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2023-04-06 00:22 作者:羽心萦  | 我要投稿

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是清朝雍正时期施行的一项政策,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即废除官员、地主免税的特权。

其他两条同样废除官员地主特权的政策是“摊丁入亩”与“火耗归公”。

康熙执政四十余年之后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税收收入有限。而因固有的封建社会中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的制度,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却不需上交多少赋税,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国库空虚,因此出台此政策优化税收结构,使社会富有阶级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

众所周知,让那1%缴税自古以来直到现在都是天字第一号的难题,那么雍正是怎么实现这一目标的呢?

作者:鹤云声

第一,错误的把士绅一体当差纳粮一个阶级问题,划分到江南土绅同中央政府的对立,这里是错误的将一个阶级问题化为一个群体问题。

雍正元年在推绅一体当差纳粮时,首先施行的省份并不是江南,而是田文镜任河南布政使,擢升巡抚时,依靠田文静的上奏,而在河南省大力推行雍正的以整饬弊政。清查积欠,实行耗羡提解;限制绅衿特权,严限交纳钱粮;严行保甲制度等。

但随后就受到了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参劾,雍正以其实心任事。出自《抚豫宣化录》

这里说这个事的目的,是为明白,士绅一体当差纳粮一个阶级矛盾问题,并不是某一个地方的问题。

第二,清继承明制,说不注重儒家思想其实是根本就没有的事情,儒家思想的根源在于维护封建社会次序的理论,只要你的阶级属性没有变化,就必须维护儒家思想,这是阶级属性决定的

顺治元年十一月

十一月设满洲司业、助教,官员子孙有欲习国书、汉书者,并入国子监就读。

顺治二年

六月 再次强制推行剃发令,皇太妃逝。发布诏告:清廷兴兵,本无意兼并,只为明清和好;但因李自成兴兵导致了明国祚灭亡;清军自关外整旅入关,乃是代明雪恨……以此来消弭汉族的反满情绪。并命于十月在江南举行乡试,以笼络汉族士人。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多尔衮亲自谒拜孔子庙。

到康熙年间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他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为治国之本。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其中,恢复科考和祭拜孔庙,是明确的使用儒家文化治国方针。

在到了雍正期间,主张清朝的正统性和“华夷一家”,为自己法统正理,其中受吕留良的思想,清的合法性收到了严重的冲击。

《大义觉迷录》正是在此背景下,公家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册,还命曾静到全国各地巡讲。

康熙起的文字狱,从本质上讲,一方面是从肉体上消除儒家思想读书人反对的声音,同时从顺治开始大修书籍,也是拉拢儒家思想的读书人,如果说清统治者不重视儒家思想,又怎么会大兴文字狱?

说到底,儒家正统思想,等同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论,这种理论从上至下,从基层到士大夫均用的通理。

在这点上,高赞答案也错误的把儒家思想等同于江南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一个广义大面积的,不等同于某一个地方的政治思想,江南官员甚至不等同于南方官员。

第三,错误的将江南地区等同于整个地主阶层,江南富饶,但到康熙时,因其经济作物的普及,其已经不是粮食大省。而顺治土绅一体时,湖南、四川、江西、湖北等地,清初时由于战乱,土广人稀,物产并不丰富。经过恢复与发展,到雍、乾时期,这个地区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步代替了江、浙地区,成为供应粮食的重要基地。过去的 苏湖熟天下足 ,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在这些产米区,形成了许多商品粮食的市场。

第四,错误的把地主阶级内部利益划分,等同于皇权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清初主要的矛盾,在于 大地主同江南地主的矛盾,而不是皇权同江南地主的矛盾。

高赞答案里提到的奏销案是在顺治十八年,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顺治元年十二月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顺治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顺治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圈入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三次共圈占土地约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十六万余顷,一晌约六亩),“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妻孥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八旗圈地称旗地,不准私自买卖,“八旗官兵所受之田,毋许越旗卖价及私售于民,”违者按律治罪。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冀东肥沃之地多流入正白旗之手。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份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

而小规模的圈地,则一直到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以镶黄旗地少贫瘠为由,提出要与正白旗换地。康熙八年(1668年)五月智捕鳌拜,再宣布停止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

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对江南地区的严防打击,其实是地主阶层内部的矛盾,而不是皇权同地主阶层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康熙后期,才发展成地主阶层同皇权的矛盾,而土绅一体当差,正是地主基层的矛盾威胁到皇权,才不得已进行的改革。

第五,对江南经济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到地主层级经济关系的改革,同样是地主阶层内部利益的划分。

在这里重申一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

康熙十九年(1680年)顾亭林指出关中情况‘以今所睹国维人表,视昔(指崇祯末)十不得二三,而民穷财尽,又信徙而无算矣。……至有六旬老妇,七岁孤儿,挈米四升,赴营千里,于是强者鹿挺,弱者雉经,阖门而聚哭投河”

“清初‘赔累既穷,鞭笞日受,不得已而贷营钱、借当钱、掇米钱,借一还百,竟不能清理,家业荡然,性命殉之’” 叶梦珠《阅世编》

“清军在征服中国各地的过程中,‘大兵所至,田舍一空’。经济最称发达的江浙地区,更遭受异常残酷的焚杀和掠夺,扬州、江阴、嘉定、苏州、嘉兴、金华几个经济繁盛都市,差不多都被焚杀精光”《中国农学史》

第六,我不知道何以得来清向着小民一说?

上面提到,清初三次大圈地,北方大量农民失去田地,难道八旗就不是地主了吗?从那里得出?

《清代经济简史》中的一些话简单介绍一下情况,“由于逃人‘关系到旗下资生使唤’,清官方视之为‘清朝第一急务’。严惩逃窝,广事株连。所谓‘一捕十家皆灭门’,丧身亡家的不知几千万人。

第七,何来满人实现了 “抑兼并、均田地”这一说法?土地兼并是地主阶级自身属性决定的,皇权只能其一定作用调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到康熙四十年时“有心计之家,趁机广收,遂有田连数万亩,次则三四万至一二万者”。大官僚徐乾学即“买慕天颜无锡田一万顷”,高士奇在浙江平湖置田亦有千顷。从康熙的诏谕中看出,当时南方各省的情况是“小民有恒产者十之三四,余皆赁地出租”。经过土地的日益集中,到乾隆时,湖北已是“今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十之五六,旧时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广西也“田大半归富户,而民大半皆耕丁”

康熙年初施行的孳生人丁永不加赙,到康熙末年土地兼并就已经如此,那么雍正过后的乾隆呢?

乾隆初期,漕运总督叫杨锡绂的上疏奏道:“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而到了乾隆末年,则有人记录说:“(如今)占田者十无一二,佃田者十之四五,而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

广东巡抚百龄到任不足一年,也占了五千顷的田,试问那里解决了?

封建社会,从古一直到清末,甚至是民国都没有解决掉土地兼并的问题,在高赞答案里居然解决了。

土绅一体当差纳粮,之所以在雍正时期得以推行,是因为此时还属于地主内部矛盾的问题,是阶级内部的问题,而土绅一体当差纳粮中,高赞答案完全不知道还有一个东西,他叫养廉银。

而雍正改革的前提,是康熙四十年后,土地兼并,国库亏空,可见清初也没有所谓的,改革的成果,而是皇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地主阶层不得已的内部调整。

雍正在期间,都只有河南田文镜有很好的实行,而雍正死后,田文镜也去世,到乾隆时期,一体当差已经没有了。真不知道高赞答案,那里来的江南区域实行很好,通篇无一史料做依据,全靠想象。

而,高赞答案的结论:

我只能说,想得真美好!

分割线----

来,让我们用史料说话,来看看高赞答案所谓的蛮族实现了儒家思想。

明末清初顾炎武说的:“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康熙中作过归善令的上杭人邱嘉穗讲的:“一邑之中,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

康雍之世临川人陈之兰说的:“今之世,富者一而贫者百。”

秀水人、安吉州学正盛枫在讲到江淮之间农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之后说:“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康熙帝在四十三年(1704年)因蠲免钱粮发出上谕:“蠲免钱粮,原为加恩小民,然田亩多归缙绅豪富之家,小民所有几何?从前屡颁蠲诏,无田穷民未必均沾惠泽,约计小民有恒业者,十之三四耳,余皆赁地出租。”

以上,可是康熙盛世,当时朝野上下的共识就是,自耕农极少,大约只占当时土地的3成,剩下一部分是中型地主,当然在高赞答案里,小地主可不是地主哦,呵呵了!

我们在来看看,雍正过后,乾隆过后嘉庆年间。

嘉庆九年(1804年)纂修的《巴陵县志》在讲到该地经济、人口分布和各行各业居民状况时写道:“十分其农,而佃种居其六。

道光中编写的《江阴县志》,叙述该县风俗,说到“农之家十居八九,农无田而佃于人者十居五六”

同治年间撰辑的江西《新城县志》写道:“新城之民,农之家什九,农无田者十之七”

光绪间问世的《金山县志》在叙述人们经济关系时说:“务农之家十居八九,无田而佣于人者十之五六。

我就想知道,高赞答案那里解决了?简直不读史料,全凭想象。

道光中江苏金匮人钱泳说到太湖区域的湖田,“不下数十万顷,其利倍于常田。大约仕宦富豪所得者十之七八,平民所得者十之二三。

乾隆初年进呈的《请定经制札子》中写道:“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富贾之产”

这里,高赞答案完全不知道清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比如江浙一带的二季稻,和诸多经济作物的普及,以及明末小寒冬过去,气温的回暖。

简单的说,清代的大地主已经完全不需要更多的田地,只需要高产的田地。所以,清代的大地主多以1000左右为主。

结论:根本不存在土绅一体当差能够推行下去,雍正在位时就只有河南田文镜在河南时大力推行,而田文镜推行时更是出现上司弹劾,考生罢考事件。这些都在《清世宗实录》里有明文记载,怎么就在某些人眼里,成了清解决了土地兼并,实现了人民民主。雍正改革是给清续了几十年,但也没某些人吹到天上去,去看看《清世宗实录》好吗?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