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简史
北洋新军源自于甲午战争清朝战败,觉得原来的水军的确不行,于是又建立了一支比较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队,就是这个北洋军队。北洋新军以陆军为主嘛,所以奠定了中国陆军的现代化。在建立以后直到1902年,不断得到扩充,军队力量越来越强大,其首领袁世凯也就是依靠这个玩意儿才有了日后的风风雨雨。为什么能不断扩充,主要就是因为清政府想提高军事力量,在全国哪儿都弄点兵。但是刚刚经历甲午赔款哪里还有钱了,所以各地都自己看着办了。偷偷的扩充几千个人也不是你清政府帮老子整的老子还告诉你?所以能看出来北洋军阀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必然会割据以至于独立的了。但是袁世凯是名义上的北洋军阀统领,而且也拥有着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局势能把持得住。
北洋新军是清朝军备之一,后来成了民国军阀之一。所以后来就叫北洋军阀。因为它叛变了清政府,“投降”了革命党。失去了最主要的军事力量的清政府不复存在。实际上,北洋军阀在扩建的过程中,几乎席卷了中国的一切土地。所以在袁世凯死后,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军阀。北洋军阀主要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争斗不已。
而在中央,黎元洪出任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但段祺瑞是皖系军阀,有兵,你黎元洪有什么?有一个深沉的爱国心?这没有用。何况你还没有。二人在就是否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黎元洪不想打,段祺瑞想打,在这个二元制的政体下,当然谁有兵听谁的。黎元洪不服,也想有兵,他就找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张勋。历史好的朋友对这个人挺熟悉吧。后来和康有为一起重新拥护溥仪复辟了。听到这个消息的孙中山马上准备去广东干这个张勋,但孙先生还没有到广东,兵还没看到呢,张勋自己就玩完了。因为段祺瑞不满意。黎元洪引进张勋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跟你段祺瑞刚啊,张勋整这么一出历史的倒退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于是很“羞愧”的辞职了,冯国璋接替了总统的职位。段祺瑞顺水推舟做了人情,间接帮革命党把张勋灭了。
简单说一下这个康有为。历史老师也说过,这个人在后期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在张勋失败后,康有为成了落水狗,就一个劲的跑。没事儿也就能写点文章骂骂军阀。1919年,写文章骂曹汝霖说“以自刈其人民,断绝其国命久矣”,在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后他骂冯玉祥“挟兵逼宫”,“何以立国”。在梁启超想要和革命党人合作的时候,康有为称其“有负圣恩”。所以他晚年一直被各路军阀通缉。但是你不得不佩服,他是真能躲。后来去嫖娼,没有钱,觉得自己很不要脸,就跑到了广东。在60多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妓女。后来便病死了。康有为所主张的变法,仍然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一种自我“革政”,并未上升到革命。从革命史观来看,这个人简直是一个顽固不灵的落后分子。但也要看到他的进步的地方的。但我个人认为,他只是在相对而言的进步分子,同时也是相对时期的落后分子。是资本主义妥协软弱的根深蒂固化代表,在一个快速进步的时代始终故步自封的一个“保王党成员”。
让我们重归正题。现在让我们看一下段祺瑞时代。段祺瑞在赶走了黎元洪以后,提出了“再造共和”。说原来的政府没了,我们应该弄一个新的政府,政府是新的,法律也应该是新的呀,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别用了。有人问:袁世凯不是废了《临时约法》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吗?那些时候怎么又变成了《临时约法》呢?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当那啥还想立牌坊。袁世凯称帝以后,冯国璋也好,黎元洪也罢,都在明面上表示不支持。这帮人当上了总统之职以后,立马又恢复了这些东西。后来慢慢的觉得这玩意儿不好用了,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于是就又废除了。挺有意思的。(关于为什么恢复临时约法我没有精确查过原因,主观色彩比较严重)
于是有一个教科书中的事件发生了,即三次革命(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反袁称帝是第二次,护法运动是第三次)主要目的就是维护临时约法,所以又叫护法运动。不是佛教所谓的左右大护法,就是保护法律。护法运动有两次,第一次在1917年,孙中山想要依靠军阀的力量,各路军阀直呼“我跟你干!”,但是都心怀鬼胎。孙中山依靠的军阀之一滇系军阀的首领唐继尧甚至提出建立军政府的想法,让孙中山去管外交。这让孙先生觉得这运动没戏了。于是提出了辞职。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但是孙先生并没有吸取教训,1921年,粤系军阀的陈炯明击败了桂系,统一了广西省。在1921年第二次护法运动中,孙中山便想要依靠陈炯明的力量。孙先生在广州建立了正式政府,以广州为基地北伐。但是孙陈的目的根本不一样,军阀想要的是权力甚至于专制,孙先生想要的是共和,后来陈炯明索性撂挑子,老子不干了,炮轰总统府,把孙先生赶走了。1922年8月,孙中山逃回上海。所以第二次护法运动的时间,也就维持了一年多,失败了。护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依然就是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孙先生一而再再而三的依靠军阀进行革命,最开始是袁世凯,然后是唐继尧等,后来有陈炯明。面对的结局分别是帝制复辟,义军瓦解和粤派独立。这让孙先生明白了依靠军阀是行不通的。后来便有了教材上的孙先生说的那句话: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没有掌握军权,他只是呼吁西南军阀和他一起革命。但是西南军阀和北方军阀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好听的话也感动不了熟睡的人。唯有利益可以。所以当冯国璋提出“和平统一”后,西南军阀立马跟从,段祺瑞政府就此下台了,这是后话。护法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在中国的民主革命结束了。对军阀绝望的孙先生后来在和共产党的合作下成立了黄埔军校,并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后话。
护法运动失败,段祺瑞更加专横跋扈,提出了“武力统一”主张,目的是建立一个实质上统一的中国。但是代理总统冯国璋却并不想得罪西南军阀的利益,于是提出了“和平统一”的主张。希望以让步来换取西南军阀对中央政府名义上的承认,企图在形式上统一中国。这就是第二次府院之争。和第一次府院之争不同,冯国璋是有土地,有兵力的军阀,和段祺瑞怎么着也是个平起平坐的地位。所以冯国璋并不可能像黎元洪那样当一个行动的盖印机器,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推行他所主张的“和平统一”。在一开始他的政策是占据上风,但是后来就慢慢的占据下风了。因为段祺瑞有一个更强的后台——安福国会。这是一个相当于政党的一个组织所组成的国会,逐渐被段祺瑞所控制。在冯国璋代理总统到期后,段祺瑞示意让冯滚蛋,于是安福国会很自然的选举了徐世昌为总统。冯国璋和段祺瑞同时下野。但是段祺瑞依靠安福国会依然在控制朝政。
在此事件中还要提一个人。就是和段祺瑞,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的王世珍。(小插曲:北洋军的很多人跟明朝人的名字比较像,比如说王世珍和明中期的文坛猛士王世贞,孙传芳和明末将领孙传庭,这让我看着很别扭)在第二次府院之争中,冯国璋免除了段祺瑞总理职位,让王世珍来当。王世珍相当于在一个有着在治世思想的萧何,只想着明哲保身。他不敢更换以段祺瑞为后台的安福国会的“一兵一卒”。所以让“和平统一”的方式越来越渺茫。后来总理再遭更换,王世珍就归养乡里,日后没就事写点劝大家别打架流水文章,离开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舞台了。
徐世昌上台后,企图调解直、皖两系矛盾,为了取悦冯国璋,便批准下台的冯国璋仍有节制第十五、十六师的权力。为了取悦段祺瑞,他下令免除直系将领吴佩孚的职务。但是徐世昌也是一个“仅此而已”的人物,他不仅两面讨好,取悦冯国璋和段祺瑞,还向北京城中皇帝请示就职,目的是争取清朝遗臣的支持。不得不感叹徐世昌的官场运营能力,他如果在唐宋汉明(在明最好是当司礼监太监)一定是一个不得了大臣。但是在这个乱世之中,他当和事佬,和稀泥的以保全自己的政治位置的做法,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下面就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冯国璋死了以后,曹锟接替了直系军阀的大权。吴佩孚也成为直系领导集团的重要成员,而这两个人和段祺瑞的矛盾都很深。原来的冯国璋是一个比较懦弱的人,并不愿意对段祺瑞大打出手,在第二次府院之争中后期,冯国璋甚至仿照封建时期给自己下了一封“罪己诏”,希望缓和皖系议员和自己的矛盾。但是曹锟不是冯国璋,他一上台,和段祺瑞政府的矛盾大大激化,终于在1920年,爆发了直皖战争。
列强正在打仗,日本趁机包办中国事务。1917-1918年,段祺瑞政府出卖了东北地区铁路修筑权和采矿等权力给日本以换取日本的经济支持,这就是“西原借款”。这种条款还有很多,总而言之就是日本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东北的话语权变强了。日本一强,列强肯定不乐意啊,于是英美支持曹锟吴佩孚打他一仗。曹吴也乐意接这个差事,战争就这么润滑的到来了。
你问这个战争爆发的原因,还得追溯到第二次府院之争。当时直系将领吴佩孚正在遵循着“武力统一”的政策攻打湘军,但是中途得到自己的上级兼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和平统一”的命令把兵给撤走了。留下皖系的张敬尧在湖南大败。本来说好了一起出兵,你中途放鸽子,这算怎么回事?这事把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的鼻子都气歪了,他要求时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把吴佩孚撤职查办,这俩人梁子就结下了。而曹锟和段祺瑞之间的矛盾也主要是因为权力关系了。你和我都有兵有权,我凭什么听你的?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主要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他们的实力大体上是差不了太多的。但是这时候一个大哥级别的人物不得不出场了,他就是我们的东北王——张作霖。
张作霖出生于1875年出生在今辽宁海城一个小山沟里。从小砸锅卖铁什么活都干过,但是黑社会不善待手艺人,张作霖投匪了。后来清人给的多久投清了。在1904的日俄战争中,秉持着谁给的多就帮谁的态度,先帮俄后帮日。在此事件中,清朝的总督害怕跑了,东北群龙无首,张作霖就在辽宁创建了自己的大本营。清政府也无力去管,表示:你自己看着办吧。在1907到1911年,张作霖扩充军队,官职不断提升,1917年,张作霖灭了支持张勋复辟的冯德麟,统一了辽宁。1919年,张作霖在日本的帮助下在政治方面“占领”了吉林和黑龙江,统一了东北地区,被称为东北王。
可以看到,老张是独立创业出身的,其中虽然也少不了袁世凯的支持,但是总体上,是张作霖自己巩固了自己在东北的地位。中央的命令听与不听都是老张说了算。但是作为军阀的他同样也有一股权力欲——占领北京。于是,在吴佩孚等人的拉拢下,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参战了。加入直系阵营,共同讨伐段祺瑞。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皖系战败,段祺瑞政府时期结束,安福国会垮台,奉直接管了北京政府。但是主要掌握名义上的权力的人还是曹锟。
由于战后既得利益的分配不均,吴佩孚还罢免了张作霖在北京的眼线——内阁成员梁士诒,大大激化了奉直矛盾。加上张作霖背后有日本撑腰,我有理我怕啥,明明就是你曹锟不干人事。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昨日的同盟,今日的敌人。利益变化使得军阀变脸比翻书还快。战争的结果是张作霖战败,他将军队退出山海关,宣布“闭关自治”。爷打不过你,爷不理你了!
对于曹锟而言,打跑了敌人,接着就应该是他自己的飞黄腾达了。此后,曹锟首先逼退大总统徐世昌,让这位从政40年的和事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总统府,迎原任大总统黎元洪复职,可怜的黎哥哥再一次成为了傀儡。而北京政府十分不稳定的六度更换国务总理。同时,随着直系内部吴佩孚的崛起,形成了曹锟领导的直系保定派和吴佩孚领导的洛阳派,吴佩孚不赞成曹锟出任大总统。但曹锟仍在直系内部处于优势地位,并且有老美支持他,于是,他这个大总统做成了。方法是贿选。此后,由贿选国会起草并通过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人称“曹锟宪法”、“贿选宪法”。1923年10月10日,该宪法由曹锟颁布实施。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这件事让吴佩孚很不满,但最不满的还是张作霖,合着曾经我跟你一起动刀砍倒了段祺瑞,今天你在北京躺龙椅,我在关在扒苞米,搁谁心里也不忿啊。而且曹锟也推行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让曹锟政府一下子成为了众矢之的,张作霖在日本的帮助下也越来越强大,战争不打也得打了。于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了。
曹锟也不是一个服软的人,应战。
其中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但是冯玉祥事实上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粉丝,对曹锟和吴佩孚的统治早都不满了。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上演了一场近代版的陈桥兵变。政变后,冯玉祥还认为有皇帝在北京,就还可能会有张勋复辟的危险,于是,他又把溥仪请出了紫禁城。这是溥仪自3岁登机以来第一次出紫禁城。综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政变”。
冯玉祥的倒戈,大大动摇了直军军心,在前线激战的吴佩孚终以失败告终,仓皇从海上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张作霖获胜而告终。冯玉祥在北京中的理想是很崇高的,他想迎接孙中山北上,组织政府。然而冯玉祥只有不足4万兵力,北临张作霖入关,南面吴佩孚反击逼近北京,不得不采取张作霖意见,联合皖系,让已经无军又无势的前国务总理段祺瑞重新出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24年,张作霖进入北京城。赶跑了冯玉祥。张作霖时代到来。是经历了袁世凯时代(1912-1916),段祺瑞时代(1916-1920),曹锟吴佩孚时代(1920-1924)后的民国第四个“时代”。张作霖继续南伐,势力一度蔓延到了浙江。这侵犯了已经占有安徽和浙江的直系军阀孙传芳的利益,他联合冯玉祥,吴佩孚,组成了“反奉联盟”。1925年,第三次直奉战争爆发。
孙传芳发动反奉战争后,鉴于当时代表日本帝国主义的奉系军阀和段祺瑞政府是中国革命的首要敌人,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中国共产党决定利用人民强烈要求“打倒帝国主义奴才奉系军阀”的有利形势,开展全国范围的“反奉倒段”运动。号召人民积极参加反奉战争。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实行联合冯玉祥国民军反对奉系军阀的策略,全国范围的反奉运动日益高涨。反奉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促进了全国,尤其是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并促使了奉系军阀的分化。1925,一位被分化的白眼狼郭松龄起兵进攻山海关,占领锦州,直逼奉天。对于郭松龄的叛变,张作霖十分惊讶,加上前线战事不顺利,张作霖撤退。第三次直奉战争以直系获胜告终。后来郭松龄被张作霖打败,曝尸三天。
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开始北伐。主要目标就是拥兵20万的吴佩孚,20万的孙传芳和30万的张作霖。而民国军这时候有多少兵力呢?10万。很显然这场战争打不赢。但是学习历史的我们很清楚,这场战争打赢了。其中除了他们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以外,他们之间的互相攻斗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冯玉祥(这个人坚决的支持北伐军北伐)北上继续反奉,顺便在大沽台修建炮台抗击日军。记性好的同学可能还记得,在《辛丑条约》中规定,大沽台是不能有炮台的。于是以日本为首的(日军偷袭天津,但是却败给了在大沽台的冯玉祥的军队)八国联军集体对段祺瑞政府下达44小时最后通牒,要求拆除大沽炮台。段祺瑞现在没兵有没权,只有威望。但是这年头威望不管用,他想拆,冯玉祥不想拆。北京城内的学生们也不想拆,他们发动大规模情愿活动,要求驱逐八国驻华大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冯玉祥保持沉默。但段祺瑞手下一员擅自下达命令,对学生们采用武力。于是就有了后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有人称段祺瑞后来得知这件事后,来到了现场,向死去的学生下跪道歉(他并不得知此事),也有人说他并没有到现场……但这件事对于北洋政府的最主要影响,就是导致了后来段祺瑞这个伪政府的垮台。
皖系就此完结。事实上,皖系军阀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就已经消弭殆尽了。当时段5祺瑞本来让张作霖入关,想让他对直系首领冯国璋发起进攻,打破冯国璋的“和平统一”设想,但他低估了冯国璋的和稀泥能力。同时高估了张作霖的忠诚。在直皖战争中,张作霖帮助直系灭了皖系。段祺瑞不可不谓之引火烧身。但段祺瑞是个什么样子的人?这很难评价,说他糊涂吧,他三造共和。说他精明吧,他两次府院之争。说他强势吧,他依赖徐树铮。说他懦弱吧,他非打吴佩孚。说他独裁吧,他接受质询,汗流浃背。说他民主吧,他暗通款曲,强行借款。说他无能吧,他收复蒙古。说他有才吧,他败多胜少。我有时候也对历史教科书中只给历史事件,不给历史人物而感到很失望,但是除了王安石张居正蒋介石毛泽东等一些不得不提的人物外,这些所谓的“不提”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不是吗?谁能真正客观的评价一个人,那你必须脱离个人情感,政治因素,思想斗争,舆论导向等一系列因素。但你真正脱离了这些因素以后,还有人会去看吗?还有人会关心吗?哪怕你说的是事实,脱离了“群众基础”后,就犹如一张白纸,它永远是纯洁并且乏味的。
回归主线。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下,北伐军一路向北,攻灭孙传芳,吴佩孚。
最后剩下张作霖。张作霖是依靠日本人的,但事实上,张作霖并不是一个卖国贼。他将日本人看成一帮孙子,在一次和日本人的谈判中,日本人答应给张作霖提供物资,但是需要张作霖出卖东北铁路,即《满蒙新五路协约》。但是对于好处,张作霖欣然采纳,对于铁路,张作霖坚决捍卫。他在该协约上写了一个“阅”字。这也是为后来他撕毁该协约的一个坚实基础。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张作霖将其剿死。年仅38岁。1928年,北伐军击败张作霖,张作霖搬出北京,张作霖时代终结。
日本在张作霖身上看不到“希望”。小日本认为,张作霖阻挡了他们在东北的利益,未能满足日本在“满蒙”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移民等全部要求,并有所抵制,在1928年6月4日清晨5时30分,张作霖所乘列车驶至皇姑屯车站时被炸,张作霖受重伤,急救回沈阳,于上午9时30分不治而亡,享年53岁。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果实被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窃取)改旗易帜,从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北洋政府是清朝灭亡后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避免了让中国四分五裂。北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废除了之前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参加一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收复了东蒙古,维护国家领土的统一。但同时,他是反动的,黑暗的,中国如同进入了一个全然讲究兵家的战国时期。北洋政府能看出他们为权力而争夺的落后,也能看出来他们始终在维护共和的“诚心”。北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一个过渡时期,军队现代化的深入,共和民主的深入人心,民众意识的坚决崛起,都标志着那个只能任人宰割的中国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已经在缓慢睁开眼睛,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网络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