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在25岁——关于诗歌,芦苇以及未来

2023-08-27 20:42 作者:壕沟壕沟  | 我要投稿

24岁的我是什么样的呢?我第一次想象这个问题,是12岁的时候。那时候我抱着刚出生的弟弟,想象着他12岁的样子,进而联想到我24岁的样子。 24岁啊,听着就该是个潇洒快活的数字。自由,成熟,幸福……我家一切美好的想象都寄托给了光阴之外的那个自己,认定快乐总是人生的必然,美好与幸福是上帝的应许之物。 转眼已过去13年,岁月逝,忽若飞,直到25岁生日时,才恍然察觉24已抛在身后。站在25岁回头看去,现实与想象之间着实相差甚远。 回想过去一年,值得记录的妙人趣事实在不多。在每天枯燥的工作之余,只有读过的一些书和诗歌,算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亮光。 第一次有意识的读诗是在去年清明节。放假等待下班,神游物外的下午,脑海中忽然想到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句。我想象着雨,想象着花,想象着沈默听雨的老人,想象着吆喝卖花的女孩,一种久违的美与宁静,让我近乎眼眶湿润。这时我才意识到,毕业后的几年,重复的工作已消磨了我对周遭人物流变、自然更替的大部分感知。我无法构建起,上班途中经过的一片叶,一棵树的形状。我不知道哪里有花,不知道上一场雨下在什么时候,除去日期,我甚至无法确定当前处于哪个季节。想得更深些,对环境感知的缺失,造就了自我的缺失,有时候我也分不清血肉与机械的区别。 所以我开始看一些书,读一些诗,让自己暂时摆脱现实的桎梏,去感受其他灵魂的或悲或喜,且忧且怨生命体验,去感觉自己鲜活的心脏。 过去一年零散的阅读主要集中在上古诗经、汉乐府,中古五言杂言诗,部分骈文赋文,相应两汉到南北朝的历史,此外还粗读了一遍罗马和基督教史,以及其他一些散文杂文集。 但实话说,碎片化的阅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并不多,以下为一些读后体验记录:诗经的作品质朴天然,无郁于体裁、规则乃至绝大多数的后世世俗道德观念,情感生发有类于“阳春长成”,当为诗歌美学之最。诗经类目颇多,目前读过且最爱的有《采薇》、《七月》两篇。乐府诗的作品大多数在情感表达上有类于诗经,这可能与其由政府采风于民间有关,但其格韵上较为严格,是后世五言诗的源流。《十五从军征》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有《采薇》之悲;而《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至末句“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无论是句式场景承转还是温暖的情感表现,都让我联想到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及至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来自文人集团的诗作相较于前代乐府诗也多有诘屈聱牙之感,所以读的不多,其中独爱曹丕的杂言诗《大墙上蒿行》。南北朝五言诗的流派与个人风格之别已相当明显,其中谢眺,谢灵运清丽脱俗,前代未有,梁武帝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真是恶俗且恰当。庾信工于用典,赋文写得深情,《哀江南赋》《枯树赋》越读越觉体会世事流变,人间无常之悲哀;但庾信的诗,写得却很是克制,“深红莲子艳,细锦凤凰花”一句,总让我感觉到一种鲜艳的悲哀,汹涌的情感因表达的节制反而震撼人心。历代众多诗人中,我尤爱庾信和杜甫。 诗歌写完,该写芦苇了。芦苇源自中学时期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芦苇,亦即思想,谨以此篇记录当下的思想状态。 25岁,孑然一身,作为一个内向喜静不喜动的人,我其实并不讨厌独处,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时候,我是在享受独处。可是喜欢独处并不意味着喜欢孤独。在多少个下班后孤坐床头看书的夜里,想要拿起手机找些热闹时,却无一人可以聊以介怀。许多少年忧忿无意诉诸于父母长辈,而昔日玩闹的好友,也已开始成家而不便于搅扰。始知人生之路,难免由热闹归于寂静,快乐可以共享,痛苦却永远无法让他人感同身受。正如《陶庵梦忆序》中所言:“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于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小学时在清晨上学的路上,面对着东方地平线上刚刚升起的,巨大的鲜红的太阳,我第一次感受到震撼的情绪。情绪激荡间,不免畅想,太阳是什么呢?路边看到一只野鸡,又不免去想鸡是什么呢?进而又奇妙地想到,我是什么呢?我为什么不是鸡,不是太阳呢?这些永恒的问题,在一个孩子的脑海里翻腾,至今我仍然没法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但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主动想要去认识这个世界,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存在,是我精神上的诞生之日。 等到后来,上了更多的学,逐渐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对于自我的探寻,却遗憾地未能深入。我学习不甚努力,成绩倒还能令关心我的人满意,成长过程少有烦恼,就像一只无知无畏的井底蛤蟆,既然坐井观天,又岂怀杞人之忧?等到后来经历一些家庭和工作上的捶打,才开始有了一些思考。刚毕业时总喜欢追问自己有关意义的问题,企图找到一个目标安放自己的迷茫不安。后来也逐渐意识到,世事驱赶你我如马牛,或行或停皆不由己,又何必要有意义呢,被打了,往前走就是。 近几年来,亲戚或者朋友都有意推荐相亲,被我婉拒过几次后,也都不再提了。一个多月前曾与朋友谈及此事,我说世上能找到个心意相通的朋友已是难得,若想找个心意相通的伴侣,更是难如登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于他人而言难以真正理解的个体,我不想因为年龄到了就勉强自己草率地和另一位不甚了解的女性结婚生子,这对双方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与此同时,对象我这样性格的人来说,去主动亲近陌生人实在是件难事。另一方面,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情感上的瘸子,对于建立以及维持一段牢固的情感关系,实在是有太多不安。 与之相似的是,我对未来也常怀有一种飘渺不定的不安之感,以至于我常常会刻意地不去具体想象将来的生活。我总感觉,十年后我也还是大概率缩在某个角落自己写小作文给自己看(悲)。接下来的短期目标,是争取换一份更喜欢的工作,长期点的,是多攒点钱早点退休,还有就是,锻炼身体,好好活着。 还是以一句诗结尾吧: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写于2023年8月23日 修改于2023年8月27日

写在25岁——关于诗歌,芦苇以及未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