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曾有无数个机会,足可挽救大明,可惜他都没把握住!
明朝的灭亡,历来是无数人感慨的一件事,但有生有灭是历史规律,除了外来压力,内部虚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晚明给人的印象,是崇祯帝“非亡国之君,而有亡国之命”,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咎由自取。首先,明朝的主旋律一直是内斗优先,只要有空暇就一定不能忘记这根筋。从朱元璋开国屠戮功臣开始,到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皇帝为了集权,建立东西厂和锦衣卫制度,处处设置耳目,大臣战战兢兢。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宦官专权,大臣稍有不慎,就接受“廷杖”:脱了裤子打屁股。
尽管从科举制度走上来的不乏能臣,但基本上没有摆脱“狡兔死良狗烹”的历史铁律。不用说前期的蓝玉案,即便到了帝国末期,崇祯帝也享受着权力的快乐,大臣们看着周围一个个不明时势的“傻瓜”掉脑袋,个个都成了官精,说白了就是装作没事人一样,因为谁都知道说错一句,做错一事,脑袋搬家、遗臭万年是分分钟的事。
这其中当然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袁崇焕,不管怎么说,袁崇明可是按照大明法律堂堂正正凌迟处死的,百姓那也是无不喊万岁的,可这件事却是东北的满清努尔哈赤最希望看到的,没想到自己只是施了一个小小的反间计,就让崇祯亲手把心腹大患给除掉了。

编辑
袁崇焕死后,东北的防务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当然,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大明派兵援朝,使大明财政顿时紧张,老百姓负担逐年增加,再加上全球气候“小冰期”,四时不正,河南、陕西等地出现空前的灾荒,终于酿成了高迎祥和李自成的起义。
开始时大明还占据绝对主动的,不仅有袁崇焕,还有卢象昇,孙承宗,李定国,孙传庭,熊廷弼等名将,可以说个个都可以独当一面。特别是孙传庭曾对农民军造成重大打击,可是每次都是这边还没办干净呢,崇祯觉得有必要宣示一下自己的存在了,于是展示“驭臣之道”,派人监督,一边封赏,一边弹压,搞得将领很狼狈,错失时机,义军成了气候,成了不可剿灭之势。
可见,聪明的崇祯帝真是帮了满清帮闯王,如果他没有撑到最后时刻眼见无可挽回,肯定暗中很得意自己有权谋之术呢。
这不,陕西和河南还没搞清楚,那边努尔哈赤又打进来了,崇祯连忙调孙传庭回援救驾,还是老路子,边用边疑,清军撤退后,索性将孙传庭关进了牢房。这种事在大明已经司空见惯了,想必那些干事的能臣猛将们已经置之度外了。

编辑
大家都知道,大明掉进了无可挽回的漩涡,这就好比一个大病的人,刚刚有转机,又剧烈运动,这不是怕自己作不死吗?
在抵抗努尔哈赤的战役中,名将卢象昇功不可没,可就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具的臣子,不受崇祯信任,最终死在战场,证明了自己的心肠。
眼看着农民起义越来越旺,袁崇焕死了,卢象昇死了,崇祯想起关在大牢里的孙传庭了,看来孙传庭就是这命,不是死在皇帝手里,就是死在农民军手里。他忘记了自己被冤枉关押的屈辱,重新走上战场,可此时的闯王已经不是当初的流寇了,如果不是皇帝猜忌和掣肘,也许就不会有这种局面了。而民心也已经发生了翻转,此时的孙传庭就像行走在蚂蚁群中的蚂蚱,他希望先在潼关立足,再伺机东进。不怕自己亡的早的朝廷,却一再催促他出关,好吧,出关就是死,不出就是抗命,只能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了,果然出潼关不久,就战斗而死。

编辑
而闻此消息的崇祯,竟然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以为一定是装的,在崇祯眼里,袁崇焕是装的,卢象昇是装的,孙传庭也是装的,仿佛天下人都亏他欠他的。不过,这对于孙传庭来说,可能是个最好的归宿。
我们假设孙传庭逐渐控制了农民起义,大明有了希望,崇祯一定会找个什么碴子展示一下自己的高超手段,这是他们大明的祖传。可真是这种无比高超的权术,使大明失去了信任,谁都不傻,平时没事打大臣屁股玩,危险来临时或许许多人就会想,怎么李自成和努尔哈赤还不来呢?虽然大家表面上一脸正气,但危机面前,无人敢言,无人愿言。
很多时候,崇祯真想有人和他唱和一下,比如李自成打进北京之前,崇祯曾有南迁之意,或许这是大明延续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满朝文武大家一句话不说,崇祯知道,这话自己肯定不能说,因为那样自己就成了康王赵构,他希望有人提一句,他就“众意难违”,假装反对,半推半就,事就成了,可是朝堂之上竟然陷入可怕的沉默,为什么没人说话?不敢,谁说的后果,就是将来找你算账,把迁都的罪过定在你头上,反正皇帝肯定不认账。
大明呀大明,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