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魂〉填詞過程詳解

〈華魂〉是向2020年各種犧牲奉獻者致意的一首歌,也是我給自己出的一道題目:歌頌、祝願的詞,如何不落窠臼?
理論上,《禮記》早有示範,曰「善頌善禱」,就是在稱頌中蘊含告誡,在接受祝福時表示明白如何免於犯錯。《詩經》裡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強調周朝現在能擁有天命,是因為人的努力,且必須靠大家繼續努力。話雖如此,但如果就這麼照搬照寫,又很容易流於教條。寫歌不能那樣。
流行歌曲裡一個很好的範例,是許冠傑的粵語賀年歌《財神到》:
財神到 財神到
好心得好報
財神話 財神話
揾錢依正路
財神到 財神到
好走快兩步
得到佢睇起你
你有前途
「得到佢睇起你,你有前途」──不是空泛地說恭喜發財、大家發達,而是將財神爺寫得更像常人一點,說「揾錢依正路啊,我看好你」。但你要怎樣才能讓財神爺垂青?這就可以先問:一般人要怎樣才能讓其他人看得起?當然是品德、智慧與毅力這些嘛。財神也是凡人修成的,很多人的「財神」其實也就是身邊的貴人,而不必是廟裡畫裡的那尊偶像。所以歌詞這樣一寫,首先有了一種走下神壇、平易近人的活潑諧趣;再一推敲,也完全合乎做人做事的道理:「你有前途」乃是尚須打拚,不是直接就不用再努力了。再推而廣之:有志有為者,皆有前途、有盼頭、增量可期,這才是個可喜的社會。相對的,如果你缺乏這種動力,社會缺乏這種活力,那這歌詞也就可以起到一種警醒和諷刺的作用。
說簡單點,就是「不要無腦吹」。那要怎樣才好呢?我的觀念是:情感真實、事理確實、有節制。換言之,你自己聽著不會尷尬,自己唱著不會不舒服;回頭審視自己剛剛沉浸在內的心境時,不會害臊,不會覺得自己像個戲精或蠢貨。如果這些都能做到,則在藝術上可算過關,在交際上可謂得體。
下面講〈華魂〉的緣起、製作過程與方法。
零、 緣起
去年《華燈宴》音MAD組曲〈寄世界於東方〉裡,有一段是《東方花映塚》結束曲〈花如幻想一般〉(花は幻想のままに)的改編,非常上頭。我有陣子每天都要把整首組曲聽一兩遍,也就將這段記了下來。然後7月2日早上,夢到幾個女聲合唱這段,卻是不同的風格--慢板,很舒緩、溫柔,如花浪在風中起伏,帶點憐憫和憂傷。
醒後就覺得有點意思,想試著給它填詞。原曲的主旋律只有兩句,重複多次,不免單調了一些,但這種歌也是有的。例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翁倩玉的〈祈禱〉(1975)。
查了一下,發現〈祈禱〉原曲也是日本曲,而且是在日本歷史與社會上經常被歧視、壓迫的群體「部落民」的民謠〈竹田搖籃曲〉,它在反抗運動風起雲湧的1960年代廣被傳唱,還被「部落解放聯盟」選為盟歌,而被日本當局列為禁播歌曲。
我當下覺得更有意思了:2005年的《東方花映塚》背景是幻想鄉在迎來又一個甲子輪迴的時候,花卉受到外界湧入的人類幽靈附著、影響,不分時令地在一時間全部開花。劇情在各方面隱晦指向60年前結束的二戰,又出現了「罪」和「審判」的主題,所以同好公認這是ZUN在此60周年的紀念、反思之作,結束曲〈花如幻想一般〉也就有一種百感交集、難以了斷的不了之意。會不會,ZUN譜寫此曲的時候,也有參考過〈竹田搖籃曲〉,或不自覺地受其影響?
不論如何,它既然會讓我這麼聯想,便表示這種看似單調的曲式,實有一種以簡馭繁的能為,可以烘托、表現沉重的主題。於是我也開始認真了。
7月3日,我寫下隨筆〈《花映塚》ED與〈祈禱〉與〈竹田搖籃曲〉〉(https://zhuanlan.zhihu.com/p/154014180),便即開始構思。
一、命意:抓主題
「花」通「華」,原作以花來表現人的故事,也是世界通用的藝文傳統;我找了一下此曲的二創,比較著名的有一首凋葉棕的〈魂之花〉(花映「タマシイノハナ」)。2020年我們又親歷了新冠疫情這等大異變,那把這闋詞定名為〈華魂〉,把華夏雙關進來,面向人民,便是順理成章的操作。
題目既定,我也馬上就想到:如果這放到2021的《華燈宴》,當能產生怎樣的效應。於是把該考慮的問題全都考慮一遍,方向和分寸也就定了。
二、謀篇:決定曲式和歌詞框架
參考對象:
〈花如幻想一般〉原曲的曲式是「前奏-A-A-A-A」循環。
〈竹田搖籃曲〉歌詞是「8+1」一共9行,曲式是「A1-A2-間奏-A3-A4-尾聲」,每段兩行,尾聲重複主旋律的第二行,歌詞整體是平鋪直敘,講完一件事。
〈祈禱〉是「10+1」共11行,約可分為三部份:「A1-A2-間奏 / A3-A4-間奏(也可以不要) / A5-尾聲」,歌詞各段意思差別不大,反覆講同一個意思,不適合〈華魂〉這個題目,但「三段體」的格式可取,《詩經》和各種民歌、流行歌裡很多成熟之作。
〈魂之花〉另加了B段、C段旋律,加強了情感的起伏與變化,而全曲也就變得複雜且可能過長(7分鐘)。我不想改動原曲太多,而且也不想做「三創」以免被這一件「二創」的特定氛圍侷限住,故決定僅參考它對A段主旋律的改編。
初步決定使用「4x3+1」的三段體,即「A1-A2-間奏1 / A3-A4-間奏2 / A5-A6-尾聲」,也可把四行整併為一段,簡化表述為「A1-間奏1 / A2-間奏2 / A3-尾聲」。這樣正好套用「比、開合、正反合、起承轉合」十字訣,框架就出來了,很整齊:
【第一段:正】
【起】□ □□□ □□□□□□ □□□□ □□□□ □□□□□□□
【承】□ □□□ □□□□□□ □□□□ □□□□ □□□□□□□
【轉】□ □□□ □□□□□□ □□□□ □□□□ □□□□□□□
【合】□ □□□ □□□□□□ □□□□ □□□□ □□□□□□□【第二段:反】
【起】□ □□□ □□□□□□ □□□□ □□□□ □□□□□□□
【承】□ □□□ □□□□□□ □□□□ □□□□ □□□□□□□
【轉】□ □□□ □□□□□□ □□□□ □□□□ □□□□□□□
【合】□ □□□ □□□□□□ □□□□ □□□□ □□□□□□□【第三段:合】
【起】□ □□□ □□□□□□ □□□□ □□□□ □□□□□□□
【承】□ □□□ □□□□□□ □□□□ □□□□ □□□□□□□
【轉】□ □□□ □□□□□□ □□□□ □□□□ □□□□□□□
【合】□ □□□ □□□□□□ □□□□ □□□□ □□□□□□□【尾聲】□ □□□ □□□□□□……(未定)
〈花如幻想一般〉和〈竹田搖籃曲〉類似的地方,是每句都以一個音節開頭,然後三個音節上行。於是我可以從〈祈禱〉借來「讓」這個領字,填在每一行的開頭,但那樣太單調了,而且「讓」是一個語氣比較弱的字,又多只能寫成祈使句。於是我想,可以把一部份的領字改成「那」,這就可以寫敘述句了。
再借用近體詩格律的「黏對」之法,這樣排:
【第一段:正】
【起】讓 □□□ □□□□□□ □□□□ □□□□ □□□□□□□
【承】讓 □□□ □□□□□□ □□□□ □□□□ □□□□□□□
【轉】那 □□□ □□□□□□ □□□□ □□□□ □□□□□□□
【合】那 □□□ □□□□□□ □□□□ □□□□ □□□□□□□【第二段:反】
【起】那 □□□ □□□□□□ □□□□ □□□□ □□□□□□□
【承】那 □□□ □□□□□□ □□□□ □□□□ □□□□□□□
【轉】讓 □□□ □□□□□□ □□□□ □□□□ □□□□□□□
【合】讓 □□□ □□□□□□ □□□□ □□□□ □□□□□□□【第三段:合】
【起】讓 □□□ □□□□□□ □□□□ □□□□ □□□□□□□
【承】那 □□□ □□□□□□ □□□□ □□□□ □□□□□□□
【轉】那 □□□ □□□□□□ □□□□ □□□□ □□□□□□□
【合】讓 □□□ □□□□□□ □□□□ □□□□ □□□□□□□【尾聲】讓 □□□ □□□□□□……(未定)
在「讓」「那」兩字的輪流中,體現並引導整體文氣的往復來回,此之謂「開合」。一、二段可算是一首「律詩」,第三段算一首「絕句」。當然,這只是輔助,不表示之後一定要這樣填。
現在我們有了底,接著就是決定「填什麼」的魔術時間。
三、發想:抽牌起卦,看圖說故事
我2013年出版了一款《易經紙牌》,發明了一個「看圖說故事」的玩法,即:確定主題後,抽多張牌,按著卦象編故事。這不是正規的占卜方法,但在交際聊天上有奇效;我又馬上發現,我可以用這個玩法來寫歌詞。後來我用這個玩法幫助自己寫成了〈給你給你愛〉、〈決別之旅〉、〈永結同遊〉、〈重光〉等作,這回就再來一次。
一行一卦,抽12張牌,得【大畜】-【旅】-【豫】-【兌】;【革】-【豐】-【渙】-【睽】;【泰】-【履】-【屯】-【未濟】。

現在的骨架如下:
【第一段】
【大畜】【起】讓……
【旅】【承】讓……
【豫】【轉】那……
【兌】【合】那……【第二段】
【革】【起】那……
【豐】【承】那……
【渙】【轉】讓……
【睽】【合】讓……【第三段】
【泰】【起】讓……
【履】【承】那……
【屯】【轉】那……
【未濟】【合】讓……【尾聲】讓……
尾聲基本重複最後一句,所以不抽。
然後就是要開動聯想的功夫了。抽這個牌,就好比請教一位老前輩,說您看看這可以怎麼填?老前輩不會直接給你答案,但可以給你一些模模糊糊的故事、道理作為啟發。這在作詩填詞來說,是個最好的顧問,當然前提是你基本會寫,《易》也基本學過一些。
下面是初步的從卦象開始的聯想:
【第一段】
【大畜】【起】天在山中,所蓄者大──用細物體現我們的文明──花!
【旅】【承】山上有火,旅人、旅程、薪傳──《黑暗之魂》?
【豫】【轉】雷出地奮──這個不好聯想。豫備,預備,豫樂──準備什麼呢?
【兌】【合】麗澤兌,情感的堆疊──百感交集、人生百味、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二段】
【革】【起】革命、變革、異變──2020年後的新局面!
【豐】【承】雷火豐──雷神山、火神山?如今中國組織動員能力之豐富?
【渙】【轉】風行水上,渙,風波,波紋──「人類的贊歌是勇氣的贊歌!」
【睽】【合】睽違、遠望──什麼最遠?星辰大海。──劉慈欣《鄉村教師》。【第三段】
【泰】【起】天地交泰──上下相通,下情上達。我們能夠互相理解?
【履】【承】實踐。
【屯】【轉】雲雷屯,君子以建候──屯是新芽,可聯想至春耕和國家戰略布局。
【未濟】【合】事物的變化不會完結──「只要我們不停下來,道路就會不斷延伸」!【尾聲】重複上句,略作變化。
「未濟」是《周易》最後一卦,在最後一句抽到它也是夠巧了。有時候我也覺得冥冥中如有神助:明明我沒有做任何焚香祝禱之類的儀式,只默念一下主題就抽了,但往往一抽出來,就能很快串成相當像樣的文章。當然也有看不太明白、編不太出來的時候,但能成的都會讓我自己也覺得很神。何以如此,從科學角度可以搬出「混沌理論」,說易經、塔羅牌這些東西就是設計成無論抽到什麼都能從幾個不同視角講出一套套的樣子;玄學方面也毋庸瞎扯,畢竟重要的是你之後要能把這歌詞填好填完。
四、填詞:複寫傳統,用現實呼應典故
〈華魂〉初稿大概是9月1日填完的,用時約兩個月,每天晚上睡前不看書不玩手機,就閉著眼睛想,想到了就拿筆在本子上記下來,累了睡著就明天繼續。有時候也把檔案打開對著螢幕死嗑,不過這次時間沒那麼趕,就一步步來。
在《易經紙牌》幫忙解決了「想不出能寫什麼」這第一難關後,接下來的輔助就是各種古今典故。例如,這次首先填出來的,是最後兩行:「未濟」卦讓我想到ACG圈和B站近年流行的動畫《鐵血孤兒》(鐵血的奧爾芬斯)梗「只要我們不停下來,道路就會不斷延伸」,以及這個「邪典梗」的「正典化」。
──原作的那個片段,因為劇情安排太過突兀,讓主角團的奧爾加團長莫名其妙就被槍殺了,還留下「不要停下來啊」等等看上去很熱血,但被場景調度所害(看似尚可搶救,但隊友都呆站著眼睜睜看他流血),因而劇力全失的遺言。這片段首先是成了一個笑柄,然後隨著各種鬼畜二創的出現,出圈擴散到了整個泛二次元文化裡,成為了一個「邪典」,即便沒看過原作的也學會了複讀這些台詞、貼表情包來「迫害團長」(重演其犧牲時的「名場面」)。然而接下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越來越多人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把這幾句台詞拿來做勵志的名言錦句,去鼓勵同好繼續「為愛發電」,投入各種夢想等等。
雖然也是在玩梗,但有時又還真的很誠摯。一兩年下來,我發現這個「邪典」居然漸漸超越了原本的脈絡、原作的格局,由眾多的模因傳播者給重新「正典化」了。我覺得這很有趣,這時又抽到了「未濟」,便也想玩它一下。很快,將原句略為改寫,詞就填出來了:
讓 我們的 道路繼續伸展 載動所有 不休止的 身影繼續向前行
懂這個梗的自可會心,不懂的也不會覺得有什麼毛病,這是在大眾向作品裡化用小眾文化典故的一個保底原則和加分技巧,也是「寓諧趣於正經」:為什麼大家喜歡滑稽地引用那幾句「遺言」來給人勵志?因為我們在網上通常不喜歡好好說話,太認真太正經的祝福與鼓勵,會讓彼此覺得肉麻。我們喜歡反轉,這個本意正經卻成了邪典的梗,就蘊含一重反轉;我們把它再拗回來變成正典,又是一重反轉。從宏觀層面來說,網路惡搞文化流行了二十年,至今已覺不新鮮,那我來將慣常被惡搞的素材拿來「好好搞」,在一片「胡博士今年又會整什麼新活」的搞笑期待中,偏偏來寫一個最莊嚴的題目,這就是我想整的活。
於是,再從第一行開始填起:
【大畜】【起】讓 每朵花 迎向青空萬里 傲然宣展 這片泥土 世代積累的豐榮
「花」首先出鏡,是題意之下的理所當然。幻想鄉有太陽花田,這裡泛化處理,不講種類。想到的畫面原是墓園,但考慮到過年,不宜直接描寫死亡、墓地(很多做《華燈宴》的小伙伴並沒有避忌這個主題,但我考慮面向圈外大眾,所以還是要講究一下),於是歌詞就不寫具體場地,之後配圖時則設計為「醫院門口獻花」這個疫情期間的名場面。
再依「聲情與文意合」的原則,曲子的旋律上行,歌詞運鏡也由低至高:「迎向青空萬里」,再下行,鋪開:「傲然宣展 這片泥土 世代積累的豐榮」是為一個由景至情、由實向虛的起伏開合。
修辭上,「傲然」寄託吾人或有之夙願、悲願,「宣展」是我從詩人陳依文作品中學來,之前也在〈祈望〉歌詞中用過的,字典上的解釋是「舒展」,而字面上「宣展」比之更富一種「宣言」式的大氣,所以就再用一次。
典故方面,費玉清唱過一首愛國歌曲〈送你一把泥土〉(涂敏恆詞曲):「這把泥土這把泥土/春雷打過野火燒過/杜鵑花層層飄落過/這把泥土這把泥土/祖先耕過敵人踏過/你我曾經牽手走過」,我小時候頗有印象,現在沒什麼人在唱了,而今我在此想起它來,就填了「這片泥土」和「世代積累」,聽者不知有此典故也不妨,這算是它幫我填好了這一行,不算特意用典。
「豐榮」是直覺想到的,後來再想,中學國文上過《古詩十九首》之九:「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託物寄情,自古有之,漢代的「華魂」也是如此。又,「榮」字的本義之一就是花,我們常說的「光榮」等詞都是其引申義,這裡我就兼用其本義,加強花的意象。
另外兩個輔助性的小技巧是「三才」和「五行」。
三才天地人,這裡「青空」是天,「泥土」是地,「世代積累的豐榮」初步帶出人因,至下句而點明。三才結構可以幫助我們在短篇幅內拉出一個典型的「頂天立地」的格局。
「五行」就是善用漢字的圖像性,在順便的情況下利用各部首的字強化意象。「花」是艹部屬木,「然」是火部,「泥土」是水部土部,「榮」有火也有木,字面上只差一個金部,但「迎向青空萬里」自有一道鋒銳之意,也當然含有來自太陽的金光。這樣,歌詞才第一行,就五行俱全了,合乎「豐」字。而我其實並沒有特意安排,也沒有什麼定要把五行都排好排滿的強迫症,就是在前句填出來以後,下意識地想想後句能不能配合一下,優先往這些部首去找字,可以的話就用吧。結果也經常能令我滿意。
再次強調:這些只是輔助,生手作詞切勿捨本逐末地把這等「指標」當作主要目標;文字遊戲過關,和抒情達意是兩碼事。
【旅】【承】讓 每個人 心中常懷營火 不會孤獨 記得每種 先人走過的旅程
「旅」的卦象是山上有火,這在古代就可以判斷那裡有旅人。所以叫「旅」。由此意象,可以想到人生旅程、文明征途這些凝重的主題,這裡連微調都不必,直接就能套用。
也想到遊戲《黑暗之魂》系列有一個圍繞「傳火者」建立的世界觀,以身為薪、維繫光明於不絕的設定,似亦可用。然而我沒親自玩過,用起來恐怕有偏差,再者我們的世界既還沒有到那麼黑暗,這裡也不必特意引用,所以就只取了一個「營火」;「薪火相傳」也泛化處理,取這成語的原意。如果還是想捏他一下的話,可以在配圖時照《黑魂》的畫面畫幾張,但想想也無此必要。
「不會孤獨」初時是暫填的:旅客一人在山上可能會覺得很孤獨,原子化的現代社會裡大家各做各的可能會覺得很孤獨,那麼,在「告祭先人」的情境中,我可以這麼填,只須注意讓後文和它有所呼應,不使它在這裡單單顯得突兀。
「記得每種 先人走過的旅程」用了心思的地方在「每種」。人無完人,先人有守著本份壽終的,也有含冤以歿的,特別是在去年這麼大的動盪之中,我不能只挑安全範圍內的、講起來不會出問題的來講,但也不宜特意聚焦在安全範圍外去突出問題,那對範圍內的也不公平,且易引戰跑偏。解決辦法就是「我全都要」,一個「每種」,統統攏進來;這樣,先人走過的旅程,也自然是正路、錯路、彎路、活路、死路都有,才合乎「確實」的原則。這是我在歷史系所練出的法度。
【豫】【轉】那 餐桌上 已經熱氣蒸騰 備好各種 日常酒食 喚著再次的團圓
這一卦象給我的啟發不多,我就從字面往「預備」和「豫樂」發想。延續前兩行「安魂」的基調,我想到《楚辭》的〈招魂〉,它裡面有一大段是羅列各種美酒美食,等你回來享用。我讀到的時候印象就很深。而通常,我們在祭拜之後也少不了聚餐,疫情中更是有人還回不來、有人回不來了,大多數人還能聚餐,也是有賴諸多一線工作者的努力,那就寫這個。
先寫「熱氣蒸騰」是為了先給出印象,不然如果先「備好各種日常酒食」再「熱氣蒸騰」,感覺就不夠鮮明。
寫「日常酒食」是和〈招魂〉裡的珍饈美饌相對,我要寫的是全民,也沒篇幅報菜名,家常菜就好。作「日常」不作「家常」是因為比較順口;「酒食」的「食」可以用古文讀法,不捲舌讀作「四」,如「有酒食,先生饌」,如此更好唱些,也或許能引人往古典去想。後來歌手還是按標準讀音讀了,也無妨。
「喚著再次的團圓」,作主動的「喚」不作被動的「待」或者「盼」,也是取〈招魂〉之意,當然也可以解作家人的催促。關鍵「再次」則是以「可能暖心,也可能扎心」的考量來下筆。
【兌】【合】那 歸來的 該是多麽欣喜 多麽歡慰 湯飯笑淚 千家萬戶的百味
「兌」通「悅」,卦象可解為各種情感的堆疊,那麼順著上文接下來,就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歸來」初作「回來」,改成「歸來」後聲調與旋律更合,也更靠近〈招魂〉的「魂兮歸來」。
「該」字是關鍵,用這個不確定的字,就可以包括還回不來的、已回不來的,也當然包括能回來的。上一句的作畫,我特別指示視頻總監夏句要留下一個座位空著,夏句溫柔,那張圖裡眾人的神情還比較歡樂,不悲傷,暗示那一家的情況只是有一人暫時不能回來。到這一句,鏡頭拉到外面,從空中隔著窗看家家戶戶,逐漸拉遠,這也就可以看作是一個尚存眷戀的幽靈的主視角──我當時沒這麼指示,但完成後就有這種解讀的可能,而亦不坐實。這應該就是比較合宜的委婉處理方式。
另,這個「該字」我是從老輩主持人慎芝(1928-1988)晚年思憶亡夫的作品〈玫瑰人生〉學來的:「該你多少在前世 如何還得清/這許多衷情 這許多愁緒……你又是該我什麼 在某一段前世裡……」這不尋常的語法與用法,在此作為領字,即包羅了過往萬種因緣及纏綿不捨之情,可謂滿心而發、出神入化,值得特別一提。
「多麽欣喜 多麽歡慰」是普通的排比法,後面不好接了,那就「跳」,直接堆砌名物、情感:「湯飯笑淚」,再「千家萬戶的百味」小小玩一個文字遊戲。
如此,第一段前兩行是廣泛的祈使,三四行就循著對比、開合的原則,先聚焦到一個小家的聚餐,再拉遠、延伸到千家萬戶,而在完成一個起承轉合的同時,為下一段鋪墊。是為教科書式的標準操作。
【革】【起】那 異變後 人間多少殘局 多少新局 紛至沓來 令人匆忙又激昂
先貼一下我在研究華語流行歌詞演變的過程中所創製的「派性象限圖」:

之前我說,內涵豐富的作品可以同時具有多種「派性」,讓不同象限的人看了都能各有所感;這回我就想自己往這方向努力一下。
〈華魂〉的基調必然是傾向於集體主義的,這在如今的流行歌曲裡屬於少數;第一段的情節又屬於「內索」,這樣下去就容易坐落到最難討喜的「保守派」,被歸類為給中老年人獻禮那種。所以到第二段,就應該多加一些「外求」和個人主義的要素來平衡一下。
「革」卦正好引向「外求」、指向事功,那這一行要講什麼,就很好決定了。將《東方》同好熟悉的「異變」一詞拿來概述整個2020年,誰能說它不適宜?
「人間多少殘局 多少新局」沿襲上一行的排比法,居然便能概括這許多人所說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想到時不禁得意了一下。「紛至沓來」是我們真實的感受,事情一件接一件;「令人匆忙又激昂」則是我在各路社交平台和媒體公眾號所感受到的,世界大事牽動股票、金銀、虛擬貨幣之漲跌:指點江山已夠興奮,股票等等更是我也能買它一份,怎能教人不激昂。這還只是淺的。往深了說,更有各種對人類文明將來路向之設想。而這裡的旋律是下行、壓到最低的,聲情與「激昂」的字面相反,但這恰恰合理:事情太大,必須冷靜,要謀定而後動。
這就在前段集體主義的底色上,加入了一些個人主義,甚至可以是冒險和狂想的鋒芒,而仍有分寸。唱的時候,也只要載入「躊躇滿志」的心態,想想你去年讀過的那些政論,就可以很對味了。
【豐】【承】那 如今的 我們歷經試煉 陣容堅強 隨時可以 面對下一場挑戰
這一行卡最久。讀過我之前在知乎、B站專欄的,應該還可以看到早一些的版本,我都不滿意,覺得太拗,決定改用最簡單的白話來寫,又憋了好幾天才填出來。
一開始卦象「雷火豐」就讓我想到那極速興建的雷神山、火神山醫院,怎麼這麼巧?馬上就想到用組織力、動員力之強大來呼應前句的「激昂」。然而不能直接提地名、機構名或者政府,不然就會變成造神,違反「善頌善禱」和「永言配命」的大原則。
有一版初稿寫「那 紊亂中 誰能淡定自如 分條擘理 調動出那 開闢洪荒的能量」,拉開距離來看就會覺得很噁爛,像是跟著那些公眾號拍馬屁,還把「洪荒之力」什麼的拿來吹,而且也不好唱。最重要的,它會失實,會掩蓋掉許多斑斑可考的錯誤與爭議。這樣是絕對不行的。
改成「那 如今的 我們歷經試煉 陣容堅強」就比較確實、全面,因為「試煉」可以涵蓋曾經失措的部份。再之後,想著押韻,來個「自當撐起 世界應有的模樣」云云,對應某些說要重構世界秩序的雄談。然而也不好唱,口氣又太大了,不是每個人都會想要這麼想。
調門再放低放平實,說隨時可以「面對」下一場挑戰,也不說什麼「戰勝」之類的。押韻問題,我填這闋詞的態度是能押就押、不能押就放,詞句通順優先;這一行有「強」和「場」已經和上一行「匆忙」「激昂」押到韻。再說,「場」之後停頓一下,「挑戰」有顫音,一方面隱含「信心並非十足,但總要正面迎戰」的心態,這樣比較真實;另一方面,出韻可以起到轉移思路的暗示作用,在這裡滑開來一下,欲言又止,不要那麼完美,大概也才比較近乎實情。
【渙】【轉】讓 每條江 在那歌裡畫裡 翻湧迴響 無數勇者 慷慨奏出的波紋
【睽】【合】讓 讀書聲 在那最遠僻的 山裡村裡 一同報答 星辰大海的守望
這兩卦也很神。而且如果我不是也看過那麼多漫畫小說,斷不會從「渙」聯想到《JoJo》系列的「波紋」,聯想到它的名台詞「人類的贊歌是勇氣的贊歌」,然後從當時剛剛經過的華中、華南洪澇想到大禹治水和現代的抗洪;也不會從「睽」想到劉慈欣的《鄉村教師》,以及源出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而經常為許多力欲突破「內卷化」困境者引用的那句「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是如此「雜食」,才能將這些都歸攏入詞,先從過去到現在,再從現在到未來。
「歌裡畫裡」和「山裡村裡」是不在一個位置的對仗,這裡本無整齊對仗的要求,所以這樣不整齊的錯落對仗,能讓語句多變一點,我覺得挺好。順序上是先想到「歌裡畫裡」,然後寫下一行時,考慮上面既然寫了江水,那這行就寫山村;上面寫英烈的「勇者」,那這行就來平凡的「讀書」,文武相對,剛剛好,也都貼合旋律。
再一組對比是「虛」與「實」。「歌裡畫裡」是傳說、記敘、想像的範疇,可以誇張,所以之後我可以用上「翻湧迴響」和「慷慨」這種浪漫化的修辭;「山裡村裡」則是實在的,不僅是各種扶貧文章所渲染的,所以修辭上我也就用相對平淡的「讀書聲」和「遠僻」,而映襯結尾「星辰大海」的浪漫。
關鍵字眼「奏」是很自然就蹦出來的。「歌」與「畫」一個是聽覺,一個是視覺,後句也當兼具視覺聽覺,那就「翻湧迴響」;聚焦到「無數勇者」身上後應有一個視聽合一的動詞來下接最後的「波紋」,那就是「奏」了。
再一組不整齊的對仗:「一同」對「無數」,思路是平凡人、邊遠人也該有一份。
「報答」作一般的「回報恩情」解的話,「星辰大海的守望」就是對應社會各界對扶貧工程和「走出去」的期盼,或者是衛星訊號的涵蓋;這就不限於劉慈欣《鄉村教師》脈絡裡的「回答外星人的考題,讓他們瞭解到這裡也有5B級文明」,也才好說「守望」。一開始我是寫「遠望」,但嫌意思太模糊,唱起來也不好聽,故改之。
這裡其實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當前中國愈來愈多人在埋怨「內卷」,哀嘆「寒門難再出貴子」、階級躍升的門路愈來愈窄;同時,「扶貧」工程和《鄉村教師》之類的故事,從主旋律到民意都津津樂道,大概是因為那些偏遠落後的地方還是有不小的上升空間,這就足以讓人將「升級」和「增量」的舊夢寄託進去。而我有時就會想:偏鄉「升級」以後,不也就會和「先富地區」一樣,開始跟大家一起內卷?便如年初扶貧劇《山海情》最後一集,主角群和閩寧鎮都發展起來了,我們就看到第二代在抱怨課業壓力和各種興趣班什麼的負擔太重,而主角們的解釋就是那句爛大街的「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儘管如此,大家還是願意寄情於扶貧工程、推崇鄉村教師,而且還都不必多說什麼「那裡還能增量,這樣也才能再給全國增量」的功利邏輯來支持,也不必多講什麼主義,而是更願意用單純、樸素的情感來寄望。我就覺得這是可悲可惱之中的一點可敬可愛。各路媒體旗手或許也有考慮到這點,所以才引了那句「星辰大海」,試圖以指路的方式來彌合矛盾吧。
嚴格的說,這也是轉移話題的浪漫修辭,所以我填出這行後,也想了一下:這會不會對不起那些高不成低不就、浪漫不起來的996社畜、985廢物、小鎮做題家等群體?然而歌曲畢竟還是應該有一點浪漫,應該給人一點希望;既然很多人都寄望於「星辰大海」,那也就這樣吧。我自己唱這兩行的時候,情感也最有觸動,通常這就是歌詞能「中」的徵兆。果然,播出後,這段的反應很熱烈。
如果你心理比較陰暗,比較傾向絕望的「加速主義」,也可以反過來看:世界發展成現在這個鬼樣子,大抵也真的只剩「星辰大海」還算一條可能實現的出路了──儘管在那途中,最可能先實現的是賽博朋克的反烏托邦。但願我們過幾年回來再聽這首〈華魂〉的時候,不必採用這種解釋。
【泰】讓 每顆心 守住一點精純 一種擔荷 讓這花海 高揚歷史的回聲
【履】那 回聲中 誰在重複叮嚀 不要放棄 信任彼此 根深柢固的感情
第一段「內索」,第二段「外求」,那麼依照「正反合」的法度,第三段就該以「合一」的思路來填。
「泰」卦的卦象是「天地交」,乾卦在下面,坤卦在上面,寓意上位者和下位者能相互體察、理解、溝通,是理想的政治狀態;「履」卦又是實踐,為所當為。一般寫頌歌的看到這裡,八成又要往「無腦吹」的方向去寫,那就完了。
碰到這種瓶頸,就要設法站到更高的維度上,去把剛剛想到的那些和各種其他東西統合起來。話雖如此,剛剛「星辰大海」都已經講了,也不好再往科幻的方向去想。那就回到傳統。
從「履」卦想到〈美麗島〉: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們 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這個可以抄。當然,教條味較重的「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不要抄,我不想碰這個殖民議題(有些原住民站在被漢人「啟」的立場就會覺得很嘔,這樣再拗說你們可以想成是你們最早開闢蠻荒云云也沒意義)。
先回到上一行。沿著前面的「每朵花」「每個人」「每條江」編下來,最不用多想的就是「每顆心」,之後就寫兩句可以總結前兩段所列道德事功的價值觀:「守住一點精純 一種擔荷」。「擔荷」來自顧隨(1897-1960)先生講杜甫:
生在亂世人是輾轉流離,所遇是因苦艱難,所得是煩惱悲哀。人承受之乃不得已,是必在消滅之,不能消滅則求暫時之脫離。如房著火,火不能消滅,不能脫離又忍受不了,只可忘記。說到忘記必須麻醉。老杜則睜了眼清醒地看苦痛,無消滅之神力,又不願臨陣脫逃,於是只有忍受擔荷。(葉嘉瑩:《顧隨詩詞講記》)
這段課是在抗戰期間講的,故不僅是講詩,也是師生互勉。而今又是世變,我們引用它,當亦可謂得宜。
「精純」是自然想到的;說過這種詞的太多,大概也不必特地去尋什麼出典。然而寫好後回頭再看,突然想到,《尚書‧大禹謨》有一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華魂〉的背景和這半行,不就是這四句?這樣,我這第三段開頭,有《尚書》這一級的經典打底(雖然〈大禹謨〉經考據是出自偽古文尚書,但畢竟也是根據作者所理解、想要的正統經學來編的),也就夠份量來承托前段以及這整個時勢了。
「讓這花海 高揚歷史的回聲」又想了好幾天。「讓」字重出,有加快敘事節奏的暗示作用,用在這尾段正好。種在地上的花海,個體不會很大,而作「高揚」之態,是把「泰」卦引申出「卑者尊之、高者下之」這樣的道家心法,化作反差修辭,拉出一個精神氣勢。「花海」又恰好是雙聲、下行,接「高揚」拔高,但又不太高,聲情也都剛好合適。
「歷史的回聲」是我這種讀過歷史系的人比較容易想到的。後來查了一下,有好幾本書都叫這個名字,我沒讀過,這裡也不必去關聯它們。最可關聯的,應該是《東方花映塚》原作的故事──花海受到(或許是60年前的)外界人魂影響,一時盡數開放,這不就是「歷史的回聲」?移到這裡,泛化來看,我們獻給先人的花,寄寓著記憶;畫家畫花,文人傳述花語,也就是在這套象徵體系的複寫之中,更新、增訂歷史。所以配圖的時候,我先是找了一張正在畫水墨畫的畫家照片,但不是很好看,後來就改成一張看畫的老者。這也是因為:前面提到了醫療、家常、工程與軍事(治水)、教育與科研,這一回合就該給藝文一點戲份。
「回聲」依原曲旋律會倒字,那就依照字的聲調改旋律。填好了這行,下一行可以順理成章地用一下頂真法,「回聲」嘛。
接著,抄一句半的〈美麗島〉:「那 回聲中 誰在重複叮嚀 不要放棄 信任彼此 根深柢固的感情」。先講後面這句:上一行的「惟精惟一」有一點教條味了,這裡也不好再講什麼政治、組織,所以應該加一些情感層面的話語,中和一下。加什麼呢?
這時候,再回頭看第一段第二行的「不會孤獨」,可以在此呼應了。之前這麼寫,是設想人不免偶爾覺得孤獨無助,而我們這裡是在用集體主義、共同記憶、「一心一德」云云來提供支持。人對說教也總會厭煩、疲憊,那在講理講到極限的時候,我們還能講的,通常也就剩下感情了。情感動員或許空洞無力,但也或許真能讓人振作起來再走一段;「歷史的回聲」所能提供的,大概也就是這個。
於是填了不保證成功的「信任彼此」、木部的「根深柢固」,而把〈美麗島〉的「不要忘記」改成「不要放棄」,因為在性命攸關的問題上,我們應該不會「忘記」信任,只是會懷疑,然後可能崩潰。
構思的時候也有考慮過加一點「逍遙派」即「個人主義+內索」的要素,做到兼攝四個象限,所以才想多講心念與情感。然而這闋詞集體主義的底色太強,我的才性也不擅走逍遙派的風格,最後只做到這個程度,也就只得罷休。
又,配圖時,想:「誰在重複叮嚀」,找誰來代表呢?一開始只想到用我以前在北大未名湖畔拍的那張疑似母女相依的照片(即「根深柢固的感情」配圖),後來忽然從梅花想到費玉清的〈一剪梅〉,就是去年隨著「蛋哥」影片莫名其妙在歐美爆紅的那首〈一剪梅〉,然後想費玉清正是一位陪過兩三代人唱過無數老歌的歌手,那好,就他了。
【屯】【轉】看 早春的 秧苗正在沐浴 春雷春雨 看這蒼茫 又是全新的景氣
「屯」卦〈象〉傳:「雲雷屯,君子以建候。」「屯」字形是一株剛冒出苗頭的植物,象徵萬物初生的初春時令;天上正積雲打雷,人間則「一年之計在於春」,農人要準備春耕,各行各業也都要有所計畫。「建候」用現代的話來講,可以是建置觀測單位、派駐地區主管等意思。
在倒數第二行抽到這一卦,又考量到這首剛好要在過年時發表,這行要填什麼,已經呼之欲出。
農為國本,最宜壓軸。現在是農業的回合!從「屯」字直接想到「早春的秧苗」,然後效法擅長運用農民語言調動群眾的中共,先來個「霹靂一聲春雷響」(80年代順口溜),再來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無縫銜接到國際大戰略,啊,誰能不興奮。
最後的「景氣」,現代一般用來形容經濟,說「行業景氣」、「經濟不景氣」云云,但我這裡也可以兼用其古義,作「景象」和「氣氛」解。又「景」字從日從京,在古文裡有「宏大」和「統率」之意,如「承天景命」,我們常說的「景氣」也就是用的這層marco的意思。所以想了一下,這樣從農田雙關到國際局勢,完全可以。
有同好把「早春的秧苗」看成「早苗」在沐浴,我可以說你們完全沒看錯。我抽到「屯」時也想到了早苗,而且日文「早苗」本來也就是指「早春的秧苗」;如果早苗生在中國,或許她就叫「春苗」。我這裡也就是把這個名字用回原意。當然,你仍要想像是巫女早苗在戶外沐浴,那也是極好的。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
......谷神就是穀物之神,其所以不死,就在於死後復生,綿綿不絕。「谷」又通「穀」,「穀」訓生、訓養。谷還與生命的方位東方相通:《爾雅‧釋天》:「東風謂之谷風。」蓋取其能生、能養之義。
東風谷早苗的名字大抵取自現實中諏訪神社的78代家主守矢早苗,「東風谷」也是現實存在的一個有來歷的日本姓氏,如上引文。ZUN之所以把這兩者拼起來給角色命名,然後眾多二次創作之所以不約而同地把她畫得豐滿、能生養,弄出許多本子,其淵源,大抵也就是上古以來圍繞農事所建立的這套觀象授時的名堂,及其經統治者神聖化、經典化,又經民間神道普及至日常語言之後,漸次注入我們潛意識的文化感應。這是漢字文化圈、東亞農耕文明地帶所共通的。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參閱《東方文化學刊》第六期陳征洋的〈御柱考〉,他最近寫的碩士論文也有涉及這個領域,有機會我們再請他來多講一講。

綜合以上「新春」、「雷雨」、「景氣」和「早苗」這些要素,我覺得這一行應該特別突出、醒目,於是將草稿中的領字「那」改為積極的「看」,亦連用兩次,就再進一步逼出最後的總結了:
【未濟】【合】讓 我們的 道路繼續伸展 載動所有 不休止的 身影繼續向前行
【尾聲】讓 我們的 道路繼續伸展 載動所有 被摯愛的靈魂 向前行
尾聲作「被摯愛的靈魂」,一是如前文所述,添加感情色彩、個體差異來平衡集體主義下或將令人戒懼的統合意志;二是用「靈魂」可同時包括生者與逝者。減少了幾字,自己將旋律和節奏調整了一下,把最後的「向前行」拉長;後來Davidsan編曲時將之縮短,變得有力,再來一個終止音,亦好。
〈華魂〉就是這樣完成的:三分靠靈感,七分靠組織。時事為它給定了立意,原作和參考曲協助我建立了框架,《易經紙牌》又提供了初始的靈感,剩下就是靠一串串的聯想、雜七雜八的典故,再用上各種修辭法度,去逼近這首歌該有的樣子,就像是把雕像從大理石中解放出來。最值得強調的,可能是:這每一步流程,似乎都是可以傳授的。
常有人說「創作不能教」,意指文藝創作中有一些最靠個人天賦與獨特閱歷的靈光,或曰「文氣」,是教也教不來,「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而我卻用《易經紙牌》部份解決了這個問題。〈華魂〉裡沒有一句是全然的「神來一筆」,沒有那種我自己都無法再現、也就無從傳授訣竅的句子,而就是使用各種可學的方法,字字琢磨得來。所以這裡也才要特意違反「作者本人不解說」的詩界慣例,撰寫這篇詳細流程,作為技術分享,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有志於歌詞創作的朋友。
當然,此法有個門檻是你要懂一點《易》,但相信我,花幾天時間學這個學到入門,比起對著亂麻一片、處處不通的文稿死嗑輕鬆多了。
〈華魂〉填詞過程的分享就到這裡,後面還有找Davidsan編曲、找Woogie聯絡歌手錄音、自己畫好分鏡稿後找夏句繪畫並負責剪輯、請張克晉老師題字等工作,過程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在此就先只說一聲感謝。各位如果還有感興趣的問題歡迎發問,我之後也會增訂本文,刊印到下一期的《東方文化學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