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的根源和解答:我和世界的根本关系!

1.虚无主义和历史结构的重要关系
2.虚无主义是一个主体性的问题
主体丧失了把自己的生命组织起来,把自己的精神动员起来的能力
历史结构的矛盾在个人身上表现为主体性的危机
1862年,屠格涅夫《父与子》提出了nihilism,主人公巴扎罗夫自白道:虚无主义者是不屈服任何权威的人,不信仰任何原则的人,无论这一原则多么神圣……否定是所有原则中最有用的原则,而我们否定任何事物…..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建设,而是清理地基”
纯粹的破坏被作为一项历史任务被提出,是启蒙主义和现代性的逻辑结果,表现为时代问题,作用在个体身上
启蒙主义的理性至上瓦解了前反思的精神安慰剂,而这瓦解的尽头是启蒙主义的自我瓦解。
现代实证科学的“普遍有效性”和“逻辑必然性”来自资本的拜物教性质,科学不曾反思自己的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它的基础。
那些本该肯定我生命意义的事物,被转向反对我,成为否定我生命的压力,即异化
异化理论的四个层次
自主自由的劳动是一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在这个对象性的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确证。
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本质力量的外化不属于主体,那么主体越劳动越被掏空。劳动者缺乏生活资料和独立进行生产活动的劳动资料,所以他不得不把自己出卖给同事拥有这两者的人,这就是路灯阶级。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使得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结晶成为不属于他的异己的力量,他越努力工作,他所占有的社会财富比例就越低
2劳动者和和劳动活动本身的相异化。劳动者是被迫劳动于路灯阶级,是对他的本质力量和主体性的直接否定,所以当强制力消失的时候就没有劳动者想要劳动了
3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自我否定,把确定自己存在的生命变成维持肉体存在的手段,人在其中找不到自己是谁
4人和人之间的相异化,人找不到他人是谁
所有能肯定存在的事物,从劳动者创造的物品,到创造活动本身,劳动者的主体生命,以及他人对我的肯定,都被瓦解了。找寻存在感似乎只剩下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荒诞,归于纯粹的否定性,二是通过纵欲
异化是否是预设了一个本身的劳动状态,(是否真的存在一种本真的劳动状态)然后说现在这个事异化的呢?
回答1,是的,up对这个回答持否定态度,因为这一回答会破坏马克思思想的一贯性…
回答2,不是,本真的劳动状态是现象学还原出来的。把异化的部分悬置后看劳动本身是怎样向人显现的,这就得到了本真的劳动
放下幻想实事求是,对应的是明明什么也没看到却喜欢幻想事物背后的东西,这种幻想根本不能帮助做出有效的判断和行动。
现象学是一种生活态度
1坚持理性主体的立场
2从超越的立场转向了向内的立场,把哲学内在与生活之中,是一种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一种尼采式的对超感性世界的否定
先验还原这一现象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在时间生活的经验自我到先验自我的还原
康德认为先验是内在于主体性又为主体的经验认识奠基的东西
古典哲学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是一种对生活的否定,康德和费希特的批判哲学就曾被同时代的雅各比认为会导致虚无主义,主体根本没办法证明自己不是缸中之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