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替身了?“欧标”笔探究

你可能不认识三菱的UM-151:

但是你绝对认识这个,这个叫“欧标”的玩意:

欧标笔,全名“欧洲标准中性笔”,是一种热销于国内而不知是否畅销于世界的奇特中性笔款式。
我在之前的三菱UM-151的评测中就提到了:
随便找一家文具店,你都能找到长相类似、售价亲民的“欧标”笔。我甚至可以说,151的这个造型就是很多人对于“中性笔”的定义,说到“中性笔”,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它。

这玩意在国内的制笔业就是一个彻底的“公模”,几大知名的文具厂商,比如晨光、得力、爱好、真彩之类都有一样的产品,更别提汗牛充栋的各式杂牌了。甚至还有在此基础之上的一堆改版:

甚至还有这种让人眼前一黑的按动版:

当然本文的目的也并非带大家认识“欧标”的各式各样的变种,也不是把市面上所有的“欧标”都买来做对比评测,而是粗略地探究下这些“欧标”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并希望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人来研究其沿革吧。

很多人提到“欧标”便认为,这笔是单纯的对于三菱UM-151的抄袭,但是当你将UM-151与“欧标”放在一起做对比时,却能发现并非如此:

“欧标笔”显著比151更长,而且笔芯也更为瘦长,在诸如笔夹、标签之类的细节上也有大量差异。
硬要在三菱铅笔的这堆笔里给它找个祖宗的话,那应该说“欧标”更像是UM-115与UM-151炼成的奇美拉。


当然实际上这个可能并不高,当你研究“欧标”们的笔芯样式时,就会发现它与韩国式的前定位中性笔芯非常相似:

所以我怀疑,这根笔在最开始设计时应该在抄袭UM-151的同时,也应该借鉴了韩式的中性笔,这下东亚一家亲了。
当然我也没有十分明确的证据,毕竟我也不是很明白在世纪之交的韩国中性笔到底长啥样。唯一可以参考的中性笔吧老贴倒是指出了国产笔芯就是山寨的韩产笔芯,可惜那贴子应该已经被百度吞噬了。所以这仅仅代表了我个人的一种猜测,并非定论。当然这些修改也可能是自己创造,毕竟只是规格相近,并不能说明一定是来自韩国。
(所以说是抛砖引玉)
然而有一个结论是明显的:你不能说“欧标这笔就是彻头彻尾的、对UM-151拙劣的模仿”,毕竟人确实有所修改。
但是,不要得到我错误,我并不是说“欧标”没有抄袭(这玩意的山寨行为简直就是板上钉钉),而是想说,这玩意是有所修改的,至于是好是坏,就交由大伙来评价了。

“欧标”这词到底由谁发明我是没有查到,但是确实有一个共识,是“真彩009”这支笔真正将这个造型发扬光大。


真彩是我国中性笔发展的先驱。虽说在中性笔滥觞方兴未艾的90年代,在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就有了生产中性笔的工厂,但是都处于无品牌的“小作坊”模式。真正做出品牌来的便是“真彩”。


最初的009到底如何我无从知晓,几年前我倒也专门买了支009,的确是这类“欧标”笔Top1的水准,非常好写。至于现在质量如何,那我不好说。
当然随着009的爆火,其他厂家迅速跟进,晨光搞出了“风速Q7”之流,大大小小的厂商都拿出了自己的山寨款,也奠定了这个款式大流行的基础。
至于真彩的落败网上有一大堆资料,我也不必赘述,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提:质量的滑坡。
我记得我读小学小时候,能买到的真彩、晨光之类的欧标笔都是橡胶握胶,塑料虽说不算上等到能冠以“树脂”“温润如玉”之名大吹特吹,但也不至于徒手就能掰断。
反而现在的“欧标”笔握胶全变硬塑料了(说实话,那这留着干嘛),塑料也是越来越脆了。
杂牌笔芯甚至还比大厂笔芯细一圈,笑死。
当然我也不打算像七斤老太那样告诉你说什么“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值得说明的是,目前的“欧标”笔基本是这么卖的:

都是量大管饱,进货价几毛钱一支的比比皆是。考虑到运输、仓储之类的成本,我估计成本估计得压缩到几毛、几分的程度。在这样的成本要求下,省钱才是第一要务,你又该找谁去帮你把控质量呢?
虽然我们常常吐槽“欧标”笔难写、质量差,可更多人对于中性笔的要求只是:便宜、能用,毕竟都是写字,谁会抛弃1块不到的“欧标”而购入近10块的日本货呢?这时你再回顾”欧标“笔时,就能发现它们完美符合以上需求:难写?你说得对,但我便宜。质量差?你说得对,但我便宜。所以即使在日系文具进入中国市场的当下,也无法撼动“欧标”们的地位。(然后日系转头玩起了营销)

我不打算将“欧标”狠狠地辱骂一番,然后得出其可耻、一无是处的结论(三菱都不急,那你也别急)。需要认识到的是,“欧标”的诞生与走红,有其客观上的合理性。
如何看待抄袭,我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人不是生来便拥有各式技能的,在此之前必然有一段模仿的过程。而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在模仿之后,是否能真正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