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斯大林的经济——第四章节 斯大林的工业化:进口机器和设备

2022-07-30 15:20 作者:某站的老胡  | 我要投稿

第四章节 斯大林的工业化:进口机器和设备

1、本书原作者为俄罗斯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瓦连京·尤里耶维奇·卡塔索诺夫(Валентин Юрьевич Катасонов,1950年4月5日—   ),某站的老胡(up)为译者。

2、本书原名为《Экономика Сталина》,原版资源已被允许在俄罗斯互联网平台公开下载。如有需要请到俄文搜索引擎яндекс (https://yandex.ru/)上搜索下载。

3、未经授权不得盗取、搬运,转载译作需译者同意,请注明出处。

4、本作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5、文章内容为翻译作者原文,不代表译者观点。

6、注释中,带圈数字①②③等为译注,【1】【2】【3】为原作者注。

第四章节 斯大林的工业化:进口机器和设备

     在有关苏联历史的教科书中,有着最多样化的信仰和观点的作者们以一种令人惊讶的完全定型的方式回答了关于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源问题。他们都会说,工业化资金的来源是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劳动。


关于“活劳动”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些人对这个话题的态度十分消极,称苏联人民的劳动是奴隶劳动,而苏联国家就是个集体剥削者,还把“古拉格”这个利用犯人免费劳动的劳改部门拿来当成证明。同时他们否定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言必称苏联或者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或者是国家资本主义,或者还可以是人类社会某种不为人知的封建制度变迁。

       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他们确信:在苏联,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劳动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因为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换句话说,人剥削人的基础被消灭了。作为例证可以列举出斯达汉诺夫运动、社会主义竞赛、创新家和发明家不断涌现等等。正是对工业化来源的这种(积极的)解释写入了所有苏联教科书中。

       而这其中的疑问在于,十年间(1930年代)【1】在苏联是怎样依靠上千万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建立起了大约9000座企业(官方数据),没有人能准确地做出解释。尤其是那些质疑工业化来源解释的人,极少能说出个所以然。我作为作者也对此有所疑问。问题的本质在哪儿?我将简短描述。

       任何企业的基本建设基金都有主动组成要素和被动要素,即由机器、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料(主动要素)以及厂房、建筑物、相应配套基础设施(被动要素)所组成。在不同工业部门中,通过价值形式表达的基本建设基金主动部分和被动部分的比例变化是极为巨大的。但大致来说,就整个经济体来看这个比例是50:50

       可以认为,苏联人民的劳动能够创造9千家企业的基本建设基金中被我们成为被动要素的那一部分。为此至少需要水泥、砖、混凝土、木材、金属配件、屋面铁、钉子以及其他建筑材料。除此之外,还需要最原始的建筑技术和工具:手推车、绞盘、大锤、铲子等等,当然也还需要劳动力。此外劳动力部分中,参与劳动的工人至少要有达到平均需求水平的劳动技能。这其中有困难,但是可以肯定,基本建设基金的被动要素的确只能由苏联人民的劳动所创造。这些劳动人民中,首先有那些在建筑工地上直接劳动的人,同样也有那些生产建筑材料,以及制造哪怕是最原始的建筑工具的人。由于国家为了一五计划工程的顺利完成而进行了征税、发行了国债并增发了货币,因此实际上全国人民都间接参与到了工业化过程中

 

关于工业化中的外汇消耗

       但关于基本建设基金中主动要素的情况就要复杂得多。没有人质疑这个明显的事实,即机器和设备(生产资料)是进口的,采购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生产资料的生产在俄国尚处在起步阶段。而经过革命和苏俄内战,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遭到了严重破坏。至1920年代末工业化开始时,这一破坏也没有完全得到恢复。在当时的苏联,生产资料的生产处于一个极其低下的水平。

       在采购用于工业化的机器和设备时使用的不是卢布(卢布在一五计划开始时还没有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而是使用外汇——美元、英镑、德国马克和法郎等。在我们的文章中对工业化的外汇消耗进行了估计。以美元计算,在多数情况下它大概有当时的2040亿美元不等。要知道,如果换算成现在的美元①,上述的数字至少要再加两个零,即从2500亿至5000亿美元【2】。

       一些作者在估算这笔钱时使用了美元计价,但没有指明是哪一个时期的美元,这使得问题变得复杂化了。问题在于,卢布兑美元汇率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的原因,首先是美元含金量的改变。1934年以前的比例为,1盎司黄金等值于20美元(近似值)。1934年初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改变这一比例:1盎司黄金等值于35美元【3】。因此,1个“旧美元”等值于1.75“罗斯福美元”。

        我想,上面列出的数字(2040亿美元)是非常保守的估计。据我们所了解的不同资料来源中显示,一些诸如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汽车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这样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中的大型项目,仅一个项目需要的采购额就超过上千万金卢布(记账单位)。当时通常以卢布估算新项目的花费以及结算已完成的项目。1924年起(当时苏联完成货币改革并引入称为“金切尔沃涅茨”的新币值单位)至1934年初(美国宣布调整美元含金量)之前,1个苏联卢布大约等值于0.5美元。根据我们的估计,建立一家大型企业的平均花费大约是15002500万美元。苏联在工业化这一时期建立的9千家大企业中,可归类为大型企业的不超过5%. 建立其它企业的外汇消耗要少一些。但即使是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每个项目花费100万美元来计算,那么可以得出,整个工业化过程需要大约90亿美元。

       为了让读者对工业化的外汇消耗之大有个直观概念,我们举下面这个例子。1929年苏联政府与美国著名设计师阿尔伯特·卡恩签署了合同,内容是建立总额为20亿美元的530家企业。这里表述的美元是“旧美元”,换算成“罗斯福美元”应该是35亿。这笔开支仅用于建立了530家企业,这还不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全部建设项目的6%.

       让我们试着从苏联官方统计中寻找工业化的外汇消耗这一问题的答案。在《19181940年苏联外贸情况》【4】的统计年鉴中,在苏联进口情况统计列出了被称为“生产资料进口情况”的部分。在现代术语中这叫做“投资商品进口”。应该注意到,“生产资料进口”这一概念比“机器和设备进口”更为宽泛。除了机器和设备,“生产资料进口”中还包括进口金属、各种工业原材料、化学制剂、半成品、工具以及其他所有不能直接供人消费的东西。我们接下来使用的统计数据正是“生产资料进口”。

       通过生产资料(投资商品)进口的价值数额,可以初步计算出苏联工业化中的外汇消耗。

 

图表6 苏联生产资料进口情况,单位是百万卢布(按1950年汇率计算)

*上述表格所列的时期,与党和政府宣布的五年计划官方时间范围不符。尽管官方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开始的时期是1928年,实际上1929年才开始为工业化进行大规模财政拨款。因此,我们所认定的的五年计划时间范围与官方说法相比有 1 年的偏差。

       我们得出,19291940年间(12年)进口的生产资料总价值为191.31亿卢布。我们记得,这个数据是以1950年的卢布汇率计算的。在这一年,根据苏联政府专门命令,卢布的含金量被确定为0.222克纯金(左右)。我们还记得,美元含金量从1934年起被确定为0.888克,因此可以得出,如果以1934年起的美元计价,生产资料进口额是47.83亿美元

       因而,50亿美元是苏联1930年代工业化外汇消耗的最保守估计了。再次强调,这里之所说的是“罗斯福美元”。换句话说,如果换算成现在的美元将不少于5000亿。工业化时期,年均消耗的外汇为5亿美元(当时的美元)。考虑到1929年至1940年间在苏联有9千家企业被建立起来,这样一来,②可以计算得出,建立一家企业平均消耗的外汇为53.1万美元。

       每年消耗5亿美元(当时的美元),这笔钱多不多?如果类比成今天的情况,就像我们之前说过的,应该再加两个零,折合为500亿美元。总体上说这并不多。让我们来看看现今俄罗斯联邦的情况。2012年,俄罗斯进口的通用和专用机器设备价值1030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2.5%),另有560亿美元(占17.5%)用于进口交通工具。因此,投资品进口总额为1590亿美元,占现今俄罗斯进口总额的一半【5】。总体来说这个投资品进口总额已经非常之大了,但是从结果来看我们在现代俄罗斯没有闻到任何一丝工业化的气息。那么布尔什维克是怎样通过少得多的外汇消耗来推进工业化的呢?


作为进口替代的工业化

       旧俄国以及1920年代的苏联经济落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非常大量商品都依赖于进口——不仅要进口投资品,还要进口消费品。1926至1928年,金属加工机床、冲压设备和汽轮机需求的60%-90%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1928年,机械制造行业的机床设备中,进口机床的比重为66%【6】.1926至1927年,纺织企业的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国内生产只能满足其设备需求的35%.1927年苏联石油产量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格罗兹尼和迈科普的油田使用了美国进口设备:使用旋转钻头打井,使用“深泵”从井和装置中提取石油,并使用能收集石油气并将其加工成汽油的设备等【7】。但在1928年,由于出口额不大,与革命前的俄国相比,苏联只能保障满足设备进口需求的一半。并且为达到这些,不得不牺牲消费品进口,使消费品进口额与一战爆发前相比减少10倍【8】。总得来说,党和国家采取了进口替代发展生产的方针,意在尽可能摆脱不得不去不断寻找外汇来源的困境,并且逐渐使苏联经济独立于西方国家。这是远景预期。而在未来邻近的几年里,外汇需求量比苏联拥有或赚取的量要多出一倍。

       重要的关注点是,至1930年代中期,苏联的工业基础已经形成。这意味着接下来可以通过以自身生产能力换去外汇,来保证工业化继续进行——自然地,这是建立在再次开办的企业开始出口的条件上。但苏联的工业化并不立足于出口来进行,因为工业化的任务关键在于创建能独立于外部关系运转的经济体。而当党已经宣布将首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并且社会主义国家还处在资本主义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时,还有什么别的可行方案吗?正是因为采取了进口替代发展和创建统一的国民经济综合体的方针,所以在1930年代末,按当时的卢布汇率计算,苏联的出口总额相比1920年代末期时提升不大,甚至还赶不上1913年时沙俄的水平。引入注意的是,在工业化最“火热”的年代(1932至1935年)里,按当时的卢布汇率计算,苏联的出口总额甚至还比1928-1929年间要低出两倍。

       此外,工业化对苏联实现外贸平衡的积极促进作用在1930年代后半期开始显现:进口替代的效果开始明显发挥,因而外汇被节省了下来。1929至1937年,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机器设备的产值增加13倍有余(与1926/1927年的固定价格相比)。而机器设备的进口价值额(按当时价格)在1933年时已经只相当于1929年的56.7%了。1937年时,机器设备的进口额已经降到了1929年的32.8%【9】.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后由于工业化的成果显著,一些工业品几乎已经完全停止进口了。其中有拖拉机、汽车、铸铁件、农业和纺织设备、缝纫机、菱镁矿、石棉、化学制剂和水泥等等。苏联甚至已经开始转变为出口上述的一些产品。例如,1929年苏联从国外进口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总额为5400万卢布,而1937年则通过出口汽车赚取了2400万卢布;1929年进口化学制剂5000万卢布,而1937年则通过出口化学制剂赚取了2900万卢布【10】。

       尽管过程缓慢,但在工业化影响下苏联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1913年机器设备出口额只占沙俄出口总额的0.2%,1928年这一数字还要更少,仅为0.1%.而在1928年苏联出口商品总额中机器设备的占比已到达5%【11】。我们要注意到,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前建立的国家工业潜能才完全在出口商品结构中体现出来。1950年机器设备在出口总额中的份额已到达16.3%,而到1954年时已经升至21.5%【12】.

       总体上,得益于工业化,苏联变得更为独立自强,不再依赖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敌对国家。根据官方统计,可以发现1930年代服务于出口的国民经济生产份额占比在逐渐下降。以下一五计划而二五计划期间,是出口价值额占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1929年为3.2%;1930年为3.5%;1931年为3.0%;1932年为2.5%;1933年为2.2%;1934年为1.8%;1935年为1.3%;1936年为0.8%【13】.

 

工业化前夕苏俄的外汇情况

        一五计划前夕,外汇收入和外汇储备情况极为紧张。国家一直在寻找紧缺的外汇以用于:

       ——第一,采购消费品,包括一系列的食品、服装和药品;

       ——第二,用以支持企业运转。苏联工业需要不断从外国采购机床、零部件、专用工具甚至是金属材料。

      1924至1928年苏联的外贸是严重入超的。上述五年间外贸的总余额为净亏损9.33亿卢布。而且需要注意,这还是在苏联传统出口商品(粮食、木材、石油和石油制品等)在市场价格方面具有有利条件的情况下发生的。国家外汇储备只够两个月的进口消耗。这样一来,1928年1月1日苏联国家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为3.043亿金卢布,一年之后,还是这个水平【14】③。

       而国家除了支持最低水平的进口这一任务之外,还有其他任务。这样一来,根据奥尔洛夫的数据,1929年初苏联仅拖欠美国公司的款项就有3.5亿美元【15】。根据其他数据来源,一五计划开始时,苏联的外债为4.85亿金卢布【16】,这相当于国家银行黄金外汇储备数量的1.5倍。

 

外贸统计中的悖论

       图表7中列出了苏联进口和出口情况的价值指数和实物指数。我们需要这张图表来进行后续的分析。


图表7 苏联各年份的外贸情况(单位为百万卢布;以1950年汇率计算)

(接下方图表)

*上述表格所列的时期,与党和政府宣布的五年计划官方时间范围不符。尽管官方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开始的时期是1928年,实际上1929年才开始为工业化进行大规模财政拨款。因此,我们所认定的的五年计划时间范围与官方说法相比有 1 年的偏差。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如图表7中所见,苏联进口的绝大部分是生产资料(剩下的是消费品)。在革命之前的俄国,生产资料就在进口份额中占有优势多数(1913年的73%)。这一比例在工业化之前的五年(19241928年)可以达到81%.工业化时期(19291940年)消费品在进口中的份额减少到了9%,而生产资料所占份额上升到了91%.在工业化期间的个别年份生产资料占全部进口的份额达到了95%.总得来说,只靠调整进口商品结构来支持工业化是不现实的,因为进口总额中消费品的占比已经被压到极限、不能再低了。

       图表7的数据可以补充以机器设备的统计数据(图表8)。如果说生产资料在进口中的份额始终保持在稳定的高水平,那么机器设备在其中所占份额则有着相当的波动。

 

图表8  19201930年代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情况

(接下方图表)

*图表8的数据并不完全与图表7相一致。图表8中的价值指数是以当时的卢布对其他外国货币的汇率计算的。

**这些年份(1938,1939,1940)的价值指数采用了其它方法进行核算,与之前年份的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因此这三年的数据进口额与之前年份也有所差异。不过,这三年的机器设备进口价值额度占进口总额比例仍与之前的年份相适应,因而具有可比性。


      工业化开始前夕(19271928年),机器设备进口价值额度占苏联总进口的份额约为30%. 1929年起这一指数开始快速提升,至1934年它已经回落到了工业化开始前的水平。从采购机器设备的价值总量来看,最“让人惊诧19281932年期间,进口机器设备的价值总量为96.94亿卢布。换算成美元则接近50亿。

       苏联外贸周转的价值量状况中存在一个悖论,即这个贸易周转的价值总额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庞大计划不相匹配。出口量在19291933年总共上涨19%,而进口量上涨了17%. 在二五和三五计划时期,进出口价值总量甚至下跌到了19241928年这五年期间的水平。在整个工业化期间(1929年至1940年),生产资料的年均进口价值总量比19241928年的年均价值还要低。

       不得不提出疑问:在机器设备进口量初始时只是相比之前有限增长、之后又极大回落的条件下,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推进工业化发展呢?让我们试着将苏联在1930年代的投资商品年均进口量与工业化之前的进口量进行比较。工业化之前的五年间(19241928年)生产资料进口总值为98.5亿卢布,一五计划期间(19291933年)生产资料进口总值为130.56亿卢布,由此得出,“让人惊叹”的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期间从国外采购的生产资料总共比之前五年多出32.5%. 这一数字并不符合人们的一般印象并且迫使人们怀疑官方数据是否准确,因为一五计划期间有1500个工业项目被开建——这是没有人会去纠结的“医学事实”。更有意思的是二五计划(19341938年)期间发生的事。二五计划期间,生产资料进口总值为43.96亿卢布,只相当于工业化之前五年(19241928年——译注)总量的44.6%.

        为解释工业化期间投资品进口价值总量如此不合常理的“和缓”变化④的原因,我们提出如下两种相互补充的可能解释。

       第一种解释。工业化之前的年份里,苏联采购机器设备的价格实际上是极不合理的高价。这不但与世界市场行情有关,还要苏联的主观因素。这一因素在现代的俄罗斯也存在,而且是人尽皆知的。这就要提到公共采购事务、包括外贸中的官员腐败问题。关于1920年代的主观因素,我曾在一些作者的著作中读到过。举例来说,斯大林时代的研究者马尔季罗先分析了在1920年代作为负责在外国采购机器设备的主要官员的托洛茨基的活动。他写道:“正是这个怪物(作者这样称呼托洛茨基——瓦·卡塔索诺夫注)到国外之后,西方采取了被称为‘绅士协定’的现代化‘原则’来加强对俄罗斯的劫掠,因此他们给工业设备——尤其是建造发电厂和工厂所必要的发电机和重型电动机的价格——开出不合理的高价格。当时在国外的苏联高官中,除了最高特许权委员会的负责人,还有谁会知道苏联对那些如果中断采购,就将直接导致工业化政策(这个政策是托洛茨基所强烈反对的)失败的设备的真实需求量呢?此外,按照上述的‘绅士协议’,价格最少被高估了60-70%,而通常会被高估2倍到2.5倍。而托洛茨基那时候依然拥有在外贸合同上签字批准的第一权限,其中就包括采购设备的外贸合同。自然地,在高上天的价格之中有大好机会供‘怪物’和他的支持者们去‘吃回扣’。得益于有关部门的侦查,甚至连列出了可以按‘绅士协定’来操纵价格的设备的清单都被扒了出来。但有谁能准确地把这份清单透露给西方呢?”【17】马尔季罗先接下来自己回答了这个反问:托洛茨基。

       第二种解释。工业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世界市场上,所有种类的商品价格都在下跌,其中也包括机器设备的价格⑤。许多研究者都确信,这正是推进工业化的最佳时机。他们会说,因为这个背景,机器设备进口的价值总量与1920年代相比没有发生剧烈变化。他们也会说,布尔什维克能利用经济危机并几乎以不要钱的价格从世界市场上买进了机器和设备(的确,苏联对一些种类的机器设备的进口量可以占到当时全世界进口总量的一半)。而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也会暗自高兴地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旧设备从阶级敌人那里赚到些钱。


【1】严格地说,斯大林主导的工业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始,即从1928年10月1日开始。许多作者对工业化的终结的时间有不同的解释。在本书中,我们将其理解为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一部分直至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的这段时间。为简单起见,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 1930 年代。

【2】«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я – самая темная страница в истории СССР» // http://forum.for-ua.com/read.php?1,3075481

【3】美元的这一黄金平价(35美元兑1盎司黄金)持续了大约四十年。至1970 年代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美金本位体系瓦解,美元正式与黄金“脱钩”。

【4】Внешняя торговля СССР за 1918–1940 гг.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обзор). – М., 1960.

【5】除了投资品外,当前俄罗斯的其他主要进口商品是化工产品和食品。

【6】Розенфельд Я. С., Клименко К. И. История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СССР (с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ы XIX в.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 М., 1961. – С. 200–201.

【7】Хомяков П. К. Развитие советск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в первое десятилетие. – М., 1928. – С. 33–35, 67.

【8】Орлов И. Б. Противоречия 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и: попытки 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и в рамках НЭПа // «Россия нэповская» (Россия. ХХ век.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д ред. акад. А. Н. Яковлева. – М., 2002. – С. 389.

【9】Внешняя торговля СССР за 20 лет. 1918–1937 гг. – М., 1939. –С. 18. См. также таблицу 3 в данной работе.

【10】Внешняя торговля СССР за 20 лет. 1918–1937 гг. – С. 19.

【11】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за 1913–1956 гг. Крат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сборник. – С. 145 (http://istmat.info/files/uploads/36699/narodnoe_hozyaystvo_sssr_za_1913-1955_gg.pdf).

【12】Там же. – С. 145.

【13】Внешняя торговля СССР за 20 лет. 1918–1937 гг. – С. 15.

【14】Катасонов В. Ю. Золото в экономике и политике России. – М.,2009. – С. 91.

【15】Орлов И. Б. Указ. соч. – С. 386–387.   应该强调的是,产生这些外债的贷款来自美国私营公司,而不是来自美国国家机构,因为当时美国和苏联之间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直到华盛顿在外交上承认苏联之后,苏联才开始利用美国贷款。

【16】Dohan M. R. Soviet Foreign Trade in the NEP Economy and the Soviet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MIT PhD Thesis. – 1969.

【17】Мартиросян А. Б. Кто привел войну в СССР? – М., 2007. – С. 253.

①本书作于2014年,以当年的美元汇价计算。

根据苏联官方统计出的生产资料进口额47.83亿美元计算。

③黄金被用于填补外汇不够的情况下的进口花费了。

④也就是:解答前面提到的“悖论”,即:在1929-1933年、以及1934-1938年的进出口价值总量与相比1924-1928年相比并没有极大幅度增长(增长都在20%以内)的情况下,是如何支持起工业化时期与之前的1924-1928年相比而言的庞大工业建设规模的。

⑤1929年大危机本质上相当于一次超级通缩(通货紧缩),由于金本位制存在,能够发行进入流通的货币跟不上生产扩张的速度,造成了货币发行量与商品供应量之间失去平衡。

斯大林的经济——第四章节 斯大林的工业化:进口机器和设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