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舰艇的更新换代,俄专家对未来水面舰艇的发展却有超前的看法
俄罗斯“军事评论”网站最近刊登作者奥列格·卡普佐夫的文章,对全球各国海军水面舰艇的研制和发展情况做了综述。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通常认为,第四代核潜艇已经征服了海洋深处。那现代驱逐舰和护卫舰属于第几代呢?与潜艇不同,水面舰艇的布局和配置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一个舰艇方案往往集合了不同时代的技术。所以,全世界的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些水面舰艇并不存在明确的划代。
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是现代舰艇的关键武器系统,但也是舰艇防空的薄弱环节。当空袭兵器密集使用时,舰艇能够跟踪和射击目标的数量总是不足。美国的“宙斯盾”系统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率的舰载防空系统。四个宽度达4米的相控阵天线阵列承担搜索航空空间、跟踪目标,部分控制发射防空导弹的任务。
这种多功能雷达出现的同时,战斗信息管理系统的组织原理也发生了变化。垂直发射装置实现了舰艇武器库与发射装置的合二为一,可以直接从甲板下的弹药储存点也就是发射单元中选择最有效的弹药,准备射击诸元,直接发射导弹。
当然,垂直发射装置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危险。由于在甲板以下启动火箭发动机,带来剧烈的震动和高温的喷气释放。而且垂直发射一旦失败,导弹将“返回”甲板,这是极其危险的时刻。
西方国家海军的舰艇结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完全采用一系列新时代技术的首舰是“邦克·希尔”号导弹巡洋舰,这条“提康德罗加”级的第五艘舰艇于1985年入役。
其服役40年来,全世界都没有再出现划时代的、具备全新能力的水面舰艇。“提康德罗加”级拥有上百个通用垂直发射单元,其舰载雷达迄今仍然是佼佼者,通过不断更新软件版本,其雷达的功能仍然在不断扩展。“提康德罗加”级舰艇从诞生到退役,都保持着最强大的战斗能力,这在全世界舰艇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最近二十年来,世界先进国家在舰艇建造上开始探索新的革命性技术。一是激光和电磁轨道炮。目前还没有真正取代各类口径和用途的精确制导导弹,可能不久的将来会有突破,目前少量上舰的仍然是试验性质的定向能武器系统。
二是世纪之交出现了武库舰的概念。但实际上搭载数百枚巡航导弹的载舰意义并不大。舰炮到现在还无法放弃,因为它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可以打击敌人,反应时间最短,能够向海岸倾泻弹雨。舰炮的优势显而易见,但现代舰炮的制导炮弹造价却不比精制制导导弹的价格低。
全世界100多艘使用垂发装置的舰艇多年的使用经验表明,弹药基数并不是个问题。“朱姆沃尔特”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巡洋舰相比,减少了导弹的弹药基数约三分之一。法国人致力于改进甲板下的空间和舰艏的所有甲板设备,研制出了拉斐特级护卫舰。
丹麦人建造了驱逐舰与轮渡的混合体。意大利人制造的PPA型护卫舰,新舰体似乎是护卫舰底部长出了另一艘舰艇。日本、中国和韩国近三十年来“复制”了美国的“伯克”级驱逐舰的设计思想和解决方案。日本三十年来造出了多个“全尺寸”和“缩小”版的美军驱逐舰。中国则致力于建造巨舰,将驱逐舰的排水量增至10000吨以上。
现在,多功能雷达、垂发装置、战斗信息管理系统等,已经成为新一代海军舰艇的标配。在垂发单元上,通常使用两种类型的垂发装置,分别部署火力打击和防空反导武器系统。混合动力装置保证航行所需要的动力和战斗系统所需要的电力,一般配置两台全速燃气涡轮机和两台其他状态下使用的经济性柴油机。
火炮交战速度快,依然保留。隐身功能对舰艇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倾斜的两舷,与隐身的上层建筑相结合,甲板前部隐藏在巨大的防浪板之后,舰炮隐蔽在吸波罩之中。其余的功能,优先考虑增加战斗巡逻时间、延长机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使用成本。
俄罗斯专家认为,二十一世纪下半期水面舰艇将有三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完善现有的结构,可以实现所有战术信息搜集、处理的自动化。二是延长舰艇机构、系统两次维修之间的间隔。三是实现准备出航时弹药基数、给养、配件和耗材装载过程的自动化。配备可同时毁伤水面和空中目标的通用导弹。配备可分离的战斗模块,如无人机、无人舰艇、无人潜航器等,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水下伴随舰艇实施战斗行动。这些设想目前正在变成现实。