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社】一战和二战法国战列舰
搬运自微信公众号海宁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NewVanguard系列第266号:法国战列舰(1914-1945)-Franch Battleships 1914-45。原作者Ryan K. Noppen, 绘图Paul Wright。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丹东级半无畏舰
在英国同时部署了共计6艘的柏勒洛丰级和圣文森特级无畏舰、德国同时部署了4艘拿骚级无畏舰的年代,丹东级半无畏舰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在过时与现代化中摇摆的怪异存在。即使相比英国、日本和奥匈帝国正在建造的其他几种半无畏舰,丹东级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异类。这三个国家的纳尔逊勋爵级、萨摩级以及拉德茨基级半无畏舰的主炮塔和次炮塔拥有更加现代化的,底端轮廓带棱角的设计,而丹东级则保留了法国人在之前的战列舰设计中所使用的老式圆柱体炮塔,这是一种几乎完全19世纪的外观,尤其是它与法国传统的船舷内倾式船体设计相呼应的时候尤其明显。法国海军后来还认识到因为主炮的最大仰角只有12度,所以在中距离交火时,这将影响主炮的射击能力,尤其是他们在一战后惊讶地获悉拉德茨基级半无畏舰主炮的最大仰角最初设计就已达到20度——那时的奥匈帝国海军预测未来的海军交战距离将更远,而一战期间,英国海军将纳尔逊勋爵级主炮的最大仰角从13.5度提高到了16度。丹东级和其他国家的半无畏级战舰的另一大关键区别是它们使用涡轮发动机推进。无畏号战舰是第一艘由涡轮机提供动力的战列舰,而丹东级则是世界上第三级涡轮机战列舰,但也是第一种拥有这类装备的非英国战列舰。丹东级半无畏舰与其他国家的半无畏舰的最后区别是建造数量,其他国家的这几级半无畏舰各只建造了两到三艘,而丹东级建造了6艘。丹东级延迟的建造过程让法国海军得到的是更多的类型过时的战舰,同时它们也消耗掉了很多本应用于建造更好的无畏战舰的努力。

B:库尔贝级无畏舰
乍一看,库尔贝级战舰似乎代表了法国海军建设的现代化步伐。和丹东级相比,它们的整体轮廓更低,主炮塔都是现代化形状,并且与丹东级的船舷内倾式船体相比,库尔贝级拥有垂直的船体侧面(为了容纳侧翼的主炮塔)。库尔贝级的问世标志着法国海军最终接受了无畏舰建造的国际标准,即便该级舰铺设龙骨的时间已经是1910年-1911年了,但它们仍然清晰地展现出第一代无畏舰的设计特点。由于其他国家的海军采用了由美国海军开创的主炮塔全部处于中心线的布局设计,所以在无畏舰的中部设置侧翼炮塔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布局。法国造船厂最大的干船坞的尺寸限制了新型战舰的建造规模,特别是长度(库尔贝级只比丹东级长19.4米)受到较大限制,这迫使设计者需要对舰上空间做最大化的利用。奥匈帝国的造船厂也面对类似的限制,该国海军的特格霍夫级无畏舰的第一艘在1910年7月铺设龙骨,它的尺寸比库尔贝级还短了14米,但却拥有更强大的舷侧火力——沿着船身中线特格霍夫级布局了四座三联装主炮;至于意大利皇家海军,他们的但丁·阿利吉耶里级战舰同样有沿中线布局的四座三联装炮塔。当“海军建造技术部”正在研究三联装和四联装炮塔布局时,拉佩雷尔(Lapeyrere,一战时的法国海军将领,译者注)感到这些研究开发所需的时间是多余的并且阻碍了海军的无畏舰建造计划,从而无法与地中海的对手们竞争。库尔贝级主要武器设置的另一条过时特征是它们的炮塔的最大仰角仍然保留了和丹东级一样的12度。受限于当时火控装备的水平,法国海军的战略家仍然拒绝相信有效的远程炮战的存在。尽管有上述缺点,库尔贝级在速度和防护方面仍然具备了与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第一级无畏舰不相上下的水平。
本图中展示的是1914年时库尔贝号的外形图。

C:布列塔尼级无畏舰
1912年的《海军法》为法国舰队令人印象深刻的扩张和新的更大的船坞的建设做了背书,其中新的船坞为建造比库尔贝级更大的主力战舰提供了可能。不过,库尔贝级是一战前夕才铺设龙骨的,之后的战争摧毁了法国的经济,法国也因此没有资金用于战后主力舰的建设。法国在1922年年初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也禁止签约国在10年内建造新的主力舰。战后多年法国海军想维持一支相对现代化的舰队只能通过不断改进其现有战舰来完成,但实际上一直到1922年之前,这些军舰无论是火力还是保护力都比英国、美国和日本最新一级的战列舰要差。库尔贝号、让·巴尔号(Jean Bart)和巴黎号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经历了两次现代化改造,它们因此拥有了巨大的三角型前桅杆,得到改善的火控系统以及最大仰角提高到23度的主炮炮塔,而305毫米主炮的最大射程也增加到了26000米。布列塔尼级的三艘舰主炮的最大仰角同样也增加到23度,并配备了现代化的火控系统。另外法国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一级新造军舰的机器更新上,它们安装了新的燃油锅炉。在1934年至1935年间,“洛林号”位于船中部的主炮炮塔被移走,替换它的是一座可以容纳三架飞机的机库以及机库上方安装的一座飞机弹射器。在机库的每一侧都各安装了一座100毫米口径双联装重型高射炮。
本图展示的是洛林号刚刚交付使用时(上)以及经历了30年代中期现代化改造之后的样子(下)。

D:雅典之战,1916年12月1日
虽然一战中法国海军的战列舰并没有与敌军战舰交手的记录,但它们仍然卷入了大地中海战区的两场国内冲突。第一次是在希腊政治动荡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国家大分裂”时期。1915年9月,法国的“东方远征军”在希腊的萨洛尼卡港登陆之后被派往北方去支援处于困境中的塞尔维亚军队,后者面对同盟国的强力进攻已经力不从心。这一行动违背了希腊的中立原则,也激起了希腊国内亲协约国的总理韦尼泽洛斯(Eleftherios Venizelos)和亲同盟国的国王康斯坦丁一世双方支持者内部的纷争。1916年秋天韦尼泽洛斯的支持者在萨洛尼卡建立了一个单独政府并公开支持协约国,之后,他们直接向同盟国宣战。在这次政治地震之后,协约国——特别是法国——向希腊王室政府施压要求其解散自己部队的武装,并接受更加亲协约国的立场。1916年10月10日,海军上将达尔蒂热·杜福内尔(Dartige du Fournet)登上了普罗旺斯号,带领从第1海军军中抽调的一支部队进入萨拉米斯湾,并封锁了那里的希腊舰队同时解除了他们的武装。11月下旬,法国政府要求希腊王国政府为萨洛尼卡前线的亲协约国的希腊志愿兵们提供武器弹药。在移交这些军火的最后期限过去之后的12月1日,杜福内尔的军舰驶进雅典附近的比雷埃夫斯港并带领一支部队登陆——他认为这种武力展示会让希腊人投降。当这位海军上将和他的水兵们进军雅典时,希腊守军拒绝交出任何武器,于是一场战斗爆发了。法国人遭到了突袭,杜福内尔与港口的联系一度被切断,而半无畏舰“米拉波号”被临时调来提供火力支援。最终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而意识到寡不敌众的杜福内尔将军撤回到比雷埃夫斯港的军舰上,希腊的保皇党们为此庆祝胜利,杜福内尔则在11天后被解除职务。
本图表现的是来自普罗旺斯号的水手们正在比雷埃夫斯港上岸。

E: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从美学角度看,敦克尔克和斯特拉斯堡之于主力战舰的设计,就像诺曼底号(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巨型邮轮)之于远洋邮轮设计一般——它们拥有优雅的外观、流线型的船身和现代化的设施。与之前战列舰的设计最显著的不同是两座四联装主炮塔的使用,它们都位于战舰的前部;以前从来没有过战列舰配备四联装主炮的先例,并且之前只有英国的纳尔逊级将所有主炮都放置在船头而船尾不设置主炮。敦刻尔克级的每座四联装主炮实际上是两座独立的双联装炮塔并排构成的。这种四座双炮塔集成为两座四联装炮塔的设计减少了额外所需的炮塔结构,炮台底座和保护装甲,这比采用四座单独的双联装炮塔减轻了27.6%的重量。这使战舰可以使用更重的330毫米口径大炮而不是先前计划的305毫米口径大炮。两座炮塔设置的位置也是出于独特的战术考虑。作为“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级的主要对手是德国的装甲舰(Panzerschiffe)或德国和意大利的巡洋舰。由于与这些战舰的交手形式很可能是追逐战,所以所有主炮都设置在舰首进攻位是有道理的。舰尾没有设置主炮炮塔为安装飞机弹射器提供了空间并且相关设施不易受到来自敌军重炮轰击带来的损害。作为主力战舰的敦刻尔克级是第一种拥有专门设计的航空装备和设施的战列舰,舰载飞机的主要用途是侦察敌军舰只(特别是快速巡洋舰和其他商用突袭船)以及协助炮火定位。敦刻尔克级的装甲保护依据了“要么完美要么全无”的方案原则,该方案由美国海军的内华达级战列舰首先采用。11.3度倾角的225毫米厚的装甲带形成了用来对抗敌军炮火的283毫米实际厚度的防御保护层。

F:黎塞留级战列舰
最高海军委员会最初打算为黎塞留级战列舰配置8到9门406毫米口径火炮,但设计师们很快就判定对于一艘保护充分且速度快的3.5万吨级战列舰来说,这些炮太重了。8门380毫米口径主炮也被确定使用与敦刻尔克级相同的节省重量的四联装炮塔方案。在四联装炮塔内两座双联装主炮被一面装甲隔板隔开,这样做可以在一座双联装主炮受损的情况下另一座仍然可以操作。出于同样的原因,四联装炮塔内的两座两联装主炮拥有各自独立的供弹系统和弹药库。与其他战列舰相比,黎塞留级的两座主炮炮塔彼此间隔也更大从而减少了弹药爆炸导致主炮炮塔瘫痪的风险。在敦刻尔克级上进行了开创性实验的次级武器——双用途(反舰/远程防空)火炮继续出现在黎塞留级上,但是敦刻尔克级上的这些130毫米火炮被认为不足以对付军舰目标。最终,15门152毫米口径火炮以三联装模式安装在5座炮塔上,其中3座在舰尾,2座在舰中。由于152毫米炮的射速低(5发/分),这迫使战舰的设计者在1939年用12座100毫米口径双联装炮替代了战舰中部的这些副炮炮塔。黎塞留级拥有与敦刻尔克级相同的装甲弹药箱(caisson blinde)保护方案,但在额外排水量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总体增加了装甲厚度;而该级战列舰用于装甲保护的排水量占到战舰总重量的39%以上,这是当时欧洲除俾斯麦级以外所有战舰的最高装甲保护比。于是,如何推动这样一艘重达3万5千吨全副武装的装甲战舰以30节的最高速度航行就成了一项关键的设计难题,而创新性地安装Sural-Indret压力锅炉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试验性的锅炉每立方米产生的蒸汽比传统锅炉的要多得多。黎塞留级只安装了6座Sural-Indret锅炉(相比之下,意大利的维托里奥·威尼托级战列舰安装了8座传统锅炉,而德国的俾斯麦级则安装了12座),它们带动4座涡轮机共产生15万马力的动力,可以使战舰达到30.31节的最大航速(相比之下,维托里奥·威尼托级的动力为128200马力,航速为30节,俾斯麦级动力为148120马力,航速为30节)。直到美国更大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下水,黎塞留级的推进装置所产生的马力纪录一直无人超越。
本图展示了黎塞留号在1940年时的结构。
数字说明:
1、卢瓦尔(Loire)130型水上飞机。
2、M1930型152毫米口径55倍径双用途火炮。
3、380毫米口径火炮火控指挥仪。
4、152毫米口径火炮火控指挥仪。
5、152毫米口径火炮火控指挥仪。
6、380毫米口径火炮火控指挥仪。
7、海军上将舰桥。
8、M1935型380毫米口径45倍径火炮。
9、一号炮塔火室。
10、一号炮塔工作室。
11、一号炮塔上层操作间。
12、一号炮塔下层操作间。
13、M1930型100毫米口径45倍径防空炮。
14、M1933型37毫米口径50倍径防空炮。

G:凯比尔港(Mers El-Kebir)之战,1940年7月3日
在对凯比尔港的轰击开始之后,敦克尔克号和普罗旺斯号立即对英国人予以还击(普罗旺斯号的一些大炮是通过敦克尔克号的桅杆之间的缝隙瞄准的),但他们进行目标瞄准时受到了阻碍,因为右舷射击受到了一座堡垒以及地形的影响。16时59分,英军第三次齐射中的两枚15英寸(381毫米)炮弹击中了布列塔尼号的尾部,其中一枚落在两座后炮塔之间导致保存340毫米口径炮弹的弹药库发生大爆炸,另一枚则炸开了一座轮机舱,破坏了整艘舰的通信和电力系统。弹药库的爆炸也导致船尾部连环爆炸的发生,布列塔尼号的船尾部开始下沉。尽管斯特拉斯堡号在英国人开始进攻后不久就逃脱掉了,但敦克尔克号还是在下午五点的时候遭受到了重创。当时敦刻尔克号正在开始转向左舷,三枚英国的15英寸口径炮弹击中了船中部和船尾部并摧毁了它的一座轮机舱,切断船舵导缆的同时破坏了主配电板导致整艘军舰失去电力。没有动力的情况下敦刻尔克号的炮塔无法进行瞄准,同时它还会因此丧失航速以及失去应对其他损害的简单控管能力。最后敦刻尔克号的船长命令该舰直接靠港。普罗旺斯号只有在敦克尔克经过它之后才能航行,所以它持续从系泊位置向英国人开火。在这艘军舰原地不动时,一枚15英寸口径炮弹击中了船尾,引发了舰内火灾和大规模灌水。普罗旺斯号由此无法继续航行,但来自火灾的热量对船尾的弹药库构成了威胁,于是船长下令灌水作为预防。很快他们发现灌水变得无法控制,船长不得不命令普罗旺斯号驶向海岸搁浅以求自救。当敦刻尔克号和普罗旺斯号的舰员们正在评估损失时,两枚15英寸口径炮弹在17点零6分再次击中了布列塔尼号的中部并引爆了大量准备使用的防空炮弹。三分钟后,布列塔尼号突然开始倾覆并在20秒之内就沉没了,舰上的1012名舰员,也就是全部舰员总合的大约85%因此丧生。英军停止射击后不久,敦刻尔克号在17点13分搁浅,普罗旺斯号则在更南边的海域搁浅。塔斯特指挥官号水上飞机母舰没有在作战中被直接击中,它最后仍留在港口营救布列塔尼号的船员。
本图中展示了布列塔尼号船尾发生大爆炸时,斯特拉斯堡号正全力从塔斯特指挥官号前面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