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星海的巨鲨-同盟军标准战舰4
因为受困军费的不足,同盟军标准战舰的基本设计理念就是易于大量生产,为此全舰采用了模块化,不仅可以缩短建造工期,修护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通过追加和更换任务模块完成对应的作战任务,做到一舰多用。在完成作战任务后还能拆除任务模块变回普通的标准战舰。除此之外,同盟军还根据作战需要基于标准战舰设计建造了特殊用途的舰艇,下面就简单介绍这些战舰。
788年D型战舰
这是一型彻底强化防御的标准战舰改型,通过强化舰体装甲和换装埃阿斯级的护盾系统,使得该型战舰防御力大幅增加,同时将半开放式机库改为内藏式,消除了一大隐患。但是因为重量的增加导致机动性有所降低。因此很多同盟军指挥官不喜欢该型战舰,认为他们拖慢了舰队的整体速度,但是在防御作战时,这些战舰就能展现它们的价值,作为盾牌吸引帝国军的火力以掩护其他战舰火力输出。在私底下和非正式文件里,这型战舰又被成为无畏舰(Dreadnaught)或是重型战舰(heavy type)


788年E型战舰
这是一型战时简化型标准战舰,因为换装了降低功率的反应堆,以及巡洋舰用的探测器阵列,所以工期和成本大幅降低,根据计算,2艘的标准战舰的资源和时间可以建造3艘E型战舰,所以当军费不足或是战损无法及时补充时,同盟军就会建造该型战舰。并在条件改善时通过更换模块升级为普通的标准战舰。在同盟后期,军力严重不足的同盟军就是依靠大量的E型战舰勉强和帝国军抗衡。

788年G型战舰
这是一型强调近距离炮击战的标准战舰改型,在舰首下端安装了埃阿斯级大型轨道炮,并在正面舰体处加装了6门轨道炮,使得近距离炮击战能力大幅提供,同时增强了舰体各处的装甲以应对近距离混战。


775年H型战舰
在新一代标准战舰逐渐成为舰队主力战舰时,同盟军所采用的分舰队旗舰还是老旧的腾格里级分舰队旗舰,在性能上已经弱后了。因此同盟军便在标准战舰的基础上设计建造了一型专用的指挥舰,作为分舰队和独立舰队旗舰使用。该型战舰比普通的标准战舰长了6米,达到了630米,在外观上也有着与别的战舰不同的特征,比如舰首的半球形装置,里面安装的是球形大型超光速通讯天线,用于增强舰队指挥能力。H型战舰可以指挥2000-3000艘战舰进行作战。在同盟军的战舰中,采用内藏天线设计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考虑到该天线是设置在舰首,会采用内藏式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同时舰桥也参考了休伯利安级,采用了外露式设计,虽然存在被直接命中的危险,但在当时能有效抗干扰的数据链通信系统还未研究成功的情况下,这是有效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的手段。当然为了防止意外,在舰桥前部安装了护盾发生器以保护舰桥。

安装了舰队指挥系统后,该型舰的重量大大增加,同时也占用了过多的能源供给,这就导致了在武装方面不得不作为妥协,首先主炮被换成了18厘米中子光束炮,其次舷炮数量也少于标准战舰,对此担任突击敌阵任务的分舰队常常发出不满的声音。而为了配平过重的舰体前面,在推进器上还增加了配重,使得航速有所降低。

尽管有着火力不足的缺点,同盟军还是建造了5000艘左右的H型战舰,在新型的H2型战舰问世后,H型就陆陆续续的接受改装,升级成H2型,或是退居二线,成为星域警备舰队的旗舰。这其中,就有一艘名为马尔杜克的H型战舰。
马尔杜克原是第1舰队第14分舰队的旗舰,后来成为巴拉特星域警备舰队的旗舰,以海尼森第6轨道宇宙港为母港,负责巴拉特星系及周边宙域的治安巡逻任务。在此期间,马尔杜克接受了改装,舰桥内部换成了H2型式样。在第8次伊谢尔伦攻防战中,山卓·雅拉肯少将率领2200艘警备舰队战舰加入杨威利的增援舰队行列,并在攻防战后期完成了杨威利赋予的任务,在战役的最后阶段,雅拉肯和阮文绍无视了杨威利的命令追击败退的缪拉舰队,中了罗严塔尔舰队的埋伏,舰体中部中弹断裂成两截,前截失控撞上己方巡洋舰,雅拉肯少将阵亡。






785年H2型战舰
785年,H2型战舰进入同盟军舰队服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埃阿斯级大型舰队旗舰的技术反馈,该型舰在尺寸上已经做到了和普通的标准战舰一致,因此很难在外观上区分H2型和标准战舰的区别。

H2型战舰虽然在指挥战舰数量上限依旧是2000-3000艘,但是得益于小型化的舰队指挥控制系统,耗能大大降低,使得该型舰可以装备与标准战舰相同的武装,在火力方面明显强于旧式的H型战舰。
H2型战舰服役后就迅速取代了H型的地位,除了新造舰外,大量的H型也接受改装,升级成H2型,虽然主要是在同盟军常备舰队里服役,但还是有一小部分被配属到了地方舰队,而一些富裕的地方政府,也会购买H2型作为星系警备舰队旗舰使用。

H2型战舰最有名的就是传奇战舰尤利西斯了,以后会详细介绍这艘战舰。
788年L型战舰
专用的高速战舰因为造价昂贵,以及生产周期漫长而数量稀少,所以同盟军设计建造了L型战舰作为高速战舰的补充。这是一型强调机动性的战舰,通过拆除和削减一部分装甲,以换取高速高机动力。在舰队战中作为机动兵力,和驱逐舰一起快速填补战线,或是和高速战舰一起追击溃逃的敌军。因此也被前线舰队称为快速战舰。
788年M型战舰
这是一型强调远距离对舰对要塞战斗的战舰,在舰体各处都安装了多功能导弹发射器,一次齐射即可发射40枚大型激光聚变导弹。并且将舰载机机库改装成了弹药库以增加载弹量。该型舰也被称为武库舰。

788年R型战舰
这是一型电子侦察舰,负责在战前对敌舰队进行侦察及情报收集行动。该型舰用装载了和腾格里级分舰队旗舰相同规格的探测器舱段替换舰首武器舱段,同时在舰体各处也安装了各类传感器及探测器,在舰体内部也安装了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足以应对收集到的庞大信息。舰艇搭载的9架侦察型斯巴达尼恩也能有效拓展R型战舰的侦察范围。与强大的情报收集能力相比,本舰的武装只能用贫弱来形容,只有8座多功能导弹发射器和12座激光近防炮。但是R型战舰也不是为了战斗而设计的,所以遇到敌人逃命才是最重要的。
舰尾的动力舱段被替换为了休伯利安级的动力系统,在提供充足的能源时也使R型战舰拥有惊人的航速,毕竟遇到危险时只能依靠高速摆脱敌人了。
除了宇宙舰队外,同盟军情报部也拥有一些R型战舰以执行秘密任务,这些战舰都安装了足以摧毁整艘战舰的炸药,当无法逃离帝国军的追击时必须选择自爆,而这个秘密只有舰长和少数高级军官才知道。
788年U型战舰
常年的征战使得同盟的人力资源几近枯竭,为了弥补这个困境,同盟军计划开发自动化战舰,虽然该型战舰被俗称为无人战舰,但实际上如果完全无人操控的话连自动长距离航行都做不到,因此在作战时还是需要一小部分的舰员在舰上操控,不过在执行诸如闭塞港口等特殊自杀性任务时,这些自动化战舰就能体现出价值了,无需考虑舰员的伤亡,只需简单的指令就能控制战舰撞向要塞港口以封锁帝国军舰队的出入能力。


到人力资源更加窘迫的伊谢尔伦共和政府革命军时期,在关系到两军命运的希瓦星域会战中,尤里安大胆的将1000艘左右的舰艇改装成了无人舰,执行欺敌任务,并在黑色枪骑兵舰队突破时引爆了这些战舰,给了帝国军伤亡的同时还造成不小的混乱,使革命军得以重整阵型。随后的作战中,2艘U型战舰以自己的牺牲掩护登陆舰伊斯特利亚突袭,成功将尤里安一行人送上了伯伦希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