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翻开这本《清朝皇室取名“指南”》吧!

2022-11-29 12:59 作者:松兰书社  | 我要投稿

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


大部分父母在给孩子取名这件事上,总是怀揣着美好的想法,要么是挑选寓意上乘的字眼,希望孩子能成长为父母所期待的模样;要么是针对孩子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补足,比如名字的偏旁会带上“金木水火土”中的一个。


在中国,取名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一定体系和标准。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为特殊的朝代,因为它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满族,而满族文化在和汉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汉化倾向。


因此,清朝满族的取名文化,在入关前后也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演变。这篇文章便来带大家了解这一演变。


入关前:实用功能为主,美观忽略不计


满族入关之前,取名只是出于实用功能,并不会在名字的寓意上花心思。很多地位很高的满洲贵族的满语名字,音译过来似乎并不难听,但实际上的寓意,在汉族人看来可能觉得奇怪甚至粗俗。

有用动物命名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多尔衮”,意思是“獾”,此外还有“朱玛喇”,意思是“黄鼠”;也有用物品命名的,比如“苏纳”意思是“牵狗的绳子”,“博洛”意思是“凉帽”;甚至还有表示“傻子”的“岳讬”,表示“唠叨”的扬善。


总之,在入关前,满族人取名可以说是到了“随便”的程度,任何词性、任何词类,“随手”就能拿来当人名。


而且这些看起来随便的名字,不像汉族人取名一样,只是作为小时候的“贱名”方便养活,而是用作一辈子使用的大名,要伴随一个人一生。


图片
金交龙纽“天子之宝”(皇太极时期)牙牌两面分别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天子之宝匮”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体现出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即满族人不在乎取名用词的褒贬,只把名字作为一个区分性的称谓。



入关后:取名体系化,用词文雅化


满族入关之后,和汉族人的交往日益密切,汉文化对满文化的同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取名方面,也使得满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顺治一朝就已经入关,但由于有规律的取名从康熙开始,所以这里主要以康熙以后的皇子命名为例。


一是辈分字的出现。辈分字也就是为了防止成员辈分混乱,用于区分辈分的字,同一辈的家族成员拥有同一个辈分字。


康熙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选了“胤”和“弘”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用到乾隆皇帝弘历一代不够用了,他便增加了了“永”“绵”“奕”“载”这四个字;道光也选了“溥”“毓”“恒”“启”作为后代的字辈。


图片
乾隆帝妃与嘉庆帝幼年像轴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虽然清朝的历史在“溥”这一辈就画上了句号,但爱新觉罗家族此后的后代取名,依然沿用这个字辈,比如溥仪的弟弟,溥任的三个孩子,分别叫做毓嶂、毓则、毓岚。


图片
孝全成皇后与幼子像轴图中皇子即咸丰帝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二是名字越来越文雅。从上述的入关前后的取名对比,就能看出取名的文雅化倾向。入关前,满洲贵族没有汉名,我们今天看到的名字都是满文的音译,音译后常见的汉字有“儿”“兔”等等,后被美化为“尔”“图”。


当满族人学习汉族文化后,意识到这些字在汉语中有些粗俗,有损其形象,于是他们就开始仿效汉族人的取名方式,选择文雅的汉字字词,以提升自己在汉族人眼中的形象。


当然,在吸收汉族取名文化的同时,满族依然保留了一定的习俗。比如依然有坚持用满语取名的满族官员。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满族人是以统治者的身份入主中原,但中原文化并未完全统一为满族文化。


相反,满族文化在诸多方面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取名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这既体现出了汉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杜家骥.满族入关前后之取名及相关诸问题分析[C].北京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1992:209-224.


图片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松兰小学士】(添加微信songlan0909)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

翻开这本《清朝皇室取名“指南”》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