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控制考研辅导班,我的课程设计理念
大家晚上好,我是小鱼老师~
今天这篇推文呢,主要介绍下我的控制考研辅导课程的课程设计思想,从而让大家对我这边的课程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谢谢大家的关注!
下面我将从3个方面来给大家进行介绍:
1、各个学校专业课考试题的变化趋势
2、各章知识点的考察方式,每个学校变化大吗?
3、我是怎么解决课程能适合绝大多数学校的问题的

1、各个学校专业课
考试题的变化趋势
近几年随着考试人数的增多,上岸的学生能越发感受到,对于一些控制名校、报考热度大的院校,这个专业课的考试题是有变难的趋势的。
比如像22考研考同济大学的学生,在我朋友圈当时就有这样的留言反馈:

再比如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861自控,往年真题中没有考过奈氏图的反问题,但是在去年,也出现了这种考试题型:

这种奈式图的反问题,特别是给定K值下的奈氏图求稳定时的K的范围,其实在大连理工大学、浙大等等院校里早就出现了,考这些院校的学生就见怪不怪了(这种属于不偏但是有一定难度的题,本身就是反问题)。
再举一例吧,比如西工大,往年出的校正题不难,基本是围绕PID校正题出的,一般用校正后和校正前的传函做个比值就出Gc(s)了。但是呢,西工大在2018年出了一个“希望校正后保持wc不变”的题,就光这一问,就把学生打蒙了!

超前校正能使得wc变大,滞后一般是变小,你这校正前后保持wc不变,你这是闹哪一出呀?!

这个校正题呢,在去年的强化课程中做了精讲,给了2个解法,用的是参考模型法校正,而参考模型法校正的内容,在哈工程刘胜老师的教材、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的王划一老师的教材里有具体讲解。

要说举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去年福州大学考了一道含有滞后环节的根轨迹绘制,这种题在华东理工大学816自控、浙江大学孙优贤老师的书里,就出现过(这种属于叫偏的考点了)
....
综上,通过试题的变化、学生考后的反馈来看,这几年考研专业课的试题是有变难的趋势的,名校可能会出偏的考点,而非名校但是属于报考热度大的学校,有可能会借鉴211-985院校的综合题来考察!
如果做复习,势必要复习扎实,光靠刷往年真题是不够的,对于名校来讲,真题不会再简单的重复再现,它肯定是有变化的,而且极有可能会参考兄弟院校、同省份名校的考题。

2、各章知识点的考察方式,
每个学校区别大吗?
其实对于专业课来讲,有很多知识点是共同考的,就算是个别学校有考复杂的点,那也得在掌握共同考点的基础上去进行下一步的拔高!
举例来讲,比如说根轨迹这个章节吧,大家都考啥呢?
你自己想下,自己都能回答这个问题的!
共同的考法不就是绘制根轨迹吗?绘制180度、0度根轨迹、参数根轨迹!
考题这块,先是正确的画出根轨迹,然后再考一个运算的问题,无外乎就是3种运算了。
这里我拿卢老师课程中的一道题做举例,因为卢老师受众很多嘛,是我们自动化考研学生心中的男神!你翻看下卢老师第4章根轨迹的课件,我的课程里就选的是卢老师课件的这道习题,它的2-3-4问,实际上就是根轨迹中的三大运算问题:

上面谈到的这个题型,能代表85-90%的院校考题。
在这个基础上呢,个别学校还会有可能出现其他考法,比如说:
零极点对消时的根轨迹
根轨迹的反问题(给出根轨迹,求传递函数画系统结构图)
含有滞后环节的根轨迹的绘制
双参数根轨迹的绘制(东北大学曾考过)
根轨迹法校正(超前、滞后、滞后超前)等等
这些复杂的内容呢,就可以考虑放在冲刺,供学生筛选的看。
写到这里呢,我想大家就明白了,对于一个知识点来讲,共性考察的点是任何一个学生备考时都要学习的,这些就相当于是“必修内容”了,而那些复杂的知识点,考的学校相对较少,那么这些“选修内容”了!
即便院校有考察复杂的知识点,有对“选修内容”考察,那也得先先弄明白“必修内容”,先得弄清楚这些共性考察的知识点!
而我的课程里,基础+强化里的知识点,就属于是“必修内容”,冲刺课程的知识点就属于是选修内容了!
那知识点怎么切分到基础、强化、冲刺的阶段呢,请看下面第3个!
3、我是怎么解决
课程能否适合绝大多数学校的问题的?
基于前面1和2的考虑呢,我这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去年就做了3个步骤工作,来解决课程适合绝大多数学校的问题。
第1步:自拟考试大纲。
参考知名报考院校的考试大纲,自拟考试大纲,解读考试大纲。
第2步:整理并切分知识点至不同阶段。
参考各个教辅资料,在幕布APP整理知识点考点,并切分到基础、强化、冲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3步:制作中短课程。
忌长课程,以平均10-15min的课程为宜,主题明确,一个视频解决一个问题。学生二刷课程时,由于视频主题明确,也比较节省时间。
3.1
自拟考试大纲
先说第1步,这一步我的目的是:希望考研的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关注、并能主动阅读目标院校的考试大纲,然后结合我的大纲解读来理解你的院校都考什么。

大纲会给你指明考察范围,不在此范围内的知识点就不需要复习,在大纲范围内的知识点呢,需要进一步结合往年真题的考察来自行体会!
比如说,西工大821自控的考试大纲中明确写道:“一般掌握相平面法”,参考它的往年真题,基本上没考过,都考得是描述函数,那么考生就可以不看相平面的内容。
另外,大纲里的最后一句也说了:注意各章概念的融会贯通以及解题方法的综合运用,这就说明一个大题里会综合考各个知识点的,事实也确实如此的。

因此呢,通过第1步考试大纲的解读、对照,学生顺带着就明白了目标院校的大纲情况,知道了哪些章节不考、哪些知识点不考,初步锁定范围。
3.2
整理并切分知识点考点
再说第2步:整理知识点考点、切分知识点考点。
这一步其实比较考验主讲老师的功底,主要考察以下能力:
教学水平。
你的教学水平(侧重应试这块)怎么样?能不能把复杂的知识点用一句话精简的说出来?
考点覆盖度。
你对考研试题的考点研究的怎么样?对这个章节的考点把握情况怎么样?
解题方法的快捷性。
一道题可能有很多个解法,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怎么做?
切分知识点的合理性。
一个章节有多个知识点时,你怎么合理的切分?你这样切分,对其他章节的影响是什么?多个章节一块考虑时、复习时间节点这个因素考虑时,知识点该怎么切分?
对于教学水平:比如像起始角终止角公式,学生在教辅书上看到的是这个公式,以自控宝典为例:

这公式,初学者看到时,能记下吗?我觉得有点难记!
去年看过我课程的学生, 你看我是怎么来讲起始角和终止角的?抓住相角条件就行了!
再比如,附加闭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这些结论怎么记?去年看过我课程的学生, 你看我是怎么给大家口诀记忆这个图的?

还有滞后环节这个搅屎棍在频域分析中常出现,涉及它的稳定性分析有这么2种考法,学生又该怎么理解记忆?
我只有一句话:频率特性就是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把这个理解了,这种题就不需要死背了!


篇幅有限,其他章节我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去年看过我课程的学员,心里都清楚,后面的像什么校正、最下拍设计、非线性的负倒描述函数曲线、二阶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还有现控的那些知识点,这些都给了理解记忆的口诀!
我想说的是,时刻为学生着想,知道学生复习时的痛点,能以最通俗的语言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这就是报辅导班需要的教学水平!

对于考点覆盖度:在这几年的教研中,课程制作时,我参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先在幕布APP上罗列考点,然后把他们再进行切分,划分到3个不同的阶段,基础、强化、冲刺。
划分时,我把控制名校真题中各章频繁考察的知识点,放在了“基础+强化”阶段,而综合性复杂的点、反问题、偏的考点,我是放在了冲刺,具体在安排时,还会考虑到学生是否为本专业学生、复习时间节点等因素,综合来定!
学生学习时,固然每个学校考的时候风格不一,但是前面也说了,很多知识点是共同考的,你绕不开的,学生只需要记住:把基础+强化的课程,一定要全部弄懂弄会!

整个课程,截止到目前,我是觉得有一个知识点放的可能有点“不太合适”,就是离散系统的最小拍设计,即有纹波最小拍设计,我放到了强化。
说实在的,这样放置是有偏向哈工程的,因为就离散而言,大多数学校就考个求开闭环脉冲传函、判稳、算下稳态误差或者求参数范围,很多学校都考这种的。然后少部分学校会考个最小拍,当然具体来讲是有纹波最小拍,比如河工大,但是哈工程它不一样啊,他还考无纹波最小拍、G(z)有特殊的极点时的最小拍,这些内容在刘胜教材里也有一些涉及。
正是因为考虑到离散有这么多考点,我才忍痛把有纹波最小拍放在了强化,但是这样就和我宣称的“基础+强化的课程尽量全部弄懂”有点矛盾了,因为大多数学校大纲是没有最小拍的,没有就不会考,所以这就矛盾了。
怎么办呢?
后来我一想,学生结合大纲解读应该能理解,所有的都以大纲为准,大纲不规定就不考,即使我放在了强化,但是大纲没有,那学生也不需要去看!
考虑到这里,今年这部分内容我仍然是放在了强化。
因此呢,学生看课程时,不管你考哪里,你记住一点:把基础和强化全部弄懂,这样真题中90%的题型都是可以拿下的,对于个别学校,有可能都100%甚至超了!因此,考点这块,你不用担心的。
对于解题方法快捷性:课程中对有些题提供了多种方法来解决,也给出了优劣对比,方法的适用条件等等,比如今年优化第3章时域分析时,也给了另外一个解法:

另外,像去年在讲频域校正时,也给了很多个方法,对于卢老师的作图分析法,我进行了大量的注解,帮助学生先理解他的过程和优势,也给了我的方法:补偿法,那么按幅值补偿和按相角补偿的原理是有些区别的,也给了期望特性法校正。

对于切分知识点的合理性:这个问题即切分知识点到不同阶段的考虑因素。
刚才也讲了,控制名校中频繁考察的知识点,我是尽可能放在“基础+强化”,其他知识点会结合知识点本身的难度和类型、面向的对象、复习时间节点等,综合考虑下进行划分!
举个例子,我在设计控制考研课程时,除了第5章频域分析的绝大多数反问题(bode图反问题、奈氏图反问题、稳定判据下的奈氏图反问题)被提前放在了强化外,其他章节的反问题都安排在了冲刺阶段。另外,考虑到复习时间节点和难易度,频域分析只有1个反问题(稳定判据下的bode图反问题)被安排在了冲刺。


这里你也能看出来,“稳定判据下的奈氏图反问题”和“稳定判据下的bode图反问题”,这2种题型是对称的,但是考虑到难度,我觉得前者容易接受,后者较为复杂,而且本身第5章内容已经很多很多了,综合考虑下,我把后者放在了冲刺。
综上,我觉得对于考研应试提分课程的主讲老师,要知道考点有哪些,先得保证比较全,然后能进行合理的切分,让学生学起来压力不大还能把最主要的知识点尽快掌握,在讲的过程中,要想办法减小记忆压力,充分教研,利用口诀等方式把公式或结论记住,这样的话,课程是比较完善的。
3.3
制作平均10-15min的课程
从线下授课来看,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就是15min左右,如果课程制作的动辄40min,50min,1.5h,那学生是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的,一看课程还有这么长,快进吧,又担心错过什么内容,这样学起来比较麻烦。
长视频里,最忌讳的就是“蜻蜓点水”式的上课!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主讲人每个地方都想讲,每个地方他都说一句,但是又说的不深入,导致听众听下来后,还是没搞懂这个章节到底哪些是重点?而内容也没有完全理解!
另外,考研学生时间比较紧张,有些知识点视频一遍就理解了,有些需要二刷,那么课程的标题必须要明确,这样学生二刷时能够很快的定位,比较节省时间!

以上呢,是我在去年面对这个问题时,当时给出的解决方案!
今年呢,本着优化课程的理念,我是计划新增“导学课”,来进一步解决此问题!
导图如下:

导学课的内容计划是3个:
导学课内容1:本章的考点汇总和题型示例
导学课内容2:教材重难点内容勾画
导学课内容3:胡寿松自控第7版课后题详细划分、简略点评
这个导学课一旦制作出来,学生就能明确:本章涉及的考点题型有哪些、自己已掌握了哪些题型、哪些题型需要再延伸的掌握,这样复习起来就更有数了!
导学课目前还在制作过程中,后面抓紧制作,争取早日上市!只要是我承诺的,都会给的,这点你放心!
综上,我这边的课程不是随随便便制作的,相信理性的学生完整看完以上介绍后,能理解到我的思考过程、能感受到我的诚意!
后记:今天我把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分享出来,既是供考研的学生增进了解,也供同样做考研课程产品的主讲老师们参考。文章是抛砖引玉,说的不一定全对,每个人对课程的理解不一样,制作的课程体系不一样,欢迎探讨!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多包涵!希望今天这个文章能解决学生们的一些疑惑,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谢谢大家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