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笔记 | Outliers 细节赏析
🌊想在一本讲成功的书里同时收获趣味和感动,已属难得。如果还希望原著的语言别太难,使更多的人能够流畅阅读,一气呵成。符合条件的作家不太多,Malcolm Gladwell名列其中。
我谈他的作品Outliers《异类》的第1⃣️期中,从整体的角度介绍了作者背景,作品风格特长,补充TED和Podcast资源。第2⃣️期,我带你聚焦本书第5章,我最推荐的一章,具体展开赏析Gladwell擅长的写作手法。

🌊归功于作者对数学、心理学、历史跨领域的涉猎,他的感性描写与理性逻辑都不同寻常,本章The Three Lessons of Joe Folm集中体现了他的特长。整个故事的逻辑在全书前面篇章已有铺垫,讲述了几代人的奋斗如何对后代的成功产生影响。
🗝Gladwell以小见大,他善于开篇描写一个氛围感十足的场景:特定季节,一栋位于特殊地理位置的楼,某个人物的戏剧化出场。场景描写技法纯熟,贯穿始终。举例来说:用地毯上艺术感的做旧磨边,卷宗的皮封面和墙上的油画勾勒律所的室内。
🗝采用倒叙来讲述几辈的创业故事,Gladwell的文笔像电影镜头那样是具有景别的:尚为无名之辈时,集市上灵感忽现,作为街头小贩时用倒置的箱子当桌子吃便当,找到愿为之付出辛苦的未来方向时想要起舞的雀跃。作者用节奏感分明的语言,直击人心的心理描写塑造出的丰富细节,感动到我了。
🗝得益于他去《纽约客》之前在《华盛顿邮报》的撰稿经历,Gladwell也擅长现象评析。所有的故事和细节,编织成线索,指向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犹太裔的律师医生的上一辈常是服装配饰行业的创业者,上一代的职业看似无关甚至是短板,但是那种对所选择的事业的热爱和真心付出,成长环境中的强烈意义感,成为了后代成功的根系。读者不必百分之百赞同作者每一个结论,但他建构的细节足以让读者借助作者的视角自己去推理,这已然足够。

🌊常有人问我,读原著有什么意义?读原著,使我们能够主动思考,不根据碎片信息断章取义,而是将一本书,一位作家的多本书,一个主题的多本书,作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能把握隐藏在细节里的精妙,收获那些由读者和作者的文字亲自对话而来的深刻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