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反对原教旨主义?(文化输出篇)
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为什么中国文化输出做得不好?
因为很多中国想输出的文化实际上连本国的年轻人都难以影响。
每一种文化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的,现在的传统文化放到过去就是当时的流行文化。
为什么京剧不流行了?
首先,因为京剧的表现形式细节不够而时间过长。
过去没有成熟的技术,只能拿个鞭子就当骑马,用脸谱让观众分辨人物。而现在的拍摄技术很成熟了,各种特技不在话下,而且时间也是一大问题,京剧两个小时讲完的事,放在电视剧里一集就完了,细节还更丰富,哪个更容易接受?


其次,它被捧到太高的位置,以至于固步自封。
国家养着的铁饭碗,饿不死,因此质量的提升就更难,一些地方戏能自负盈亏,而京剧占着国字号(实际上也是徽剧改良来的),把自己当成高雅的东西(在当年可算不得高雅),听不进意见,不创新,不改唱腔(音乐剧就是歌剧改良来的),不写新本子(现在连样板戏都写不出来),还是几十几百年前那些剧情…要如何继续?
有人说写现在的东西那还是京剧吗?可当时有的戏写的也是当时的东西,为什么现在不能?真把爱情公寓里的京剧版加勒比海盗写出来,也不至于现在这样…真心希望多一些《三堂会审伽利略》这样的创新。

国家大力扶持,结果春晚节目动不动就整出什么洛神散花,青衣智取威虎山的错误让人贻笑大方…好歹让靠谱的人来搞吧
汉服也是一样的道理,要输出,首先本国人要接受,可是穿什么都被人说,动不动就是形制不对,想加个背带被人说那就不是汉服,戴眼镜也不行(实际上明朝已经有眼镜了),最严重的还是所谓的“山”…
而且汉服不适合日常工作(适合日常的都是短褐,他们觉得不好看),所以建议在传统节日穿就可以了,其他时候,实在是不方便…
不要看不起俗、商业化,相声为什么现在还火,不就是因为俗、商业化?虽然又引进了粉圈那一套,但票就是卖得好。
抛弃大众的东西,终将被大众抛弃。
要输出传统文化,就不能过于在乎“纯洁性”。很多年轻人不听戏曲,但是带戏腔的古风歌倒是听得多,很多年轻人不看《三国志》,甚至不看《三国演义》,但三国游戏没少玩。不管了解是否透彻,至少通过并不那么“纯洁”的形式,他们知道了戏曲和三国。
而且,输出的也不能只是传统文化,现代的网文、武侠小说、电视剧和游戏输出效果也不错,可是有些人不当这是文化输出,一提文化输出就说那些连自己都不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