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人物微论-元春

2018-12-17 21:44 作者:sepstar  | 我要投稿

贾元春是四春中唯一不生活在大观园的,也是前八十回中已经嫁人的(迎春在79回嫁给了孙家,暂且也放在80回后)。有很多人也在找元春的原型,说她就是曹家的某某。其实,我觉得没有太多必要一定要搞清楚元春的原型是谁。因为曹公并不是要真实写那个族中的人,为其立传,而是借用这个人物,为某一类人立传。元春在书中是皇妃,贾家也成为了皇亲国戚。曹公写元春也是为身在皇家妃嫔立传。历来史书中的妃嫔,几乎都是两样的模样,一种是相夫教子,恪守妇德;一种是乱政擅权,为非作歹。曹公不是写史,所以笔下的元春不是这样的模样。他笔下的元春更多的是辛酸。这种辛酸和古诗中的宫怨诗这一类有共鸣有传承,但也不是在一味显露作为嫔妃的幽怨。一方面元春在省亲的时候也表达了对于亲情的渴望,以及对于孤零零在锁在宫中的愁闷;另外一方面,她作为嫔妃,代表着皇权,也享受着皇权带来的特权和实实在在的利益。最突出的就是大观园。如果没有元春,怎么会有一个大观园呢?大观园因元春而起,元春才是大观园真正的主人,但是实际上元春又只是名义上的主人,宝玉、黛玉、宝钗等才是大观园真正的主人。



元春在书中所出现的地方并不是太多的,最主要的就是省亲了。其次就是送节礼以及让贾府去清虚观打醮。在省亲的时候,她见到了黛玉以及宝钗。而后的送节礼和打醮,虽然元春本意都是为家族祈福,但是在情节上有个共同点,就是有宝玉的婚事牵扯其中。很多人说,元春送节礼的时候,让宝玉和宝钗一样,而黛玉要低一级,就是元春看重了宝钗,借这个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过我觉得,元春让宝钗得到和宝玉一样等级的赏赐,并不是仅仅因为看重了宝钗,而是因为宝钗是客人,客居在贾府中,元春作为贾府的主人,是要礼让客气的。黛玉虽然也是寄住在贾府中的,但是黛玉其实是被当作是贾府家的自己人,所以她的赏赐是和探春等姊妹是一样的。其实,把黛玉当作是府里人,而把宝钗视为客人,这不仅是元春的看法,也是府中一般人的看法。只是黛玉没有能看透,没有能理解。

元春是贾政的长女,也是族中的长女,所受的呵护虽然不曾着墨。但是其能选进宫,并成为贵妃,可想当年贾府里面对于其的关爱和教育是一样不少的。而长女如母,当贾珠还在世的时候,宝玉作为幼子可能更多被元春所关照着。所以元春对于宝玉的感情是很深的。而对于宝玉来说,或是因为如此,所以表现出来,和元春是有些距离感的。这种距离感一个是因为元春进宫了,少能相见,二个是因为从小受到了元春的管教。元春是受到正统的礼教教育的,所以其对宝玉的教导也一定是这样的。而宝玉对于这样的正统是反感的,所以这就增加了宝玉和元春之间的距离感。故而在元春省亲消息传来,府里都在忙碌和欢喜的同时,宝玉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虽则是因为秦钟和黛玉之事,但是实际上也是因为宝玉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元春本身并非十分上心。

关于元春的结局,判词中“二十年来辨是非”以及“虎兔(虎兕)相逢大梦归”如何解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学者刘心武在这里又扯上了秦可卿的所谓身世之谜,搞得神秘兮兮的。其实没有必要。是刘心武太武断,太主观,太涉入秦可卿的情结而不能自拔了。关于元春之死,有很多的探讨。一般认为是疾病而亡。不过还有一种意见值得注意。有一位学者说,元春是亡于兵祸。为何?因为判词中的画中是有弓箭的。历来,画中的弓都被解读为谐音的“宫”。但是,我认为不是。虽然在正册的判词配画中,很有几个是用了谐音的,例如第一幅黛玉和宝钗,就是这样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判词的配画多是讲述此人的命运终点事件。例如探春,有船有海;例如妙玉是美玉落在泥垢中;例如迎春是饿狼扑食;例如惜春是古庙青灯;例如秦可卿是自缢。特别是其他的三春,都是用的指事,而非是谐音。而且,在画中用香橼已经是谐音了,何必还要用弓来影射宫呢?难道是因为画了宫殿会招来麻烦?既然元春都可以写做皇妃,画一个宫殿就能有麻烦?不至于的。所以用弓更可能是指出元春最后的结局是和兵事有关。另外以“虎兕”而论,更容易理解为兵事——激烈的争斗。所以从这样的理解,元春最后或是消亡在兵事当中。关于“二十年来辨是非”,历来的意见是说元春入宫20年了。但是以王夫人的年纪,以及元春带过小时候的宝玉来判断,元春不应该是入宫20年这么久。我认为这是指代元春存年或只有20来岁而已。况在冷子兴演说贾府的人物关系时,说元春是贾政的二子,长子是贾珠。那么以贾珠之妻李纨的年纪来看,元春最后享年20多也是合理的。这样元春也是属于青春早夭了。更多了一份凄凉。所谓“二十年来辨是非”,其实说的是元春德性高,讲求妇德,明辨是非,所以元春能被选如宫中,并被择为皇妃。接下来的“榴花开处照宫闱”就是说在石榴花开的时节,元春选入宫了。再后面的“三春争及初春景”,说的是迎春探春惜春以元春作为榜样。最后的“虎兔(虎兕)相逢大梦归”则是元春死于非命,命运弄人。续书中,将元春描述为病亡,我觉得是有失原书的宗旨的。对于元春来说,固然她在省亲之时哭了,说自己在宫中有些忧郁,不过以元春能“辨是非”来说,她是安分于此的。她不像鸳鸯极力反感去做贾赦的妾,她从小的教育使得她不能违抗家族的安排。她虽有宫怨——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觉又哽咽起来。

但是仔细琢磨这段总被拿来证明元春对于进宫有怨言的文字,会发现元春的原意并不是要诉苦。元春说这段话是为了缓和比较压抑的气氛,当时贾府众位女眷见到了元春,彼此都在流泪,没有话语。元春见状“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其次,元春说的“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其实也并非在着意怨恨宫闱深深,而只是在说宫禁严格外人不能擅入。当然这其中也是带有宫怨的,只是意义没有那么浓厚。以元春之见识,以元春说话之环境,元春是不大会诉苦的。元春和宝钗是一类的人,虽然自己受到了严重的礼教的压制,但是十分顺从,虽然心有怨言,但是也还是依照着那样的规范在做,无奈无力。她们不会如黛玉那样的,完全顺从自己的内心,在外人看起来是“肆意胡为”。



关于辨是非,刘心武老师曾解读为“辨是谁”,因为他在探秦可卿的秘。他认为秦可卿是很有来历的,但是元春不知道底细,所以一直想不通。这其中的误解和偏颇就不多说了。“辨是非”的含义是很明确的,书中关于“是非”一词使用很多。而且有一处,我觉得是十分重要的。当宝玉和凤姐被施加了魔咒病倒后,一僧一道来贾府里救人,曾经对宝玉的命根佩玉说:“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这里的“觅是非”是和“辨是非”相通的,是非,都是一种人间无常,充满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意思。

元春之死是贾府走向衰败的原因吗?虽然元春作为皇妃可以给贾府到来一定的荣耀,但是贾府本就是公侯之家,即使没有元春,也不失他们的显贵地位。如果将元春之死看作是贾府走向衰败的主因,则又是另外一种“红颜祸水”的论点了。而且纵观全书来说,贾府的衰败并不在于有没有皇权的背景,而是在于子孙不肖。其实,元春的死于非命不但不是贾府衰败的主因,反倒是元春之死是贾府衰败的表象之一。

此正是:

才秀双全侍帝王

一门锦绣沐春光

霞衣金凤还家里

更比昨天泪两行


红楼梦人物微论-元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