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是什么让航天人心甘情愿默默奉献?揭秘“中国奇迹”背后的航天故事

2020-10-16 21:29 作者:CNSA中国航天文化  | 我要投稿

       回溯华夏的历史,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遨游太空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遨游太空,中国人终于圆了千载的飞天梦。

       从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到完成太空行走;从把“玉兔号”送上月球,到追梦火星的“天问一号”踏上漫漫征程,中国人在追梦太空的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奇迹。

是怎样的精神支撑让中国人坚持不懈

最终实现太空梦

在实现太空梦的过程中

又有怎样动人的故事?

      CCTV-10《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付丽莎,精彩讲述《中国航天精神》。

2003年11月

党中央首次将载人航天精神

总结为“四个特别”


特别能吃苦

1998年1月5日

我国第一个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

14名预备航天员从此开始

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

为了“飞天”,我们航天员需要

克服身体与意志的双重磨炼

58门课、3000多个学时的理论课程

在时速100公里旋转的离心机里

经受8个G压力的“超重耐力训练”

每分每秒都是煎熬

中国航天人的“吃苦”

不仅指经受物质条件的艰苦

还包括克服身体的辛苦、战胜意志的困苦

中国人来到太空的背后

是一个国家数十年的付出与坚持

更是一个民族跨越千年的

苦尽甘来、厚积薄发


特别能战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

1992年出任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面对“人才关”、“技术关”两大难关

中国航天人拼命努力

“人员三班倒,人停机不停”

14年后,戚发轫来到

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飞船着陆场

和神舟一号落点合影,他说

“‘神一’是从无到有,

风险很大,成功了,很不容易”

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

意味着中国航天用短短七年

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走过的路


特别能攻关

一首《青玉案•复飞》

道尽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第三次成功发射前的艰辛、挫折与泪水

它的作者是长五总师

北航1985级校友李东

“胖五”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昵称

因其体型巨大而得名

它采用的新技术比例高达95%

而国际惯例是不能超过30%

探月、火星探测、载人空间站都要从它起步

2017年7月,“长五”第二次发射失利

“一切归零”,卧薪尝胆

航天之路遍布荆棘与泪水

航天人的梦想与信念

却一直坚定如初


特别能奉

航天人从不放弃、从未退缩

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先来看一条“通天路”

全长271公里

6300名铁道兵建设500多天

铺设了一条运输我国第一枚导弹、

第一颗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

第一艘神舟飞船的铁路,又名“通天路”

到今天,上面的“点号兵”

仍然在采用人工徒手作业

年复一年的付出、牺牲和奉献

一次次托举起火箭升空、神舟飞天

2008年,“神七”实现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振奋人心的时刻也是“惊魂10分钟”

面对飞船突发警报(后证实为误报)

三位航天员决定继续执行任务

坚持让由上百位中国科技人员

一针一线绣成的五星红旗

在太空高高飘扬

是什么支撑航天员“魔鬼训练”?

是什么鼓舞科研人员鏖战攻关?

又是什么让航天人心甘情愿默默奉献?

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爱国主义

这是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

也是一切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新时代的我们

如何将接力棒传递

传承“载人航天”精神呢?

付老师讲述了一位北航学子的故事

“2013年神十上天的时候,我上高二

那堂‘太空授课’是我最美好的一帧记忆,

‘太空教师’王亚平是我追梦路上向往的光”

像王楠这样的年轻学子还有很多

他们在航天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长大

也愿意把自己的未来交付给伟大的航天梦想

这就是“传承”的意义所在

载人航天精神

不仅是航天梦,更是报国情

身为新一代接棒人

青年学子应把学习的具体目标

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

并为之而奋斗!


是什么让航天人心甘情愿默默奉献?揭秘“中国奇迹”背后的航天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