸机,样机在1936年问世,被称为HP.52,当年完成飞行测试后就得到了订单,因为其时代背景的限制,飞机当然在动力上有点“先天不足”。

在样机阶段,飞机采用一款劳斯莱斯水冷发动机,笨重且动力不足,根据设计师的计算,如果采用新的发动机,飞机将“突破设计极限”,达到370千米的时速,在30年代前中期算是不错的数据。
其实各国都不太满意条约的束缚,毕竟我已经有了技术,条约却限制了我飞翔的翅膀,这怎么能忍?况且当时空军不同于海军,比如一架飞机飞临某国边境,与一条战列舰行驶到某国边境,这完全是两个概念,战舰显然更具威慑,因此空军条约很快就被各国打破。

新环境给了汉普顿轰炸机一个机会,预计在样机上采用Mercury VI发动机,未来量产型采用飞马XVIII风冷发动机。
抛开这些条约上的“恩恩怨怨”,飞机确实在1936~1938年期间完成了3种原型机,每架飞机都较之前有所改进,在1938年下半年敲定了量产计划,英国多家公司获得分包合同,加拿大和瑞典也非常感兴趣。

飞机采用中单翼双发布局,主机体显得瘦瘦高高的,因此获得了“飞行手提箱”的绰号,机鼻处的透明座舱内是领航员,在他的背后是弹舱,后上方则是驾驶位,也就是飞行员坐在弹舱的上方,因为位置很高,所以驾驶视野非常宽阔,并且座舱盖可以像战斗机一样向后推,紧急时刻方便驾驶员跳伞。
机背后方有一座炮塔,机腹后方还有另一座炮塔,它们都安装双联装的.303维克斯机枪,因为机枪口径和射击角度等方面的原因,它们被认为火力不足。

在肥胖的机身后部是细长的尾梁,尾端是水平尾翼和双垂尾,这种机身过渡显得有点不太协调。
汉普顿中型轰炸机机长16.33米,高4.55米,翼展21.08米,机翼面积60.75米,空重5343千克,最大起飞重量9525千克,最大飞行速度426千米每小时,巡航速度349千米每小时,实用升限6920米,最大负荷作战半径1400千米;机内弹舱可以携带约1800千克的炸弹,它们可以是2枚906千克航弹,或者8枚226千克航弹。

在二战中,英国最早将汉普顿轰炸机用于白天轰炸,但很快发现这些轰炸机不仅效率不能让人满意,而且自卫火力太弱,在德军战斗机的打击下生存能力堪忧,之后转为夜间轰炸或者散发传单之类的,至少它们在1940年干得还不错。

除了夜间轰炸,汉普顿轰炸机还执行护航、反潜任务,尤其是针对北方航线。但是这些轰炸机对这个任务并不能很好地胜任,加上一些人为因素,船队受到了许多损失,以至于很长时间都不敢再出动。1943年,英军两个中队撤离科拉半岛,它们将飞机交给苏军继续使用,然而对于苏军对这款飞机的评价很糟糕,曾有人评价“英国人总是很高把垃圾援助给苏联”,加上缺少零部件,苏军当年年底就弃用了它们,英国皇家空军轰炸部队则在1942年就将其退役,转交给其他单位使用,可见这款飞机在当时确实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