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最大规模战争,一战改变“九一八”事变进程
1929年7月,“改旗易帜”不久、主政时间也不长的少帅张学良,意气风发想干一点大事。
因为不满苏联在中东铁路的过多过分权益,他在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支持下,命令东北军以武力强行收回了中东铁路的一部分管理权,导致两国断交并爆发了军事冲突,这就是中东路事件的发端。

这场冲突是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比40年后的珍宝岛之战大得多,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时间跨度在3个月以上,战役、战斗打了数十次,使用了当时先进的重型装备如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此战彻底改变未来九一八事变走势,甚至抗战走势。
战前的背景态势,一是张学良从乃父那接过东北这个大摊子,刚稳住了局面,急于立威,也急于求作为。
二是张学良错误地判断,当时的苏联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和多年内战,国力窘迫,经济残破,其军队的战力也会大打折扣,以为可以乘机拔掉这根刺,讨回中东路的路权。
三是蒋介石在名义上大力支持少帅叫板苏联人。实际上东北军对于蒋介石是个庞然大物,老蒋希望他与苏联拼个你死我活。

但是无奈技不如人,战至11月,东北军惨败,俘获和杀伤东北军近2万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事物资。张学良只得委派代表与苏方谈判,达成妥协的《伯力议定书》。
东北军这次败给苏军,对整个东北局势的影响十分深远,这是大家的共识。中东路事件带给张学良和东北军的打击十分沉重。
战前,东北军高层自认为备战是比较充分的,武器装备在各大军阀的部队中也应该算是比较好的,而且还有一些先进的新装备,而苏军貌似战斗力在衰落。按着兵法,彼竭我盈,是取胜之道。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中苏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东北军的落寞,被驻华日军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上个世纪初在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日军,本来对奉军来说,就是一个强大的存在。
这次武装冲突,让觊觎大东北已久的日本看出了门道,掂量出了东北军的斤两,日本军阀的冒险欲、占有欲受到了强刺激,成了开启一年多以后的九一八事变的一个重要参照与依据。
时任日本关东军主任参谋的石原莞尔,不久即起草了《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为发动侵略战争出谋划策。他狂妄地宣称,对付张学良甚至都用不到真正的刀剑,只要用竹刀挥舞一下,就能把他击退。

这种对张学良和东北军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关东军的态度。
东北军高层从此不再相信中央政府任何鬼话。让张学良现实的认为,想活下去就必须有人有枪。中东路事件,打飞了张学良和东北军的锐气血性,却使日本军阀这头恶狼看出了猎物的底细。这促使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做出错误判断,撤退到关内。
事实证明蒋介石还是那个蒋介石,抗战前所有军阀到抗战后几乎全部中央军化。一场抗战倒是让蒋介石完成了消灭“军阀”的任务。枪杀韩复渠事件与其说韩复渠不抗日,倒不如说韩复渠有很强的求生欲。
可以说,东北军与苏联红军的一场武装冲突,无意中为九一八事变做了些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