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备生前器重他,为何诸葛亮非要弄死他?

2023-05-24 22:18 作者:星探户外  | 我要投稿

魏延,一个在三国时期历史上颇为惨痛的人物,他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在防守汉中十几年期间没有失守,对蜀汉绝对忠心耿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功臣,却在最后落得谋反罪名,含冤而死。

魏延初为刘备部曲,后因表现出色,被刘备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权,此时蜀汉经历损失惨重,人才稀少,只能继续重用魏延作为高级将领,。魏延性格嚣张,但对蜀汉仍然是忠心不二。他与心胸狭隘的杨仪的矛盾也是日渐加深。在二次北伐时,魏延因立下赫赫战功,更被刘禅加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


在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自知命不久矣,便开始安排后事。诸葛亮叫来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参加临时军事会议,唯独作为老牌的魏延却没有参加资格。《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诸葛亮的遗言,“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思就是要魏延断后掩护撤退,实际上是给魏延自己选择,假如魏延不从命,可以不再管他。其实就是要魏延交出兵权退隐。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杨仪等人商议密不发丧,命魏延断后全军撤退。魏延大怒,认为自己才是主帅,拒不执行。蜀军内部因此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撤军,一派主张继续北伐。刘禅接连收到两方的密报,董允等人怀疑魏延谋反。

魏延率先先到成都,守住南谷口,出击杨仪等人。杨仪派何平出战,上来就用诸葛亮尸骨未寒,你就做这样的事情等言辞?众士兵听后纷纷投降。魏延无奈逃回汉中,随后被马岱追击斩杀。

魏延之死,对蜀汉造成巨大损失。魏延为蜀汉鞠躬尽瘁,并无谋反之心。魏延之死的最大责任,在于诸葛亮用人不慎,以致酿成大祸,为何这么说?

诸葛亮虽然重用魏延,却始终不放心他。在临中军事会议上,除魏延外几乎全是撤军派,可见诸葛亮安排不周。诸葛亮识人不准,加上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导致魏延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诸葛亮用人失当,这是真正的责任所在。

再说,诸葛亮明知魏延与杨仪是死对头,为何谁是军中主帅,大军听谁的,这到死都没个嘱托。诸葛亮遗言中“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句话可以看出所谓的临中军事会议,就是一群逃跑主义者,当时情势分为退军派和进军派,逃跑的几乎权势,而主张北伐的只有魏延一个。可以说,诸葛亮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导致魏延成了政治斗争的结果。


魏延是个悲剧的人物,政治玩不好,性格刚直,最终无人支持,落得了一个叛贼被杀的下场。总的来说,责任还是在诸葛亮,没有安排好军中后事,不想魏延上位,也没有理由处置魏延,最终为蜀国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魏延之死,也显示出蜀汉内部严重的文武矛盾。诸葛亮重文轻武,倚重文官如杨仪,而鄙视武将如魏延。这也是魏延之死的内在原因。

魏延之死,可以说是蜀国后期非常大的一个悲剧事件。然而,武将多半都是不会玩政治手段,魏延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刘备一向看人很准,魏延也从未有谋反之心,就连他到死也没有想过投降反叛,他想杀的只是死对头杨仪继续北伐罢了。如果魏延真想造反,他为何不选择投靠司马懿而不是南下。

魏延之死,对蜀汉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虽然魏延有性格上的缺陷,但他为蜀汉鞠躬尽瘁,并无谋反之心。魏延之死的最大责任,还是在于诸葛亮用人不慎,以致酿成大祸。这也许就是三国时期最大的遗憾之一。

魏延,是一个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的忠臣,却在最后因政治斗争而死,这是三国历史上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之一。诸葛亮用人失当,导致魏延被迫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也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遗憾。魏延之死,标志着蜀汉内部矛盾激化,武将难以在政治斗争中倖存。这也预示着蜀汉的衰微与灭亡已在所难免。

 

 



刘备生前器重他,为何诸葛亮非要弄死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